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近兩年時間的蕭條之后,印度電影再次開始發力。2021年《杰伊·比姆》將窮人與富人之間不同階級差異描繪到極致,以悲劇性故事將種姓制度的畸形、和給大眾帶來的傷害尖銳呈現,獲得觀眾一致好評。
階級差異、種姓制度之外,印度社會中還有另一處被憤怒包裹著的存在,那便是「性侵案的頻發性及處置性侵犯法律條款的不公」。最近上線7.8分電影《星期四》將這一憤怒盡數呈現,同時也從多個層面、多種因素向觀眾展示“這一社會現象為何存在”的直接原因,故事切入點十分深刻。
1、驚悚綁架案
故事開啟于一切都很正常的一天,主角為幼兒園老師「奈娜」。在旁人看來奈娜的人生是完美的:性格溫柔的人很漂亮,工作順利、未婚夫也很尊重她,過著當下“處于社會地位底層印度女性們”最渴望的生活。
但很突然,沒有任何預兆,溫柔善良的老師奈娜便綁架了幼兒園中的16名學生,成為手持手槍、直播綁架現場揚言要sha人的「殘忍綁匪」。
與此同時奈娜的行為也很奇怪:除卻提出需要5000萬盧比(約420萬人民幣)的贖金之外,還提出要求警方從龐大警察庫中找出名為“賈維”的警察處理案件、要求找到名為拉凱什·馬圖爾和查蘭·庫馬爾的兩個男人,以及和印度總經理對話的要求。
深知大眾不會相信柔弱女子能做出綁架sha人行為的奈娜,強硬表示:如果警方不答應所有要求便每隔一小時就sha害一個孩子。之后血淋淋的「直播全過程」,則證明著奈娜的決心與狠辣。從這里開始影片瞬間變得懸疑驚悚起來,懸疑的是警方該如何從奈娜手中救出孩子,驚悚的是為何奈娜會突然變得這么瘋狂,后續又是否會做出更加可怕的行為。
冰冷雨天環境的渲染、開篇即兇sha直播現場的高能、奈娜做出這樣殘忍行為背后的原因、以及警方該以何種方式解救被綁架的孩子們。四重看點讓影片《星期四》強烈吸引住觀眾,迫不及待想要知道后續劇情的發展。
2、女性憤怒
如果說影片前半段故事中所呈現,是綁架波的懸疑與驚悚,那么后半段故事側重點,便是隱忍多年「女性的憤怒」。隨著故事情節的不斷遞進,奈娜綁架學生們的初衷被揭曉——
目的不是傷害學生們,而是希望通過“直播綁架案”這一噱頭獲得社會關注,得到在高關注度之下傾訴過往傷害與當下憤怒的機會。
這一天并不是普通的一天,而是在奈娜心中留下永遠也無法逃離傷痛與陰影的星期四:多年前在奈娜還是少女時的星期四,奈娜被殘忍性侵。且報案后并未迎來正義。警察忙著處理能讓自己升職的案件,將奈娜的訴求棄之不顧。性侵犯也并未受到應有的懲罰,而是像常人一樣正常工作生活。
前半段故事的鋪墊有多細致,后半段真相的呈現便有多激烈。原來奈娜所尋找的警察賈維正是之前將其案件棄之不顧的不負責任警察,要求與總理見面則是為了提出「給性侵犯判死刑」的需求,所有細節都被串聯在了一起。
而后更加激烈的戲劇沖突被拋出:在得知法律未公平處置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之后,奈娜直截了當的選擇將罪犯一槍崩頭。以暴制暴爽感被拉到極致,與此同時又呈現出“女性憤怒是來源于糟糕現實和法制”的尖銳現實,為影片增色不少。
3、腐敗的體制
撇開故事設定和其中所呈現的現實意義之外,《星期四》其實也有很多缺點。如剪輯上的簡單性,轉場鏡頭非常突兀;又如驚悚配樂的使用,經常出現音樂和人物當下情緒違和的狀態。但這仍舊是一部值得去觀看和深思的電影,因為其大膽、真實呈現出印度社會中歧視女性的固化思維,和“每16分鐘就有一位女性被性侵”的尖銳事實。
對于這樣的悲劇,男警察賈維的態度是忽視的。因為相比于女孩的人生,自己的仕途更加重要。更因為在印度社會這樣的案件已經是家常便飯,且大多數訴訟結果都不會是受害者想要的結果,所以變得麻木。這一段劇情被呈現的時候,說是讓人憤怒爆哭也毫不過分。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是在男警察賈維出現之前,負責處理奈娜所導致綁架案的女警察凱瑟琳。同為女性,凱瑟琳卻同樣對奈娜充滿輕視與偏見,認為柔弱的女性不會做出殺人行為,直接導致「奈娜將一名學生殺害」慘案的發生(當然這只是奈娜的作秀學生仍舊活著)。
通過這一人物行為,社會中某些女性群體被社會pua的現狀也被大膽呈現出來了:即使已經通過堅持和努力成為受人尊敬的女性、擁有了代表更高一層社會階級的工作,也還是無法全盤逃脫出“女性代表軟弱”的社會偏見,甚至于自己也是這么認為自己。
奈娜從與警察對話,到與女性總理的對話,其實是代表著「女性解救自我」難度的升級。要選擇多么極端的方式、經歷多么漫長的過程,才能為受到傷害的自己討回公道?明明這份公道是應當的,是符合情理。
《星期四》用驚悚的綁架故事和悲劇性的結尾,為觀眾呈現著當下印度社會女性生活現狀的艱難,和女性意識的持續覺醒,又一次敢拍敢揭露,有網友評價:這題材,拍出來就贏了,著實驚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