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東東”接踵而來,叫人無法想象和無法接受。“滿球風雨”,幾時休?
而今,我又深深地體味了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要義。不僅是那個時代,就是現在及其將來,一個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是最重要的。
人類從告別了原始,便同其它的動物分別開來,思想、情感、語言等都升華到其它動物不能企及的境界。漫長的歷史中,慢慢地形成了做人的行為準則——有約定俗成,或教條以及法制,都在積極地導引著人類健康地發展著。這些都體現了人類分別于其它動物的高級之處。
1993年發布的《走向全球倫理宣言》,把孔子思想和西方基督教、印度佛教統稱為“黃金法則”。這些共識,說明了人類的共同愿望,尋求全球人類的倫理底線并維護,這是人類健康地發展所必要的。
而《色戒》完全沖破了這些倫理底線,激情片段中,男女主人公翻云覆雨赤裸裸地暴露,長時間的強暴性虐過程,毫無遮掩地直接演繹,這是世人所不能接受的。
李安拿《色戒》去參評,申報洛杉磯、華盛頓、波士頓及紐約等影評,無異于是拿“丑陋的屁股光暴”于人,自己很難堪,而遭拒之門外也是理所當然的。
所以,拿《色戒》來談什么藝術,正如有網友評說的“可以說是扯蛋”。當然,具有全球聲望的奧斯卡獎等當然不能接受這種“下三爛”的東西。因為“拿屁股給人看”這實在談不上是什么藝術,更談不上是對人類的貢獻。
就我們國內的國情而言,我們更不能接受《色戒》!
女作家閻延文博士對《色戒》作了“深度的透析”,“本質”地評述了《色戒》的誤區,揭示了《色戒》的“真實面目”——歷史大片+色情A片+紀錄片=《色戒》;《色戒》強暴了中國的歷史,強暴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強暴了中華民族大眾的愛國情感,色情污染后患無窮——這是讓眾多國民費解、憤怒而不能接受的。
既然是根據張愛玲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那就不應改變原作的主題思想。而李安卻是“舍本逐末”,將文中人物的一些“偏激的思想”引申膨脹開來,再殘編亂湊一些單調的情節,而“成就”了他的《色戒》。
美化漢奸,而對抗日志士的丑化和矮化,這是《色戒》的的嚴重誤區,這是對歷史印象的顛覆——這是眾多愛國的華人所不能容忍的。我甚至懷疑李安是不是“華人”,而查閱他的個人詳細資料。很“遺憾”,網上資料說他不但是“華人”,而且出生于臺灣本土。那么他對中國的歷史了解不至于這么淺薄吧?如果說是他“忽略”了,那么這樣的歷史“可以”忽略嗎?歷史可以“隨便”亂造嗎?
《色戒》完全撕毀了我們華夏文明——那樣“赤裸”,那樣“云雨”,那樣“殘暴”……都不符合我們華夏文明的倫理道德。女主角的那兩滴淚并非劇情所至,而是李安“強要”的(演員都是依照劇本或聽導演的),所以“流了”,只是“流得讓人無法理解”其中的意味!
所謂的“房中術”只是形式,其內在是要“兩情相悅”。而《色戒》中只有獸性,沒有人情。從許多角度來說,《色戒》都不能跟其它的“愛情”片相提并論的。
有個別網友辯解說“那些床上戲”是“性愛的部分”,只是李安加以“西化了點”罷了。
當擁抱和接吻還沒有成為一種見面的禮儀時,我們就應該選定一個場所。當然,在一個特別的情境之下有如此行為是例外,是可以理解而無可厚非的。西方國家,有他們西方的習俗;而我們東方國家,有我們東方的文明,不能盲從。而且西方公演的大片中,如此赤裸裸地全程演繹是沒有的。而李安不只是“西化了點”,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不是李安的下一步將把“房中的十八般武藝”都搬上熒幕呢?
為了追求真實,李安說老上海街景的建筑材料是真的,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的尺寸也都是真的,街上兩排法國梧桐都是一棵一棵種下的……這些并不能說明他是在“搶救出那段歷史”,他不過是在為他的“色情戲營造真實的氛圍”罷了!
