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現在的配音演員可太難了。
要么活干多了,被罵聽膩了。
要么淪為演員甩鍋和拉踩的對象。
除了番位、戲份之爭,配音甚至已經成為娛樂圈粉絲互撕的重頭戲——演員粉絲和配音演員粉絲的互撕。
前陣子撲得沒啥水花的《鏡雙城》,完結后卻突然攪起了一波風浪——男主李易峰的配音被指不貼臉。
逐漸演變成“配音徒有聲線,沒有感情,不如哥哥原音”“啥水平,敢質疑老牌配音業務能力?”的混亂罵戰。
極端些的,甚至上升到人身攻擊。
比起屢見不鮮、讓人不知該氣還是該笑的粉圈罵戰。
更值得關注的,是流水的罵戰中,鐵打的配音演員。
為何如今撐起影視劇半邊天的配音,頻頻被罵?
“甩鍋”無疑是罵配音的根本原因。
看最典型的罵名——演員演技有問題?是受配音所累。
為《琉璃》女主璇璣配音的喬詩語,就被質疑哭戲拖了演員表演的后腿。
在對演員事業上心的粉絲看來,配音有時影響演員發揮,導致演員演技被低估。
比如前陣子剛剛因原聲配音上過熱搜的楊超越。
雖然原聲表現不錯,自然。
但在大批粉絲吹捧原聲的情境下,曾經的配音反倒成了累贅。
非科班演員的自覺,固然值得鼓勵,但捧一踩一的操作,也無異于喝完奶罵娘。
踩著配音演員的付出,去捧演員的進步,也算是把拉踩玩出了新花樣。
有人調侃,配音是塊磚,哪兒需要往哪兒搬,不需要就嫌擋道。
聽上去有些功利,卻不是完全沒有道理。
劇撲了就拉配音墊背。
配得好,則要求配音演員隱身,否則就會被強行扣上蹭熱度、邀功的帽子。
19年為電影《誅仙》男主配音的凌飛,在電影首映當天發了一條紀念微博。
全文沒提及配音二字,卻招致了無端的貶損和無理的綁架。
諷刺的是,電影片尾職員表,也全然不見配音演員的名字。
除了明目張膽給配音甩鍋,更為普遍的,是視覺先行的觀眾容易陷入的思維慣性誤區——演員出戲,被等同于配音出戲。
最直觀的,配音對不上演員的口型。
不少口碑還不錯的影視劇就常常在配音上被挑刺。
比如,前陣子大火的《一閃一閃亮星星》后期修改了不少臺詞,導致大段臺詞配音對不上口型。
但了解情況的知道是為了過審,不了解的,張嘴就來一句:
配音影響觀感。
另一種被挑刺的情況,是配音不貼臉。
《有翡》里女主周翡的配音,被詬病御姐音和甜妹臉的違和,配音往往也難辭其“咎”。
“配音不貼臉”,字面意思顯而易見,把出戲歸咎于配音。
但其實僅是指演員表演和聲音表現的割裂。
電視劇版《全職高手》里,楊洋的配音也曾被批不貼臉。
睜眼看和閉眼聽,同一部劇可以呈現出兩種不同的效果。
可那是因為電視劇沿用原來的動漫版配音,畫面從二次元變三次元,配音自然中二得有些突兀。
總之,“配音聽著難受”“配音拖后腿”“聲音不貼臉”……
成了配音最被嫌棄的幾大罪狀,動輒受到觀眾,尤其是粉絲的討伐。
飄無意剝奪觀眾評判的權利。
只是在這一片討伐聲中,也一一攤開了配音演員的困境與無力:
勞動成果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反而被拉踩、被嘲弄、被失語。
在對配音的一片質疑聲中,飄也聽到不少反駁的聲音。
比如,配音應該貼角色,不是貼臉。
這種完全站在配音的角度上辯解的,其實也不全對。
配音為角色服務無可厚非,但也不能完全脫離演員。
