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錯車》,一部影響了幾代觀眾的經典電影,里面的歌曲耳熟能詳,時至今日仍然被人傳唱。《搭錯車》也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它的故事簡單卻感人,人物平常卻性格飽滿,主角不會說一句話卻又表達出了太多的感情,這些都是這部電影的成功之處。
1983年12月7日,《搭錯車》在中國香港上映。這部電影是以臺北信義路眷村為背景,但是出品公司卻是香港公司,一家名為新藝城影業的公司。《搭錯車》是新藝城為了打開臺灣市場而專門創作的一部文藝題材的歌舞片。之所以定位成歌舞片,是因影片中出現了大量的歌曲,配合著劇情對于電影的情感升華起到了功不可沒的效果。
《搭錯車》曾創造了5個月內8度重映的記錄,在臺灣取得不錯的反響之后,1984年也開始在廈門和泉州等地放映,成為了臺灣電影史上最成功最知名的一部歌舞片。
至今,仍然有很多觀眾對于電影的故事情節津津樂道。不過,也有不少觀眾比較疑惑,電影的名字為什么叫《搭錯車》?這到底有著什么樣的意義呢?有人看過電影之后,認為影片中的女主角阿美因為簽約了經紀公司,導致與啞叔的父女之情漸行漸遠,“搭錯車”就是說的這個意思。這么理解也并沒有什么毛病,但電影當年之所以叫《搭錯車》,并沒有什么內在含義,就是很隨意起的這個名字。
當新藝城影業準備開拓臺灣市場時,作為該公司老板之一的黃百鳴,手里接到了一個劇本,名字就叫做《搭錯車》。這個劇本講述的就是一群人因為搭錯車,從臺北到了高雄,期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故事。黃百鳴看到了這個劇本之后,覺得這就是一個“鬧劇”,根本不同意拍攝。臺灣那邊的負責人是張艾嘉,張艾嘉告訴黃百鳴,《搭錯車》的導演已經準備妥當,所有的工作人員已經就位了,現在不拍了該怎么辦?
黃百鳴告訴張艾嘉,自己想拍一個“啞叔收養棄嬰的故事”。張艾嘉聽到這個之后,也并不認同黃百鳴的想法,因為導演是要拍喜劇的,這一下子來了一個180度轉彎,直接變成了悲劇,這怎么能行呢。黃百鳴并不是新藝城影業的唯一老板,他又和自己的兩個合伙人商量了一下,其他兩位合伙人雖然也不同意拍“這個悲劇”,可是也覺得總比那個“鬧劇”要好吧。
張艾嘉幫忙找了一個編劇,黃百鳴把自己的構思告訴了編劇。沒過多久,劇本就出來了。黃百鳴看到了劇本之后,差點氣到吐血,因為原本是倫理片,結果里面加入了很多別的因素,已經不是倫理片的范疇了。沒有辦法,黃百鳴讓張艾嘉再次找編劇,這回希望能夠找一個資深一點的編劇。又過了幾個星期,劇本再次出來了。這一回,不僅黃百鳴不滿意,張艾嘉也不滿意,劇本太過于平常,用黃百鳴的話說“十分老氣橫秋”。
時間一拖再拖,劇組那邊也根本等不了,無奈之下,黃百鳴只能自己動手寫劇本了。由于構思是自己出的,對于自己想要的效果,了然于胸。時間又緊迫,黃百鳴僅僅用了48個小時,就完成了影片的劇本創作。
劇本中的養女,后來在經紀公司的包裝下成為了一名歌手,里面需要用到大量的歌曲。飾演養女的演員并不是歌手,這就需要歌手來演唱,所以就需要找一位有閱歷的歌手來唱電影里的歌曲。導演發現了一位年齡稍大的歌手,可是唱片公司卻沒有人愿意為她出唱片,原因是沒有市場。有些唱片公司提議用旗下的年輕歌手來演唱,導演也支持這種想法。劇組專門撥出了一部分款項,用來出電影的原聲唱片。導演找到了一批作曲,包括李壽全、羅大佑、梁弘志和侯德健。唱片做出來之后,由蘇芮來演唱。這是蘇芮的第一張國語唱片,后來配合著電影的推出這張唱片,成功讓蘇芮走紅了。
至于電影的名字,原本他們是想用其中的一首歌曲《酒干倘賣無》來做電影名字的。可是因為某些原因,這首歌當成在臺灣成了禁歌。費了很大一番功夫,最終才得到批準,電影中可以用《酒干倘賣無》,但是電影名字卻不能用這個。黃百鳴想了許多電影的名字,想來想去還是覺得《酒干倘賣無》最恰當,但是也沒有辦法。
所以干脆就不想了,既然最初劇組是要拍喜劇《搭錯車》的,干脆就還用這個名字吧。至于為什么,就留給觀眾自己去想吧。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電影上映之后好評如潮。尤其是電影的名字,結合劇情被人認為名字非常有深意,對于劇情起到了升華作用。這一點是黃百鳴沒有想到的,因為這個名字,就是在很隨意且無奈的情況下才用的。
在當年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搭錯車》入圍11項提名,最終獲得了包括最佳男主角在內的4項大獎。被翻拍了一次又一次,由于“搭錯車”已經深入人心,即便是翻拍也是“將錯就錯”,一直都叫《搭錯車》。
圖片來源于網絡 侵權告知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