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爆火喜劇電影《人在囧途》,其實應該算是翻拍劇,影片中的故事線和美國在1987年上映的電影《飛機火車和汽車》,劇情內容可以說如出一轍。而這兩部電影講的都是一個成功的老板,一個社會普通人在歸家的旅途中相遇,途中發生了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最后通過經歷感悟人生真諦的故事。
在影片《人在囧途》中,無論是徐崢出演的老板李成功,還是王寶強出演的工人牛耿的人設,還是在劇情中乘坐的交通工具,都和原版電影中的幾乎一樣。先是坐飛機認識,隨后飛機出現問題,然后一起乘坐火車,路上種種矛盾爆發,但是火車也出現問題,只能改乘大巴,最后開車回去還出現意外。
但是在《人在囧途》片尾的致謝中,并沒有標明影片翻拍某個電影,《人在囧途》的劇本原創是劉儀偉,其實這已經不是他的第一次抄襲電影框架。在零九年他導演的《火星寶貝之火星沒事》,就和零七年上映的《火星的孩子》撞設定了,都是領養一個男孩,說自己來自火星,然后養父遇到真愛,發現和孩子相處困難。
關于這點也不多做評價,就看觀眾自己的想法。《人在囧途》中最貴的投資你知道是什么嗎?你以為是拍攝時租的飛機艙,還是武漢火車站里組裝的真實火車場景?其實這些場景都比不過,徐崢頭上那頂像真發一樣的假發套。在拍攝電影時,為了更好塑造徐崢在劇中成功商人的形象,劇組在拍攝之前特意去瑞士定制了,一頂活性生物體頭套,據說這頂頭套可以抵得上數百克服裝造型的假發套,就連運費都要好幾萬。
這頂假發套不僅價格貴還害怕臟害怕水,不能低溫更不能高溫,為此劇組專門買了恒溫箱來放下發套,但是拍戲怎么能不碰到水呢?在拍攝一場夏雨細石假發被打濕了不能用,劇組只得臨時訂購一套新的,并且讓商家加急空運。在這假發套上的投資,都快比當時主演的片酬高了,這部投資很少但票房很高的影片,最大的受益人可能就是徐崢和王寶強了。
影片中有很多關于金錢的暗語,金錢也不僅僅是冰冷的數字,而是體現人在社會中的價值。在影片中徐崢飾演的李成功為了早點到家,勸說司機走小路快點走,甚至還說出了事情他負責。結果還沒走多遠,果然出事情了,車撞到了村長和一位奶奶,但李成功認為這是用錢就能解決,但沒想到村長招呼了一堆人,但是沒想到王寶強飾演的牛梗,第一時間就上去救下奶奶。
原來奶奶不是被撞了起不來,而是棗核反嗆進氣管,牛梗也是第一時間用急救法救下了奶奶。直到現在也不得不說,沒有《人在囧途》就不會有以后的喜劇電影,徐崢也就沒有現在這么高的成就。在十幾年前智能手機剛普及,沒有電子支付,網約車也沒有疫情的時代,春運可比現在熱鬧多了。在劇中王寶強演的牛梗從來沒坐過飛機,換好登機牌之后還在找月臺,坐上飛機之后還想讓空姐開窗通風,這樣一個憨憨傻傻的形象。
是王寶強根據自己一個打工朋友的親身經歷在劇中進行演繹的,過安檢不知道飛機上不能帶液體,就在安檢處把一大桶牛奶都喝了,而這場戲王寶強也是真的把牛奶喝了下去。所以在劇中反胃嘔吐的戲份也不全是表演,更多的是生理反應使然。
但是也是這部影片讓徐崢和王寶強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電影風格,之后便做出了國內第一部票房超10億的電影《泰囧》,而成功的背后就是因為徐崢和王寶強,找到了自己正確的定位。在拍攝《人在囧途》時,導演葉偉民對徐崢贊不絕口,但是兩年后徐崢拍攝《泰囧》,因為影片名是《人在囧途之泰囧》,被導演起訴侵權隨后被要求賠償500萬。
你可以說徐崢反正賠得起,但是這不光是錢的問題,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的認知問題。人生不會定格在一個階段,對自己正確的定位才是成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