可見《色戒》是假借歷史(紀錄),而大肆渲染色情。
不管是“顯山露水”,有人出錢,就有人演。不管是錢,還是什么,都大可“爽上一把”。我想演員也該有所選擇,尤其是知名演員,那就更不用說了。可是這次,不管是知名與否,不管是為什么,都上陣去“爽了幾大把”。
當然,這不僅是“演員爽了”,其他有人也跟著“爽了幾大把”,真是“各得其爽”!
李安如此改編和導演《色戒》,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行為。
女作家閻延文博士對《色戒》解讀的觀點是正確的,得到眾多網友和華人的響應和支持!
李安獲得奧斯卡大獎后,閻延文曾應旅美作家邀請談了對李安獲獎的感受,便給予高度的評價:“奧斯卡獲獎不僅是李安導演藝術的成功,更是中華文化的驕傲,是中國文化精神在世界范圍的一次凱旋。”可是李安獲獎后的第一部作品卻是如此的《色戒》,令她很失望!
李安曾在獲得奧斯卡大獎的記者會上用華語致謝,表明自己的文化背景是中華文化,強調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文化。而現他“造就”的《色戒》卻破壞了中國文化的美好形象,損毀了華夏文明!
票房的高低并不是評定一部電影成功的唯一憑據。因為“好”的電影,人們當然爭相去看其“好”之處;而“壞”的電影,人們也會去看其“壞”在何處。而對于《色戒》,6800多萬個網頁進行“狂轟亂炸”似的宣傳,超前的傳媒誤導,當然中計者更多。電影《色戒》牽連著小說原作《色戒》,小說《色戒》又牽連著原來頗具聲望的原作者“張愛玲”,加上無孔不入的宣傳造勢,無數的人就這樣“陷入”電影《色戒》之中。看看那些網友的評論,就知道他們是多么的失望,甚至憤怒。
而至于臺灣搞的什么“金馬獎”,而且臺灣新聞局頒發2000萬獎金,在外人看來,這為李安“爭回了一點面子”。而李安自己是很清楚的,他的這個“金馬獎”拿得并不光彩。拿《色戒》來評獎不過是個形式而已,這2000萬確切地說不是為《色戒》,而是給“李安其人”的——因李安曾獲奧斯卡大獎,臺灣新聞局“總該支持”的,支持“就總該有所表示”吧!因不管什么獎,總該有個讓人“誠服”的理由吧!可《色戒》有什么讓人“誠服”的理由呢?在影視年終盤點中,美國網站選出的2007年度“最令人失望電影”,《色戒》就“赫然上榜”!李安或許會說這是因“價值取向不同”。那么你李安又為何把《色戒》端到紐約、華盛頓去“招搖”參什么評呢?那就說明“那里有相同的價值觀所在”,不然你李安不會橫空繞過半個地球前去。很顯然,那就說明是你李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誤。
美國、德國、韓國等對《色戒》的“定性”和“控制”,也明確地體現了李安“編導”電影《色戒》是一大敗舉!
不管是出于國際名聲,還是國情不容,李安都應正確地省視自己的言行,嚴正地處理《色戒》!
而為此事,一些“寫手的鼓吹”和“傳媒的熱捧”也令人深感失望。作為作家、評論家,文藝工作者和新聞從業者,“是該最能分辨是非曲直的”,不能因他人的權勢、聲名而“盲從迎合”,更不能被“金錢”所利誘,要本著自己的良知和道德,背負著強烈的責任感工作。因為你們不但“代表”人民大眾的“呼聲”,同時也在“導引”著人民大眾的“去向”,如果你們如此“盲從迎合”,就會造成“惡性循環”,就等于是讓“艾滋”流行,讓“非典”狂囂,那終究要“害”到自己的頭上來的。
《色戒》的風波還沒有平息,卻突然爆發了“網絡雪災”——“艷照門”事件,飛速地侵擾了千窗百戶,令全球的華人瞠目結舌!
“艷照門”事件跟電影《色戒》一樣,令全球華人感到羞辱!
