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瓣一周口碑榜第一名,17萬網友給出8.2高分,它就是皮克斯最新動畫長片《青春變形記》。
電影有諸多值得聊的地方,比如華人導演,比如全女性主創團隊,以及電影本身。
1989年生人、重慶姑娘、加拿大移民、皮克斯導演,奧斯卡獎得主…這些都是導演石之予身上的標簽與光環。
相比在國外年少成名,國人對石之矛還是相對陌生的,但她的奧斯卡獲獎短片《包寶寶》,相信很多人都看過,畢竟也曾刷遍了朋友圈。
沒看過的讀者建議可花幾分鐘看看,相信石之予在短片中表現出的才氣與靈氣,會更吸引你來看《青春變形記》。
至于全女性主創班底,核心觀點無非是女性崛起之類的,這里不作展開,大家感興趣自行搜看紀錄片《擁抱小熊貓:青春變形記的幕后故事》。
回到電影本身,在故事方面,《青春變形記》的內核可以說跟《包寶寶》是一脈相承的,都是對“中國式母愛”的無情炮轟。
《包寶寶》是說母愛會“吃人”,《青春變形記》則是說母愛會化身“野獸”。
關于變身“野獸”這事,要追溯到明朝時期,噢是的,電影講述的是中國人的故事,拋開《花木蘭》取材于中國民間傳說不算,《青春變形記》算是迪士尼原創的第一個中國故事,有了第一個原創的華人動漫角色。噢是的,迪士尼早已并購了皮克斯,所以皮克斯動畫也算是迪士尼動畫。
說到明朝,那是一個戰亂時期,因為家中男子都上戰場了,面對敵人襲來,祖母新怡祈神獲得神秘力量,化身紅色大熊貓擊退敵軍,保護了家人。
自此,新怡祖母變身基因也跟著遺傳了下來,但傳女不傳男。一般在青春期,變身基因就會在體內激活,只要情緒上暴躁、憤怒、羞愧或極度喜悅的時候,說白了就是極端情緒波動時,就會變成一只紅熊貓。
為了不必要的麻煩,家族長輩會請道士施法,將她們體內的紅熊貓封印起來,就能恢復跟普通人無異。
但例外才有故事,《青春變形記》講的就是13歲亞裔少女小美,她拒絕傳統封印的做法,她孤意要跟她的紅熊貓共存。
小美的拒絕,被母親視作是青春期的叛逆行為,是對母威的一次挑戰。
在嚴格的中式家庭教育下,小美從小都是品學兼優的乖乖女。這一次她徹底激怒了母親,所以電影主線是母女對抗、新舊觀念沖突,題材是青春成長類型。這也是為什么會將英文片名《Turningred》翻譯成《青春變形記》的原因。
說實話,我覺得翻譯有點將電影的格局縮小了,要知道極端情緒的壓抑行為,絕不僅僅是青春期專屬,我們無時無刻都會有產生極端情緒的時刻。因此我認為,如果直譯成《變紅》,或者是《變成紅熊貓》,會更加接近故事的內核。
紅,不僅僅是熊貓的膚色,同時還是一個很有沖擊力的顏色,往往代表的是欲望、野心、激情、狂妄、燃燒等非常烈性的詞。所以電影所說的變紅,還含有釋放天性,聽從本能的使喚,活出自我的意思。
心理學家武志紅也曾說過,人都是由“好我”和“壞我”構成的,也就是A和-A。只不過在社會關系中,我們為了滿足別人對“好我”的期待,都會選擇壓抑我們的“壞我”。
但遺憾的是,“壞我”往往是人生命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比如性,比如攻擊性,比如自戀。為什么一個人沒有朝氣,沒有生命力,總是活在他人眼光的囚牢之中,甚至演化成心里疾病,正是“壞我”長期受到壓抑的結果。
“你可以同時擁有A和-A”,武志紅說很多患者聽到他這么開導時,都會控制不住地流淚。
值得說明的是,我們可以擁有“-A”,并不意味著就可以任由“-A”掌控我們,肆意妄為,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正確的做法,是遵從古人的“中庸之道”,聽從羅翔老師顛撲不滅的“折中說”,是我們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不斷探索,不斷去調整的一個過程。
一個樸實的祝愿,愿每個人都能活出“自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