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綜終于將手伸向母胎solo了。
為了提高當今社會的cp濃度,優酷搗騰了一檔綜藝:
——《沒談過戀愛的我》(以下簡稱《沒談》)
母胎solo抱團取暖,內部消化,光設定就能腦補一堆粉紅泡泡。
綜藝每期都擺著“好甜”的看點,但本圈看了5期后,橫豎覺得越來越不對勁,仔細看了幾遍,才從細節中看出來,節目寫著兩字——
變爛!
當然,我并不否認節目組的立意和努力。
母單群體確實需要一個機會來向大眾卸下神秘面紗。
《沒談》一開始還是能看的,但越到后期,就越爛。
看到我懷疑人生。
沒有互動之甜,也沒有立意之深。
還憑借一剪沒的技藝,將劇情剪得七零狗碎。
剛播出時,我們還能從中母胎solo不自卑的單身宣言中找到共鳴。
但越到后來,就越落入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尷尬境地。
《沒談》為什么越播越爛?
除了男嘉賓們接二連三的塌房。
或許還能從節目細節出發,理性盤盤。
一、《沒談》將鏡頭聚焦于沒談過戀愛的少男少女。
人設確實新,話題也確實足。
少男少女在初次戀愛時的青澀與小心翼翼,的確能讓萬千磕糖愛好者拍桌癡笑。
在青澀這點,《沒談》確實沒讓我們失望。
初次見面,不知所措,真的很青澀、很拘謹。
要么相顧無言,把見面變成一場沉默式相親。
要么喋喋不休,把見面當成了專業安利現場。
要么一問一答,把見面聊成了新聞發布會。
雖然表面是在了解對方的基本情況,但內心只想趕緊跑路。
啊,社恐人的DNA動了。
當回到小屋,回到獨屬于自己的空間后,剛才見面時的拘謹便消失殆盡。
到達小屋后,立刻與閨蜜分享入住的喜悅和初見其他嘉賓的感想。
或是,打開番劇,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想看動漫。
面對單身狀態,嘉賓們表現得極為清醒。
不以母胎單身為恥,他們都在冷靜地等待著心動的機會,期待著屬于自己的愛情。
他們對另一半的愿想,有著看似相離卻始終相依的詩意,也有著平凡而日常的瑣碎。
雖然不太具體,但勝在真誠。
《沒談》的亮點恰巧就在這里。
為我們展示了母胎solo的生活日常和心理狀態。
平凡而隨性,真誠期待戀愛但不隨意開始。
但,亮點也是《沒談》高光隕落的種子。
二、《沒談》成也母單,敗也母單。
此話怎講?
節目組靠著“母胎solo”的標簽,收獲了大波期待值。
但在嘉賓們的互動卻表現的不盡人意。
這讓節目為數不多的粉紅泡泡,雪上加霜。
來,下面咱們細細說。
聊天尬,是第一個大no。
初次見面當天,1V1盲選聊天環節,很尬。
兩人初次見面,還帶有輕微社恐,節目組只是將他們放在了同一空間。
不給任務,不給美食,不為他們留下任何可以打開話匣子的機會,讓他們隨意發揮。
由于自我發揮空間極大,三組嘉賓都成功地把天聊死了。
讓嘉賓自由聊天的操作,以往的戀綜也有。
如《心動信號4》嘉賓們的初次見面就是從自由的聊天開始的。
從家鄉聊到見面的天臺,再聊到深圳這座城市,或是興趣愛好。
場面和諧,氛圍輕松。
《心動的信號4》的初次見面是聚會,如果冷場了,還能你一句我一句把場子熱起來。聊完姓名、家鄉、工作、愛好,還能聊聊餐桌上了美食。
《沒談》讓嘉賓兩人,一杯水,一張嘴,干聊一上午。
翻車的幾率肯定是高的。
在之后的相片環節,有了“相片”這一契機。
兩兩獨處對話就相對沒那么尬了。
溝通少,是第二大no。
相對于聊天尬,溝通少的問題在《沒談》中更為普遍,也更為致命。
溝通,強調聊天雙方的互動感。
僅僅展示自我是不夠的,還需要他者對自我的追問也是其中一環。
追問能加深他者對自我的認識,認識的不斷更新,是溝通的目的。
《沒談》的扭蛋機、篝火讀信、約會環節,缺的恰是這份“互動感”。
在扭蛋機環節,每個人都在小紙條上匿名寫了小秘密,然后放在扭蛋機中待抽取。
舉個例子——
Q:從來沒有過一見鐘情的經歷,請問ta是誰?
羅:我不太相信一見鐘情的
所謂一見鐘情,就是看外在
他們兩個人看到外在之后,接觸下來,發現彼此是合適的
所以才有所謂的一見鐘情。
許:我不排斥一見鐘情,覺得它很浪漫
但可能沒有這樣的機會
蔡:我可能也是不相信一見鐘情
要接觸一段時間才會有感情
羅+毛:同意,+1
場面看似熱鬧,卻不像是溝通,更像是在答題。
沒有你來我往的深入提問,只是眾聲喧嘩的你問我答。
這一單向問答模式,讓秘密變成了單純的展示。
扭蛋歪頭聽秘密,在座都是吃瓜人。
大型吃瓜現場,除了扭蛋機,還有篝火晚會。
大家聚在一起讀寫給未來初戀的信。
本來晚風、篝火、信件,浪漫氛圍感拉滿。
讀信流程卻是——
讀信——鼓掌——再讀信——鼓掌
對信件交流的缺失,讓原本浪漫滿分的場景瞬間變被老師點名當眾宣讀自己寫的小九九。
SOS,救命!
