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每天和你一起剖析人性與情感。
(圖片來自網絡,非原創)
保持分寸感,是一段關系能否持續下去的根本之一。
每個人都有自己內心的小秘密,關系再好,也不愿向外人透露。
每個人都有不為外人道的堅持,關系再好,也要給自己留一份空間。
與人相處,尊重彼此的空間與距離,則是尊重這份關系。
人與人的相處,便是如此,若是過于疏遠,關系就會很淡,可有可無,若是走得太近,便容易帶著情感綁架的意味,讓關系失了分寸和距離。
關系再好,保持一定的距離分寸,才能讓感情更有彈性、更持久。
關系再好,在聊天中,也要保持3個原則。
不追問,是給彼此留余地
小時候,上學時,老師總是鼓勵我們在學習上,一定要學會“打破沙鍋問到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弄懂知識背后的邏輯,做到舉一返三,才能真正學會知識,讓知識為自己所用。
在學習上,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有利于學習,但是,在人際關系中,若是無論和誰在一起,都喜歡打破鍋問到底,則容易引起人的反感。
要知道,人與人相處,并不是彼此之間,越是親密,就代表著關系越好。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
如果把你和一堵墻放在一起,整天讓你與墻壁無縫對接,讓你看著白白的墻壁,用不了多長時間,你便會感受眼花繚亂,就連轉個身,都有可能撞到自己身體的某個部位。
于你而言,墻壁離你太近,時刻在窺探的你一舉一動,一言一行;
對于墻壁而言,你得過于靠近,也會影響它的整體美觀。
這就好比在一段關系中,當你與對方相處時,兩個人之間,是需要一些距離與空間的,至少讓彼此能夠順利轉身,而不至靠得太近,擦碰到對方。
因為每個人都有空間上的需求,不僅是物理空間,更多的是心理空間。
兩個人之間,關系要好,相處密切,并不是要將自己內心所有的事,都毫無底線地全部告知。
喜歡將自己的秘密告知的一方,內心其實是一種依賴,若是這種依賴得不到安放,便有可能生出抱怨。
反過來講,喜歡追問別人的一方,內心更多的是一種窺探,而非幫助對方解決問題,亦或是,本能地傾入他人的生活,在不適當的時候,控制他人的生活。
兩個人相處,能夠做到無法不說,毫無芥蒂,固然令人羨慕,但是,若能做到,想說的便說,不想說的也可以不說,依然不會有所顧忌與猜疑,更是令人相處不累。
不打探,是對彼此的尊重
在《心居》中,最令人“上頭”的角色,莫過于大伯母。
一個喜歡打探他人隱私的女人。
在原著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當顧清俞和施源閃婚后,第一次將施源介紹給大家。那天吃完飯后,大伯母便拉著大姑子,來到顧清俞父親家,向他打探顧清俞的婚事。
顧清俞的姑姑來打聽,是真正關心侄女的。
而大伯母打聽,是想看笑話和攀比。
不料,顧清俞的爸爸也不知道施源的家庭真實情況。
大伯母撲了個空,卻沒有罷休,而是從顧清俞爸爸知道的一點點細枝末節中,四處打聽到了施源家里的情況。
知道施源家里住的環境,還不如他們家,便心里暗自得意,顧家幾個孩子中,還是自己家的顧昕混得最好。
不得不說,這樣的人,實在令人討厭。
因此,每次顧清俞遇到她講話,稍不順心,便會當眾懟她。
其實,像大伯母這樣的人,就需要顧清俞來應對。否則,她會得寸進尺,將你的隱私打探得絲毫不剩下,在她面前,活得像個透明人。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修養,便是尊重個人的存在。
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他的思想和生活,也有自己想要保守的秘密,或者不想讓外人知道的事。
若是對方沒有主動訴說,最好不要去刻意打探。
這樣做,只會令人厭惡和看不起。
不嘲諷,才是真正的經營關系
有這樣一句話:不要把自己沒教養,當成性子直。
有一種人,在與人聊天時,口無遮攔,說話要么句句帶刺,要么陰陽怪氣地嘲諷。
若是有人指出他的問題,他便會刻意笑著解釋,讓別人不要見怪,他就是那樣的直性子,有什么說什么,不知道拐彎。
“直性子”不是往別人的痛處上撒鹽,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尊重,是會有的。
明知道對方的缺點、痛點,便去使勁捏踩的人,很明顯居心不良,只是打著“直性子”的名義,正大光明地傷害他人。
這樣的人,不配有一段好的關系。
因此,在我們所別人交往時,一定要謹記這一點。
不要往別人的傷口上撒鹽,你的一句無心之失,可能成為撕開別人傷口的利刃。
更不要仗著彼此關系好,便口無遮攔,想說什么就說什么,而忽略他人的感受。
越是親密的關系,需要拿捏好分寸,是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
人這一生,能遇到一個關系要好的朋友、親密無間的愛人,是難得的福氣。
越是這樣的人,越要珍惜與他的緣份。
保持相處的界限感與分寸,對方不想說的話,就要去追問,對方不想講的事,就不要去打探。
三思而后言,在任何關系上,都是不二原則。
一句話,你說出來是小事,他人聽了,或許就是大事。
不管什么關系,都有可能掉進“禍從口出”的陷阱。
做一個有分寸的人,與人的關系,才有可能穩定牢固。
君子之交淡如水。
或許,不需要如此的平淡,至少要給彼此留一點空間。
作者簡介:吳漾。多平臺簽約作者,女性勵志作家。領略世間情感,解讀人間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