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中國電影票房遭遇了近十年來的寒冬,據燈塔專業版數據,截至4月5日21時30分,2022清明檔(4.3~4.5)總票房1.20億,觀影總人次342.02萬,總場次62.79萬,是近十年來(除2020年全國影院關閉)該檔期票房最低值。
是什么,阻止了人們進影院觀影的熱情?
影院營業比不足
作為銜接春節和五一的重要檔期,清明節原本被業內人士寄予厚望,去年清明節上映電影達11部,總票房收入達到8.22億元,但今年顯然盛況難在。
受疫情等不確定的影響,全國有約50%的影院處于隨時停擺狀態。據貓眼專業版,截至4月5日,全國營業影院總數為5568家,影院營業率僅為46.3%,上海、天津、吉林等地影院則基本暫停營業。
有影院負責人表示,“平均上座率4%,十幾個影廳一天接待500多人,有時候一場就兩三位觀眾。”
就目前來看,因疫情等不確定原因造成的影院大規模停業可能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對掙扎在生死線上的中小型院線不亞于一記重錘,生存危機面前,行業洗牌已是大勢所趨。
無片可看+大片不香
之前在2021年的“檔期紅利”經驗的作用下,許多影片早早將目光投向清明小長假,清明節檔原有7部新片計劃上映。其中,包括貓眼娛樂投資出品的影片《被害人》、萬達電影出品的影片《你是我的春天》、橫店影視出品的《人生大事》等。但受疫情影響,7部國產新片的集體撤檔,使得原本熱鬧的今年清明檔電影市場一下冷清了不少。
貓眼專業版顯示,目前在清明檔上映的電影,只剩下動畫電影《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驚悚片《密室逃生2》、《永不獨行》和國產動畫電影《草原大作戰》4部,其中,《精靈旅社4:變身大冒險》作為清明檔期票房第一名,也僅斬獲2839萬元票房,這離去年《我的姐姐》以3.76億元創下的清明檔國產片最佳紀錄相去勝遠。
無片可看,是導致清明節檔期遇冷的原因之一,此外,近期供應的影片缺乏足夠的吸引力,類型單一,加之進口片情節老套套路單一,讓觀眾感覺“不香了”,也是導致電影在年輕人群體中失去吸引力的原因所在。
高票價拋棄了觀眾?
事實上,清明檔期遇冷可能早在一波又一波的電影票漲價潮中就埋下了伏筆,據拓普《2021年電影票價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平均電影票價僅34.42元,此后一路走高,到了今年春節檔期,電影院平均票價為58元,讓眾多觀眾直呼“看不起”“是我不配”。
某三線城市《水門橋》票價,圖/美團App截圖
與票價上漲相反的,是院線的上座率卻逐年遞減。2017-2021年,院線上座率就從13.22%直線下降至8%左右。今年春節檔的高票價,以及情人節檔愛情片的低質量,齊齊傷害了觀眾的觀影熱情,人們選擇電影的時候也會越來越謹慎,口碑的好壞就更成了影響票房最直接的因素。
一方面線下觀影越來越貴,一方面線上可供選擇的影片越來越多,雖然在時效性上比不上院線及時,但越來越多的觀眾表示寧愿等視頻平臺上線了再看,懶得再進電影院了。
說到底,電影終究是市場化的產物,觀眾心里自有衡量保證,內容是否匹配得上價格,決定了他們最終是否愿意走進電影院。
熱門檔期依賴癥
假期看電影,這是近些年國人的消費習慣,熱門檔期電影扎堆上映,也成了近年來電影市場的常態。
當電影票房越來越依賴檔期時,檔期也成為影響票房成果的雙刃劍,熱門檔期電影扎堆,影片之間‘內卷’嚴重,如今年春節檔張藝謀導演的《狙擊手》和《水門橋》就因為影片背景相似而不得不票房相爭,反而分散了收益。
其次,電影集中于熱門檔期上映,還會對觀眾的消費習慣產生誤導,觀眾會養成平時不看電影,只在節假日進影院的習慣,這對電影業的發展來說顯然是不健康的。熱門檔期畢竟有限,又怎么能指望觀眾像愛刷劇、玩手游一樣,習慣到電影院看電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