在扭蛋和讀信環節,內心深處的秘辛一點點被掀開。
這本來是達成深度溝通的絕妙時機,但互動中溝通的缺失讓其消失殆盡。
初次見面、扭蛋、讀信都沒有甜甜的互動,那約會總算甜的吧?
對不起,甜度還是不行。
如果是前面環節的乏味是缺乏互動,那約會設置的敗筆則是互動過多。
當然,這里的互動是被要求的互動,
約會盲盒的設置不是場景,不是物件,是女生要選5件能讓自己心動的互動,然后男嘉賓根據女生的選擇來選擇約會對象。
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除了毛毛和文婷,其他兩對都有不同程度的翻車,生硬感滿滿。
感覺在任務當前,完成任務的事業心>處對象之心。
沒有感情,全是技巧。
如:蔡睿在約會最后時,發現自己漏了把手放進口袋的任務。
然后,羅將衣服遞過去,安慰她“完成了,沒事”。
官方給這個片段起的標題是“蔡睿羅郅陽甜蜜插兜”.
Excuse me ???
發現沒有,當本該甜蜜的互動如果不是源于雙方自然流露,那互動就變味了。
官方面對變味的互動,還給我們貼上了“甜”的標簽。
不甜還要硬塞,強行喂糖,真的有點下頭。
三、《沒談》甜度不足,且人物互動深度的不夠,是影響節目質量兩板斧。
但這個鍋,我并不想甩給節目組或是嘉賓。
一味地指責其中一方,無益于現象思考。
其實,《沒談》后期讓大批觀眾紛紛下頭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它反映了這樣一個綜藝困境——
傳統戀綜模式與母胎solo人群的不協調。
從最初選角的偏向,到后期聽錄音環節的設置,我們不難發現,優酷在復刻《怦然心動二十歲》的互動模式。
但這一模式的移植忽視了母單群體的特殊性。
就是在自己的圈子里自娛自樂,對找對象這件事佛得一匹。
正如觀察團翟瀟聞感嘆的——
對,就這樣我覺得很舒服。
傳統的戀綜模式之所有能成為糖分生產永動機,是因為嘉賓的人設。
《心動信號》系列側重強調的是在大城市拼搏的打工人,近期大火的《半熟戀人》則側重于30+的單身男女。
打工人、30+,是他們身上能引導觀眾代入的標簽。
但這一標簽,并不指涉戀愛模式。
也就是說,他們有欣賞他人、愛他人、對他人產生好奇的能力。
所以,cp總是鎖得快,糖發得也深入且細膩。
但這些能力,母胎群體就稍微弱了點。
《沒談》在后期加入了兩位有戀愛經歷的嘉賓后,場面就變得很耐人尋味。
有過戀愛經驗的女嘉賓談自己對愛情的理解,認為——
期待,讓相信愛情變得美好
他可能還沒有來到我的生命中
但并不能阻止我往前跑
咱們母單小組氛圍黨,雨欣就回了一句——
可能我就不太會去期待一些東西
所以,沒有期待這個愛情
沒有享受到期待這個的快樂
母單的痛點恰恰就在這里。
愛情是期待的,但這個期待本身不會讓我感到興奮,或是活力滿分。
該吃吃,該喝喝,期待不往心里擱,工作摸魚才是快樂老家。
自己的圈子太舒適,舒適到眼中全是自己,不太有對他人的好奇。
節目組在節目立項的時候,其實也注意到了這點。
給節目的立意,立了“三不”——
不愿意的事、不懂的事、不敢的事。
但在被傳統戀綜模式下裹挾前行的母單,隨著環節的進行,“不”的濃度依舊很高。
他們確實在嘗試,對心意的對象勇一把,但他們的勇總有種拖泥帶水的擰巴。
每次往前一小步后,都會選擇縮回到自己的舒適圈。
面對具有非常態戀愛心理的人群,戀綜模式如何更新迭代?
這一問題,綜藝《春日遲遲再出發》解決得就很妙。
七名尚未從失敗婚姻中撫平傷痛的男女,如何重新相信愛情?
節目組除了設置傾訴環節,還設置了守護星活動。
通過送禮,讓嘉賓們重新感受愛他人的能力,以及被他人愛時的心動。
自我的整理是愛他人的前提。
若自我沒有指向他人的可能性,兩人的自我即使有相似之處,觀眾也很難看到兩人因相似而碰撞出來的浪漫火花。
火速匹配,兩兩約會的速度愛情,明顯不適合。
自我的調整與打開,宜慢,不宜急。
當舒適的自我被撬動,愛情的糖自然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