正如配音大咖邊江所說,配音所謂的貼臉,貼的是演員的戲感、語言流暢度、節奏、咬字發音,以及音調的細節。
來源 | 《對談》
曾為《甄嬛傳》里皇后娘娘配音的張艾,為了貼合蔡少芬的粵語口音,也下功夫做了嘴型和口音上的調整。
既要符合情節,嘴型上又不至于讓觀眾出戲。
于是她基于原聲里的粵語口音,將“滾燙”二字的讀音,在“tang”和“tong”之間尋求平衡。
但貼臉、對口型還只是配音的基礎要求。
很多人誤以為,配音只需對嘴型和念臺詞。
實際不然,配音配的是角色的臺詞,是角色內心的體現。
配音演員的工作,說白了也是一種局限于臺詞的表演。
不過不同于動畫作品中,配音演員對紙片人擁有完全自主的創作空間。
影視劇配音,是基于演員表演的二度創作。
最不可或缺的,是演員準確的表演。
演得稍差點意思的,往往會造成表演和配音的情緒、節奏不同步。
演得五官亂飛的,整體畫風容易跑偏。
演得木訥呆板的,就算配音的情緒再足,一樣撐不起角色。
就拿《鏡雙城》來說,男主蘇摹眼看著深愛之人跳塔,他的反應是緊皺眉頭,瞳孔放大。
當發覺來不及抓住愛人時,眼神除了空洞,還是空洞。
鎮定得叫人看不出一點愛意,反倒要靠配音和BGM補足情緒。
反觀前兩年的《東宮》,同為配音,同為生離死別的跳崖場面。
李承鄞眼中噙淚,眼神跟隨女主的一舉一動發生細微變化,就算沒有聲音,也能看出幾分焦急和悲慟。
如果說劇情的不同設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演員的發揮,那再來看看《鏡雙城》里,男女主百年后重逢的戲碼。
此時的男主心灰意冷,成了喜怒不形于色、陰鷙高冷的冰塊哥哥。
當他意外再見到日思夜想的女主時,小心翼翼地試探和確認,卻被演成眼神亂瞟的心虛。
一時之間竟看不出他是在極力克制,還是冷面男主所謂的木石之心,等于沒有心。
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憑這樣的演技,再聲情并茂的配音,也救不了。
配音被罵音色不符,實在是冤了點。
要知道,給角色做到精準配音,音色恰恰不是最關鍵的因素。
配音配得好,得建立在演員給出準確表演的基礎上。
演得好,配音才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至于音色符不符合,就更有得說了。
貼臉的配音,貼近的,并非演員本人的聲音,而是角色氣質。
來源 | 《對談》
精準的表演奠定了基礎,而后配音再基于此去塑造角色,才能產生非原聲,卻勝似原聲的服帖效果。
很多人不知道,《甄嬛傳》中的公公蘇培盛也用了配音。
劇中扮演者是臺灣演員,演技沒得說。
只不過,角色設定是一老北京人,如果使用原聲,一開口濃濃的閩南腔,那也不合適。
因此,蘇培盛的配音演員嚴燕生,結合了人物的身份背景和生理特征,從中調和平衡。
但無論怎么調,都始終把握人物忠臣護主的角色定位。
用配音并非意味著演員業務能力的不足。
但好的配音,始終離不開好的表演。
因此,把配音當成爛演技的遮羞布,為它兜底,臉皮實在太厚了點。
當粉絲一面以愛之名為演技挽尊,一面對配音嚴加苛責,本末倒了置。
炮火被轉移,配音演員被推出去當背鍋俠,而真正該繼續提升的表演問題,卻被有意弱化。
被捧著護著的演員或許不虧,但被依賴的配音,才是真冤。
說回開頭的問題,如今撐起影視劇半邊天的配音,為何頻頻被罵?
