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又被曝出了一件丑聞。
一直在使用量子技術,攻擊中國境內的網絡平臺。
據稱,這項技術可以隨意攫取任何用戶的流量。
也就是說,此刻你看到了什么、發布的評論,都在監控之下。
這不禁讓人想到了,2013年轟動一時的「棱鏡門」事件:
美國國家安全局,靠微軟、谷歌、蘋果等互聯網巨頭的協助,每天在全球范圍內,監聽近50億份通話記錄、20億條手機短信。
9年過去,網絡隱私安全再次引發熱議。
而今天要說的這部電影,就著眼于這一話題,
講述了一場網絡監控下,驚心動魄的反抗——
《KIMI》
執導本片的,是著名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
還記得兩年前,他的一部老片《傳染病》在國內引起熱議。
因為,其中的情節簡直與當時疫情爆發初期的情況如出一轍。
驚人的預見能力,讓無數觀眾佩服得五體投地。
《傳染病》
這次在新作《Kimi》中,索德伯格也再次展現出對疫情、大數據時代的深刻洞察力。
出演女主的,是《新蝙蝠俠》中的新一代貓女,克洛維茲。
竊聽
電影片名「KIMI」指的是一款手機的人工智能軟件,類似于蘋果的Siri,小米的小愛同學。
只要呼喚一聲「KIMI」,就可以讓她做任何事情,包括播放音樂、打電話、錄音。
由于這款軟件方便好用,大受歡迎,研發公司也即將上市,前景一片光明。
女主安吉拉,是這家公司的一名員工。
工作是為KIMI修正語音算法的錯誤。
比如用戶想放霉霉的歌,KIMI卻答非所問。
這時就需要安吉拉手動修改。
這很諷刺,開發商們不遺余力地鼓吹人工智能算法的強大,但其正常運行的背后,卻主要依賴于人工的維護。
而你對著自己的手機說的任何一句話,都會被記錄。
一天,在工作中,安吉拉聽到了一段奇怪的錄音。
她拿來專業設備,經過多重降噪,反復確認后,她聽到了一個女人的求救,以及激烈的打斗聲。
直覺告訴她,這很可能是一起家暴。
她立即打電話向上司反映情況,結果卻被粗暴打斷。
上司根本不在乎有沒有用戶被家暴,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更何況一旦介入,無異于向大眾曝光了他們侵犯用戶隱私的事實。
好在她還有一個黑客朋友。
在朋友的幫助下,她破解了后臺的密碼。
不僅得知了被侵犯女人的身份信息,還獲取了完整的錄音。
結果令她震驚。
在打斗聲停息后,錄音那頭沒有了女人的動靜,只剩下男人沉重的呼吸,以及膠帶捆綁的聲音。
這是一起兇殺案!
而KIMI成為了這起案件中,唯一的「證人」。
這時,上司突然打來電話,態度發生了180度轉變。
不僅表示公司高層對此事高度重視,還說已經報警,請她務必到公司協助調查。
由于疫情的影響,安吉拉已經很久沒有出過門。
猶豫再三,心中的正義感戰勝了對出門的恐懼。
她將錄音備份,兩年來頭一次邁出了家門。
然而到了公司,根本沒有看到警察。
上司從她口中套出了錄音編號,假意要保管證據,結果一轉頭,就刪除了錄音。
得知消息,安吉拉意識到自己正陷入一場巨大的陰謀。
出門一看,兩個殺手正向她走來。
安吉拉一路逃出公司。
但由于使用手機,她的定位遭到了實時追蹤。
正當她在警局前猶豫不決時,殺手開著面包車趕來,一把將他抱進了車內。
幸好得到身后的人群及時解救,她才得以脫身。
可好不容易甩脫了追殺,躲進屋內。
另一名殺手早已等候多時。
安吉拉最后能否化險為夷;整起案件又與公司老板有什么關系?