無法相信“他們”居然會干出如此……的事——這不僅撕毀了他們的公眾形象,更重要的是玷污了公眾的心靈!
對艷照事件:
一怪他們“太過出位”。
所有看過他們的艷照的人都知道,這不僅是他們“談情說愛”,不僅是他們“婚前同居”那么簡單的問題。
俗話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談情說愛,是個正常的事兒。沖破舊制,走向現代文明的今天,而婚前同居也是正常的事兒。例如,西蒙·波伏娃和薩特“沒有一紙婚約”而相濡以沫半個多世紀,在愛情的溫潤中,他們創造了人生光輝的價值,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
可是他們不但把自己“光暴無遺”,而且他們的行為“太過出位”,“太過低俗”!正如有網友相談時一針見血之語:從動物世界看到的,從他們這里都能看到;從他們這里看到的,在動物世界看不到。如此亂性亂倫,真是“貴”不過他們,也“賤”不過他們。
電影《色戒》和“艷照門”都是現代文明人類的恥辱。如果我們看到路邊一對狗“光暴一切的交情”,就聯想到一些人,那不能不說是“人類的悲哀”——那還是“人”嗎?
二怪陳冠希留下影像(這里不是指影像本身,而是說陳冠希的這種行為)。
以前媒體就說陳冠希“很喜歡”搞怪、大膽……沒想到“寵出”這么一個“禍根”,不但害了他自己,還害慘了一灣人。他不但“很喜歡‘自拍’”,他還“很喜歡拍那些‘東東’”——沒想到吧?他“很喜歡”……這樣“肆意妄為”,能隨他這樣“很喜歡”下去嗎?網友們為此憤怒聲評“不可諒解”……毋庸置疑,他要對此負責,“受到懲處”。
三怪惡毒的傳播者。
據警方調查說,那些“艷照”是因手提電腦拿出去修而被信息技術人員復制后傳出的。如果當真如此,也有一個疑點:電腦里有重要的資料,怎么可如此隨便拿出去留下給人修理呢?是否是故意如此,而讓修理者等有可趁之機而讓艷照外泄呢?如果是這樣,那么陳冠希就有著雙重的罪過。
當然,那些修理者或信息技術人員借工作之便而復制資料圖片,這是很不道德的行為。沒有職業道德,嚴重者理當受到法律的懲治。
總之,“艷照”被傳出來了——以好奇相傳,以驚訝相告,以惡搞相戲,以譏諷相搏……以千姿百態充塞網絡的角角落落,一發而不可收拾,當事人陷入苦痛不能自拔,他人被牽連受苦,還隱藏著“無窮后患”!
張柏芝與謝霆鋒的婚姻危機,鐘欣桐的豪門夢碎……一些殘酷的風浪隨之席卷而來!
造孽就會受罪,責怨誰呢?
李安編導《色戒》,陳冠希執導“艷照門”,真是可悲、可嘆……
讀書看報時,常難以記憶。可是當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大多都有“過目不忘”的功效。因“影像有動感”,而“動感產生聯想”,而“聯想就產生多重記憶”,“多重記憶”就更會“根生蒂固于腦際”了。我們背外語單詞常就是用這種“聯想掛勾法”,把外語單詞的音義跟其它物件影像聯系起來,這樣就便于記憶了。也就是說“他們”這些影像將長時間存在人們的腦海中。不管是《色戒》的主演,還是“艷照”的名角,而今無論她們穿多么華麗多么厚實的外裝,人們都會透視無遺而只見她們不光彩的一面。
人生無時不在面臨著選擇,向前或向后是一步的轉機,向左或向右也是僅一步的動向,對或錯只是一念的導演而成定決,“一步”和“一念”我們都要三思而后行。
不管是什么“腕”,什么“星”,切莫有錢,有權,有勢,有名聲后就“不講責任地為所欲為”。如果這樣,終究要毀了自己。
“影視”作為各國主要文化載體的今天,凈化熒屏是非常必要的。作品也好,人物已罷,只要是影響公眾健康,有損民族尊嚴……該“封殺”的,就要“封殺”。
希望《色戒》消失,“艷照”絕跡。
(本文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