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個熱搜話題“中國觀眾為什么不愛看好萊塢大片了?”引起了廣泛熱議,細細回想,確實如此,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大眾已經逐漸對所謂的好萊塢大片不那么感冒了。
這個話題之所以會引起熱議,那是因為我們的電影審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受到好萊塢的影響,所以說起這個話題,大概每個人都能說出幾句頗有共鳴的觀點。
那么好萊塢大片到底怎么了呢?
無獨有偶,就在我們討論好萊塢電影的時候,美國那邊也正逢一年一度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而他們也恰好在討論當今和未來的美國電影。先看看老美的一些觀點,也許能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知道答案。
美國制片人:奧斯卡已死
近日,美媒提出了“奧斯卡正在走向失敗“的話題,其中提到,奧斯卡的收視率每年下降,受關注度越來越低。對外還可以說是受到疫情影響這樣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實際上這是一種掩飾罷了。
還有美國制片人提出更偏激的觀點,表示奧斯卡已死。
奧斯卡是好萊塢電影的標志,看衰奧斯卡,實際上就是看衰好萊塢電影,是什么原因讓美國人對自己的電影的未來如此悲觀呢?
一切都源于一個名字叫“光圈2025”的計劃。
因為“光圈2025計劃”,好萊塢電影的味道變得越來越奇怪
“光圈2025計劃”頒布于2020年,大概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你看到了好萊塢電影出現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變化,很多的角色改由黑人演員出演,甚至動畫里的人物也忽然變成了黑人。
這個計劃是由黑人導演阿娃·杜威內提出,由美國電影與藝術科學學院制定標準,為的就是增加奧斯卡的多樣性,促進平等和包容,將于2024年開始執行。
這個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是對“最佳影片”的準入門檻設定了非常奇怪的硬性標準:
1、電影的臺前幕后的人員構成必須多元化,需要包含亞裔、非裔、印第安土著等少數族裔,另外還需要包括精神病患者、同性人群等少數群體。
2、人員的比例還有具體要求,比如在其他配角中要求,少數族裔的人數要達到30%以上,而且至少要來自兩個不同的族裔。
還有更要命的一點,那就是主線敘述必須圍繞少數群體。
類似的標準還涵蓋到幕后制作團隊乃至高管團隊,反正就是要求臺前幕后,都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少數族裔參與,一刀切,要不然就不能參選。
在這樣的標準之下,好萊塢電影大變樣幾乎是必然的,首先在演員陣容上就會發生顯著變化,未來可能每部電影都會變成世界范圍內的“民族大團結”,然后可能不再都是男女主角,還得有男男主角,女女主角,反正就是相當奇怪的既視感。
計劃雖然還沒有實施,但是可以看到,影響已經開始出現,這也讓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味道都開始發生變化。
奧斯卡的變化,其實反映出的是整個好萊塢的走向
也許有人會說,那如果不參加奧斯卡的評選,不就可以隨心所欲了嗎?
事情哪有那么簡單,“光圈2025”這樣的計劃之所以能通過,而且被推行,其實代表著美國電影圈內的一種導向,也就是所謂的“ZZ正確”。
所以現在的好萊塢電影確實和以前大不一樣了,比如007變成了一位黑人女性,就這件事個人認為,形式大過意義,美國觀眾什么感覺我不知道,但是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這樣的不倫不類的變化,顯然不討好,尊重少數族裔或尊重女性,這種形而上學的東西不過是自欺欺人。
說完好萊塢電影的變化,再說說中國觀眾的變化,結合兩者,我們離答案越來越近。
中國觀眾的審美在不斷提升
最近上映的兩部美國大片《月球隕落》和《神秘海域》是典型的視覺大片,如果放在10年前,估計會大受歡迎。
那時候我們喜歡好萊塢大片,基本都是喜歡看他們的畫面感、極致的動作場景,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的電影工業當時無法生產出來的,要看,只能看好萊塢。
當然,從電影工業的技術范疇考慮,他們依然遠遠領先于我們,他們拍攝的《星球大戰》,我們至今拍起來難度都不小。
然而,隨著中國電影市場不斷擴大,中國觀眾也閱片無數,我們的審美其實在快速地提升,當年那些讓我們看起來忍不住要驚訝一聲“哇!”的鏡頭,如今看來,不過爾爾。
視覺、動作畢竟是外在的東西,中國觀眾卻越來越重視電影的內涵,現在再用十年前的爆款來搶市場,恐怕是想多了。
所以這些“套路”電影在內地市場遭遇滑鐵盧并不奇怪,《月球隕落》票房預測1.24億,《神秘海域》票房預測1.02億,十分難看。
除了審美提升,對美國電影的價值觀的不認同也是非常核心的一點
這幾年的新冠疫情,讓美國電影里一直在談的自由、平等這一類的美國社會價值觀的印象被摧毀得千瘡百孔,大家已經不信了,甚至越來越不認同。
這十年來,好萊塢電影里的漫威和DC的漫改電影占了半邊天,最初的時候還是比較純粹的超級英雄電影,正就是正,邪就是邪,再加上足夠的視覺沖擊力,深受部分觀眾的喜愛。
然而前文有言,好萊塢正在變,這也讓這些漫改電影也只能跟著變,把主角的價值觀模糊化,甚至簡單粗暴地“黑化”,想把這些商業電影搞得深沉一些,還要探討人性。
但是坦率地說,這些漫改電影本身就是純粹的商業電影,非要搞得高大上,只會變得不倫不類。
比如最新上映的《新蝙蝠俠》,外媒一頓追捧,為什么?因為它符合目前的美國的電影輿論的導向。然而到了內地,預測票房也只有1.37億。
有人說這是最文藝的一部《新蝙蝠俠》,然而真的是文藝嗎?不過是硬把蝙蝠俠變回一個普通人罷了,然后無論好人還是壞人,都要搞一輪人性探討,好人有壞的一面,壞人又有好的一面,最后的邏輯難以自洽。
現在但凡把超級英雄里的人物搞得落魄一些,在北美市場似乎就能獲得好口碑,《小丑》是如此,《新蝙蝠俠》也是如此。
某個角度上,這種價值觀的導向是具有危險性的,它把人物的錯歸咎為社會的錯,過分強調客觀的不可扭轉性,導致影片的價值觀并不那么陽光,而且不倫不類。
真正喜歡看文藝片的大概不會去看《新蝙蝠俠》,喜歡看超級英雄片的大概也不會喜歡《新蝙蝠俠》。
所以中國觀眾越來越不喜歡好萊塢電影的更重要的一點,其實是對美國電影的價值觀的一種潛在抵觸。
結語
綜上所述,美國的好萊塢電影正在搞所謂的多元化,確實已經越來越不一樣了。另一方面,中國觀眾的審美在提升,再加上對好萊塢電影的價值觀抵觸,越來越不喜歡美國大片也就在情理之中,你覺得呢?歡迎在評論區里一起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