部分觀眾對配音的過高期待,把配音演員推向神壇,是其一。
很多人理所當然地認為,配音演員是可以隨意切換音色的聲音“怪物”。
實則不然。
好的配音演員具備更專業繁復的聲音技巧,雖然能根據不同角色調動音色里的情感,但外在聲線終究有獨屬于自己的個人風格。
其二,在十部劇九部配音的當下,也在昭示著影視市場對配音的過度依賴。
過高的期待并沒有給配音帶來相應的重視,反而落得尷尬被動的處境。
配音演員姜廣濤說過,配音沒有專門的獎項,也就意味著,配音還沒有被認可的機會。
畢竟,就連影視劇二倍速滑過的片尾中,配音演員的名字有時還能被寫錯。
但吊詭的是,配音不被重視的同時,影視市場卻有大量的需求。
而需求的釋放一旦失控,便容易出現配音同質化。
看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甄嬛傳》,再看《千古玦塵》的觀眾,在上古和白淺、甄嬛之間反復橫跳。
看姜廣濤為《姜子牙》里的師尊配音,又被多少觀眾吐槽夢回《琉璃》。
到頭來,觀眾不斷串戲、配音演員被輪番攻擊成了死循環。
所以配音被罵,本質上是配音被濫用的結果。
而這種濫用,并非把配音演員當變聲器就能輕易解決,更不應期望配音解決。
很多人不解國劇為何用配音。
起初,配音應用于譯制片,之后又需要彌補環境漏洞、合拍片方言問題、角色聲音氣質問題……
其中有些是不可抗力因素。
對于有本職自覺的演員而言,若存在現場收音問題,配音則是“技術層面上的不可抗力”下的一項后續工作。
有些則離不開可控的人為因素。
部分心安理得倚仗配音的演員,也被慣出了惰性。
13年有配音演員在一檔節目中透露,不少演員拍戲依靠提詞,給配音工作提升了難度,還需依靠配音補救。
這是演員的失職,更是行業的默許和縱容。
當然,對如今人均列文虎克的網民來說,失職與否一眼就能看穿。
只是配音卻不再是不可抗力下、為呈現最好效果才為影視劇所用,而是淪為行業偷懶的證據。
前幾年興起的不少配音節目,讓配音走向臺前。
不僅讓更多人了解配音行業,也為演員展現臺詞功底和配音實力提供舞臺。
但,也僅此而已。
有的在過度追求節目熱度中舍本逐末,反靠撕逼博眼球、賺流量。
有的則淪為演員曇花一現的舞臺,收獲一片掌聲之后迅速回歸沉寂。
因為當節目結束,演員走入現實時,依舊空有才能,用武之地寥寥。
所謂的節目初衷,也只繼續停留在節目里。
歸根結底,這也是對演員的一種浪費。
龔俊曾在采訪中提到自己用配音的理由——溝通成本高、臺詞修改、時間有限。
而配音省時省力專業度高,看似高性價比,實則折射出了市場的浮躁。
一部劇的誠意,在愿不愿意花時間打磨的功夫上,就得以盡顯。
而尷尬的地方在于,“時間成本”,正是啟用配音最常見,也最沒底氣的理由。
當本該潛心打磨劇作的功夫,讓位給不痛不癢的一句“時間有限”,又是一種多大的諷刺。
制作精良不應只限于畫面,聽覺和視覺的統一審美,也不應淪為奢望。
可如今制作周期趨短,審美底線漸低,不僅配音的質量得不到保障,演員的發揮和鍛煉空間也遭到擠壓。
配音演員對角色的了解,只基于簡介或導演的講解,以及模糊的毛片,便被趕鴨子上架。
對于演員來說,即便有意愿和能力,卻也得不到鍛煉和施展的機會。
配音從被捧到被罵, 或許也不失為一次亂象的映照。
亂而后定的最好局面無非是:
讓“被嫌棄的”配音演員,榮歸最能發揮價值的本行——動畫配音。
不用費力不討好,給爛演技兜底。
讓喪失羞恥心、渾水摸魚的“啞巴演員”充分暴露。
也讓有進取心的年輕演員不反為異類。
怕只怕,當觀眾在粗制濫造的音畫拼貼中失了敏,演員荒廢所長,配音演員終歸只是徒背了罵名。
在觀眾的耐心被消耗殆盡之前,拾起良心,升級審美。
或許一切還不算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