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概沒有什么比MBTI更紅了。
MBTI是邁爾斯-布里格斯類型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的簡稱,它被認為是一種迫選型、自我報告式的人格類型評估工具,最初由邁爾斯母女基于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的榮格八維理論發展而來。
如今,它則是繼屬相、星座外的又一種社交tag。社交平臺上,忙著沖浪的網友們,一邊兢兢業業地尋找同類,以驗證所謂“賽博玄學”存在的合理性,一邊制作出大量與MBTI相關的Meme圖,以實現理論數據的本土化落地。
這把火也同樣蔓延到了向來偏愛追趕熱潮的綜藝節目中。韓國綜藝《MBTI inside》基于16型人格分類,創造性地將其融入到了觀察類真人秀的設計當中。
節目選取了16位最具代表性的嘉賓共同出演。在5天4夜的相處中,不同性格的嘉賓以不同的分組形式出現在兩個房間,鏡頭忠實地記錄下不同人格碰撞產生的獨特效應。
自帶個性與戲劇性的觀察類綜藝
綜藝節目的成敗往往在于對參演嘉賓的角色建立與故事線鋪墊,但節目中MBTI的前提設定,直接讓節目跳過了“自我介紹”的過程。16個嘉賓人格分明,自帶個性與戲劇性。
在入場環節中,16位嘉賓表現便各不相同,有手足無措的,有健談熱情的,也有溫柔疏離的,對應著他們的性格標簽,不僅更為迅速地強調了各位嘉賓的人設,也極大程度上地加快了觀眾們的情感投射。
節目也特意突出每個嘉賓的人格特征,不僅名字前會標注有各自的MBTI類別名稱,還會穿著由節目組定制的繡有各自人格編號的衛衣。觀眾們可以直接通過MBTI類別名稱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人格類型進行觀察,而不再需要依賴節目為嘉賓塑造的標簽人設。
而后期,根據不同人格的分組形式,節目更加強化了這一特征。第一天為I房與E房,即內向型人格的8位成員與外向型人格的8位成員分別入駐對應的房間進行對照觀察。依次類推,后續的房間安排分別為S/N(實感與直覺),T/F(思考與情感),J/P(判斷與感覺)。
在呈現效果上,節目時常將兩個房間的畫面進行不斷地交叉剪輯,以凸顯不同人格類型在思維方式和行為處事上的不同。
比如節目第一天,嘉賓們被分到 I 房間和 E 房間,兩個房間的溫差表現得極為分明:一個靜到尷尬,一個躁到飛起。網友笑稱,“E房像過年,I房像是過年還要工作,不想再看到老板同事但礙于工資強顏歡笑。”
而在長時間的社交過后,I型人格急需獨自相處的時間“補充電量”,E型人格則格外享受交友環節,跳舞、起哄者絡繹不絕。
J/P的一期中,節目組依托于J型人格的計劃性與P型人格的摸魚屬性所設計的“制定全天計劃”環節,并要求兩組成員進行交換。
而交換的效果也顯而易見,將每件事計劃得條分縷析的J型人格,在面對毫無計劃的P型計劃表時,毫無下手之處;而對于崇尚靈活運用時間的P型人格而言,對于J型人格們連休息都帶著目的和計劃的生活方式,也表現出了極大的不理解。
不需要過度渲染或戲劇化展現,這檔綜藝只要能帶著探索的眼光,將不同人格間的碰撞真實呈現,就完成了基本的敘事任務。
這會是社交觀察類綜藝的新風口嗎?
在MBTI火爆網絡之前。《MBTI inside》的聲量并不大。但不可否認的是,它為觀察類綜藝,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
曾經,創作者為了契合大眾的情感需求,會拓寬觀察類綜藝中的被觀察者的身份維度。例如《初入職場的我們》中的法醫,《沒談過戀愛的我們》中的母胎solo,《春日遲遲再出發》中的尚未從前段失敗婚姻帶來的傷痛中痊愈的單身男女等等。
《MBTI inside》的創新性則在于放棄職業、情感等一切外部因素的影響,從更為根本、更主觀的性格出發。
這種極具針對性的觀察模式,無疑更易激起了其對應人格的網友們的強烈共鳴。“是我本人”“我就是這樣”,充滿認同的話語或是對于自我人格類型的認領,常常出現在《MBTI inside》的彈幕中,這在進一步搭建了其新奇又現實的社交景觀的同時,也更加強了社交觀察類節目所必須的共鳴性。
可惜的是,《MBTI inside》沒有設置觀察室。一定程度上來說,相比于情感類綜藝,《MBTI inside》更適合設置觀察室。除了對于不同人格的嘉賓的行為與互動的觀察之外,也可以挖掘出不同人格類型在自我了解與社會交際領域當中的應用價值。
此前,國內也曾有過較為新穎的社交實驗類節目出現,比如《五十公里桃花塢》。節目組邀請了15位橫跨老中青三代、多個領域的娛樂圈從業者,在遠離城市的桃花塢中,打破孤獨、共同生活21天,從而構建一個集藝術、人文、科技于一身的理想的生活社區。
值得一提的是,節目中引入了社交觀察、性格分析、社會學心理學試驗等內容。更專注于強化不同性格的個體之間,經歷破冰、磨合,最終產生友誼的過程,以完成“探索美好群居生活可能性”的社會實驗。
雖然節目在播出過程中頗具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從播出效果來看,節目中頗為真實的社交場景,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新獨居時代下年輕人的社交心理。
另一方面,這種創新對于觀察類綜藝而言,也極為難得。相對于競技、游戲類綜藝,觀察類節目的干預程度較低,這讓此類綜藝的規則創新更難。
近些年的綜藝節目越發注重過程,而非結果。比如戀綜中的曖昧過程,職場綜藝中的實習環節。人類的認知模式與價值取向流變決定了綜藝敘事模式的轉變。
如今,對于自我人格類型的判斷大行其道,這未嘗不是觀察類綜藝值得嘗試的新風口。
【文/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