魚叔在這里先不作劇透,大家可以在原片中得到答案。
疫情
這部電影的大多數場景都發生在安吉拉的公寓內。
導演索德伯格采用近幾年流行的「桌面電影」形式。
通過幾個屏幕的切換,避免了場景單一帶來的枯燥感,也為這場驚悚犯罪事件營造了緊張感。
同時,他也毫不避諱地將疫情期間人們的生活搬上銀幕。
比如公司老板在家開視頻會議時的穿搭。
上身西裝,下身睡褲,已經成了不少人居家辦公的標配。
還有警局門前聚集的人群。
抗議居家隔離與強制疫苗的政策,也是緊跟時事。
而從安吉拉身上,我們更可以看到一種很強的,獨屬于疫情時期的時代屬性。
疫情時代下,人際關系變得疏離,彼此防護。
即使是親密的男友前來拜訪,她也會在對方走后,換掉床單,反復清洗。
而在戶外,則時時刻刻戴著口罩,雙手插兜,不與外界有半點接觸。
看到酒精,便條件反射地進行消毒。
酒精消毒后揮動的雙手
安吉拉由此患上了嚴重的人群恐懼癥,過去兩年時間里,她從未走出過家門。
牙齒出現問題,也都是和牙醫視頻通話,線上問診。
而她之所以愿意接受KIMI的「竊聽」工作,也是因為這可以讓她居家辦公。
在最后一場戶外段落里,安吉拉的這種恐慌被表現到了極致。
導演特意采用了晃動的手持鏡頭、傾斜的視角以及變形的畫面,呈現了安吉拉內心的不安。
她有一個心儀的男人,就住在馬路對面。
兩人靠著簡訊聯絡感情。
男人想要約安吉拉一起出門吃早餐。
她欣然答應,美美地洗澡化妝。
結果到了門口,剛觸摸到把手,她的呼吸就開始變得局促,最后癱倒在地。
相比外出,還是躲在落地窗后面,更讓安吉拉有安全感。
她可以自由自在地偷窺著對面的住戶,看著形形色色的人過著各自的生活。
但她沒有注意到,在對面的另一個窗口,一個中年肥宅也在時時偷窺著自己。
電影用了一個致敬希區柯克《后窗》的故事,來刻畫新時代下隱私安全的擔憂。
在《后窗》中,男主因為摔斷了腿,每天只能靠偷窺對面打發時間。
透過他的視角,我們看到了曼妙的舞蹈女郎、爭吵不斷的老年夫妻,也親眼見證了一起殺妻案的發生。
當偷窺者被行兇者發現,危機也隨之降臨。
而索德伯格則在類似故事的基礎上,賦予了《KIMI》更深刻的思考。
作為疫情PTSD者,安吉拉被困于屋內,百無聊賴間只能窺探對樓的男人。
身為算法修復人員,每天要聽上百份錄音。
也就是說,她每天都在無意間,偷聽了上百名用戶的隱私。
但后窗并不安全,在她偷窺他人的同時,也暴露在別人的注視下,甚至遭到時時的監控。
不僅有隔壁大叔的窺視,還有手機的實時定位,就連自己一直在維護的KIMI,也成了監控她的工具。
繭房
影片中的這些場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生活。
我們其實也被禁錮在同樣的后窗中。
人均5G沖浪的當下,你可以通過社交平臺窺探著別人的生活,在視頻軟件上點贊、標記著你喜歡的內容。
但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平臺推送的內容越來越符合你的喜好。
反過來說,你接收的信息也逐漸單一化。
你的周圍開始豎起壁壘,封閉在自己的空間。
新聞傳播學賦予了這個現象一個很形象的名稱——信息繭房。
聽上去這是自主篩選信息后的結果。
但,這并不全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2020年法國拍攝了一部紀錄片《看不見的現實——數據工人》。
其中就揭露了蘋果手機是如何利用Siri攫取用戶個人隱私的。
在片中,前蘋果公司分析員托馬斯,揭露了關于Siri駭人聽聞的真相。
他負責Siri的準確性校準工作——就是像間諜一樣不斷監聽用戶的錄音。
他透露,其實蘋果手機的麥克風是時刻開啟的,用戶的日常對話會被隨機錄音,時刻都被監控著。
僅他負責的內容里就有14個國家涉及到侵犯隱私的項目,每一個項目都大約包括60萬到120萬份錄音。
原來,聰明的Siri不是強大的算法、高深的AI,而是街上每一個人的投射,包括我,也包括你。
除了來自境外的侵犯,當我們在國內使用那些數據平臺時,個人隱私也同樣面臨著危機。
當你注冊賬戶或是使用移動支付時,總會跳出一個用戶知情同意書。
不但字特別小,還擅自替用戶勾選了同意。
許多用戶就稀里糊涂地「被默認」接受了這項協議。
一旦簽署,平臺就可以向第三方提供你所有的個人信息。
疫情期間,大多數人離開了手機就會無所適從,沒有辦法通訊,也無法看病買藥,甚至寸步難行。
如果說新冠病毒導致了身體的隔離,那么像KIMI一樣的大數據,則禁錮了精神空間。
我們甚至無處可逃。
大數據帶給了我們便利,卻也給了投機者可乘之機。
科技不該成為制約人類的工具,這是《KIMI》這部電影所傳遞的訊號。
也是每一位互聯網用戶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