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江蘇衛視熱播《人世間》,他不僅僅是一部劇那么簡單,他可以說是現實的一個縮影、映照。
這部劇第一感覺就是很貼近生活,從整個光字片很有那個年代的生活氣息,因為我曾經也是生活在這種環境中,所以深有體會。
曾經也是住在這樣的瓦房,特別是周秉昆和鄭娟拿盤子接水的那一段,瓦片之間一有縫隙,下雨天,雨水就會把屋內滴得濕答答的,所過之處,沒有干的地方。
那是一個僅靠幾斤米,兩斤肉活過一個月的年代,有時候肉都不一定能吃上的年代,我爺爺奶奶那一輩最清楚。
那個從新中國成立到文革到改革到申奧成功的年代
以北方的“光字片”中的周家的變化為一個中心點,再輻射到周邊。
不僅高度還原了生活及生活環境,同時成功地塑造了每個不同的角色。
周家五口人,周家三個孩子,一個老大學霸周秉義,老二周蓉也是個學霸,唯獨老三周秉昆普通人一個。
為響應國家號召,鼓勵知青下鄉,城市戶口,孩子一戶只能留一個城市戶口,周家也不例外。
這樣一來,周家三個孩子也開始成為三個不同的生活狀態的人生,三個孩子三種不同的人生。
老大周秉義在部隊,最后考上了北京的大學,從事政府工作,一生為官,廉潔奉公,沒有絲毫怠慢,一心為人民服務,也算是做的問心無愧,包括結識的人也是為官的,丈人這一家也是官家,丈人這一家也是典型得懂得拿捏分寸,把握尺度,一生算奉獻給了政治生活,這是他們的政治使命。
老二周蓉不顧父母反對下鄉到貴州,一句“你就當我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傷透了父母的心。追尋到了自己的愛情,后面通過考大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最后也成為了一名老師,也是一個有追求的人。再從周蓉延伸出馮化成蔡曉光,他們同樣是這個時代的奮斗者。
老三周秉昆,他的績點最多,筆墨也最多,他是當時眾多基層奮斗者的代表,一直都想得到父母的肯定,在他父親眼中,他是犟的,是他母親心中的“疙瘩”。
他是最有生活氣息的人,作為家里最小的孩子,承擔起多年以來哥哥姐姐不在家孝順父母的責任。
他也是一個特別樂于助人的人。在鄭娟有難是出手想助,在“六小君子”中,他也是盡心盡力幫助有需要的人。當然在那個年代,民風淳樸,大事小事能搭把手的都會出手。
在曲書記的老伴有困難時,果斷出手,還特別細心舍己為人,在那個寒冷的時刻,把外套披在曲書記的老伴的腳上。
他也是一個敢拼有上進心的人,從醬油廠工人到業務員到開飯店,為了向父親證明自己,努力憑本事入編。
但他的一生也是相當的曲折,從瓦房到平房再到瓦房再到平房,從誤入監獄,再出來繼續奮斗,再到過失殺人再到入獄,長達9年的獄中生活,通過減刑出獄。繼續打算著自己的生活,更是不忘帶上自己的好友一起創業。就好像打不死的小強,一直在為自己的美好生活和自己身上所肩負的責任努力奮斗。
這部劇還有一個點“團聚”,特別勾人心弦,分多聚少,一年到頭努力生活,為的就是過年過節可以回家團圓。可現實是,不是這個出去了,就是那個沒空回家,應了那句走著走著就散了。
從前的我們總盼望著長大,可長大又后悔。長大了更多的是責任,但是這卻是逃不掉的,但幸運的是有了這份責任,讓這一生地有了努力的意義,有了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