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山海關,有事找本山。跟著本山哥,買房又買車。”
這句話說得一點都不過分,2009年,退出春晚舞臺的趙本山開始招收徒弟,來者不拒,成立了“本山傳媒”。
2010年,趙本山直接買下一架造價2億的私人飛機,燃料費大概1.5萬元/小時。國內大腕捧場時,趙本山則安排私人飛機接送。
2011年,福布斯富豪榜顯示趙本山年入超1億元。
只是當時的趙本山不明白:眼下趙家班有多風光,日后就有多落寞。
貪心的本山
趙本山對一夜爆紅的小沈陽說:離開我你啥都不是。
而小沈陽卻還是離開了本山傳媒,之后的發展不盡如人意,現在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事實上,趙本山的這句話同樣適用于趙家班的每個徒弟,他們全部是靠著趙本山的大樹來乘涼的,離開趙本山也就只能在東北轉轉。
要知道,趙家班的這些徒弟拜師本就目的不純,就不是為了學藝,而是找個靠山。
爆紅的時候,想拜師的人如過江之鯽,而趙本山也樂意廣招門生提攜新人。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就是黃圣依拜趙本山為師,當時黃圣依穿著短裙行動很不方便,但還是雙膝跪地,在臺上行了拜師大禮。
徒弟招進門之后,趙本山本著“千萬別給觀眾吃大魚大肉,就給觀眾吃粗糧”的理念,生怕趙家班會因為一個徒弟倒下一大片。
雖然這個想法不太道德,但短期之內讓趙本山名利雙收
名下的徒弟全都要依靠他,并且只能在他的庇護下穩妥生活。
也正是因為固守這樣的想法,趙本山才會在小沈陽爆紅之后,貫徹“不太敢用小沈陽”的策略,導致小沈陽也是直接出走成立工作室,和本山傳媒斷了來往。
余下的趙家班成員自打進了趙家班,除去會所演出,不斷地翻跟斗、表演絕活外,反倒沒能再繼續接受二人轉的系統訓練。
而趙本山則專心于本山傳媒的發展,他的公司靠著趙家班這群“商業螺絲釘”在各地的會館開展的娛樂業務而富得“流油”,迷失在名利和欲望中。
飄了之后的趙本山,碰了不該碰的一條路,什么賺錢就做啥,玩得面太廣,沒有文化底蘊的他把控不足,失控只是時間問題。
趙家班整體的演員文化修養不高,并且學歷也令人堪憂。東北二人轉演員是不需要什么文化修養的,只要敢演就行。
近幾年趙家班越來越沒有能夠撐得起場面的“螺絲釘”了,還靠那老一套,裝瘋賣傻在演出。
面對沒文化還不肯轉眼打磨自己專業的趙家班,觀眾不再買賬,本山傳媒各地的分會所陸續倒下,而且北京分公司也有11條風險記錄,處境也不樂觀。
優秀的對手
德云社的很多弟子和趙家班的弟子一樣,雖然學歷不高,但卻很有文化底蘊。郭德綱的學生大多都是從基礎開始就跟在身邊學藝,做人學藝一樣不可缺。
云鶴九霄幾個字輩的大多都是跟在身邊好幾年了,便于郭德綱能在第一時間就掌控這些弟子的思想動向,及時作出調整和引導。
與趙本山相比,郭德綱希望觀眾能像當初捧自己一樣,去捧今天的徒弟們,郭德綱即使退休,也不妨礙德云社的發展。
與趙家班和德云社不同的是,開心麻花這邊的隊伍學歷比較高,大部分都是科班出身,從舞臺到熒幕,開心麻花已經積累了多年成熟的經驗,也孕育出了很多優質的劇本,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夏洛特煩惱》和《西紅柿首富》。
開心麻花的一系列影視劇都大歡迎受,沈騰更是完成了200億的票房神話,賈玲一躍成為中國票房最高的女導演,張小斐也成為了喜劇人顏值的天花板躋身一線女明星的行列。
在3人的帶領下,開心麻花這個團隊走到了眾人的眼前,從而讓開心麻花讓更多人所熟知。
他們的每一個作品都很用心,雖然對喜劇的定義每個人都不一樣,但他們一致認為喜劇應該做得有意義,他們的喜劇在歡笑聲中反應了社會現實,反應了平凡人的生活,開心麻花在電影市場上是成功的,
所有的成功都不是橫空出世的,有的不斷地嘗試和努力。而開心麻花的作品質量之所以這么高,就是因為他們有明確的商業規劃,并且不斷試錯,前期有話劇市場的積累,再轉向電影行業,拍一部火一部。
一個從草根群眾路線,到現在的影視公司IPO的有力競爭者。從話劇到改編電影。開心麻花能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自己的核心內容、獨立的品牌和主要的消費群體。它用喜劇話劇,和優秀的作品創作,加之開心麻花內部的優秀理念,走出了一條屬于它自己的道路。
遺憾出局春晚喜劇三雄爭霸
一直以來德云社的相聲、開心麻花的話劇和趙本山的二人轉,占據了喜劇界的大多數份額,呈現出三足鼎立之勢,更是被稱為“春晚喜劇三雄”
但是隨著趙本山的退隱,趙家班整個團隊的存在感都特別低,慢慢淡出觀眾的視線中,反而是德云社和開心麻花現在風生水起。
德云社和開心麻花的創作是非常厲害的,每年能給觀眾帶來很多優秀搞笑的段子。其內部分工明確,團隊內部和諧。
而趙家班本身都是帶藝拜師,只為了背靠一顆大樹,然后借一個平臺去展示自己,其團隊是相當分散的。
其實春晚趙家班也上過多次,像陳佩斯郭德綱那么久沒上春晚照樣能火。
這說明好的作品才是根本,畢竟本山大叔輝煌時代已經落幕,更多的是靠自己,只有自身能夠拿出足夠優秀的作品才能夠經久不衰。
如今德云社、沈騰的成功,足以證明文化的重要性。而趙家班的各個弟子都喜歡直播帶貨,癡迷于賺快錢,趙家班再也沒有能力再創造其當年的輝煌,經常是一些低俗惡搞的節目。
正如郭德綱所言:喜劇演員到最后拼的還得是文化底蘊。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夠提高自身的修養,演繹出觀眾喜聞樂見的喜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