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張藝謀新電影《滿江紅》在國家電影局2022年1月全國電影劇本備案公示表上出現。張藝謀+古裝歷史題材的組合,立即引起人們關注。
事實上,早在去年,古裝歷史片就有復蘇跡象。先是有寧浩執導的《大漢雙雄》出現在2021年壞猴子影業片單中,而后又陸續有鄭寶瑞執導、李馮編劇的《澎湖海戰》,曹盾執導、馬伯庸編劇的《敦煌:歸義英雄》,鄭大圣編劇的《金瓶掣簽》以及烏爾善、呂菡子編劇的《鄭和下西洋1:滄海幽冥》等影片相繼立項。這意味著,繼革命歷史題材電影之后,電影界的精兵強將正在向古裝歷史片轉移。
去年年底,國家電影局發布了《“十四五”中國電影發展規劃》。為了實現到2035年建成電影強國的目標,要實施“新時代電影精品戰略”,在重點電影的選題規劃上,涵蓋中國歷史、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現實題材、人物傳記等各個方面。這說明,在主管部門的規劃中,未來一段時間內,歷史題材也需要有代表作品。名導和名編的加持讓這幾部影片還未開拍便已產生了相當的社會影響力,但近幾年盛行的傳統文化熱、歷史熱帶來的高期待,也讓人替歷史片的前景捏了把汗。
豐功偉業、關照現實和視覺奇觀
當下古裝歷史片的創作,最理想的狀態應當是多方滿意。如果主創能夠通過巧妙的戲劇設計,將當下的各項政策與歷史相勾連,起到啟迪觀眾、宣揚現實政策的作用,主管部門滿意。將歷史事件與當下結合起來,以古人之酒杯,澆今人之塊壘,喚起國人的文化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觀眾滿意。在類型上實現突破,在敘事上做出新意并獲得廣泛認可,主創滿意。話雖如此,但創作畢竟不是畫三角形。力道的偏重不同,影片勢必會向某處傾斜,因而表現出完全不同的風貌。
《澎湖海戰》講述的是康熙皇帝為阻止鄭家獨立的企圖,派出水師提督施瑯奇襲澎湖南口,殲滅鄭軍主力,最終統一臺灣的故事。它的slogan極為直白:王師東渡,一統山河。這部電影是國家電影局的重點項目,與以往古代戰爭片的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戰爭場面并不“老氣”,既有千帆奪島,更有萬炮齊發,完全契合觀眾的某些想象。該片預計將在2023年上映。《金瓶掣簽》則與民族融合、民族團結相關。1791年夏,廓爾喀突襲侵藏。乾隆派清朝遠征軍七戰七勝。為順民俗、安民心,乾隆指示:重要活佛的轉世,將“吹忠指認”改為“金瓶掣簽”制度。從此“金瓶掣簽”成為宣示中央治藏與民族大團結的保障。
從名字來看,《敦煌:歸義英雄》和《鄭和下西洋1:滄海幽冥》都有系列化的潛力。前者是曹盾和馬伯庸在劇集《長安十二時辰》之后的再聚首,講述的是唐朝歸義軍的故事。這兩年,有關敦煌的題材成為了熒屏寵兒,紀錄片和真人秀層出不窮,由呂行導演的劇集《敦煌》也已在路上。然而,正面講述歸義軍的故事,在熒幕上還屬首次。歸義軍,是唐宣宗至宋仁宗期間,西北地區存在的一個地方政權。由唐朝名將張議潮反抗吐蕃起兵后所建,一度統治了河西地區十一個州。
據了解,《敦煌:歸義英雄》獲得了北京宣傳文化引導基金的劇本創作扶持,相信曹盾和馬伯庸會為觀眾呈現出一段生動的偏門歷史。《鄭和下西洋1:滄海幽冥》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或許就是烏爾善導演的時間。前有《封神》三部曲遲遲未至,后有《異人之下》的粉絲嗷嗷待哺。
《大漢雙雄》看上去講述的是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漢代名將的故事,但它在豆瓣上又名為“大漢雙囧”,這似乎預示著寧浩將不走尋常路。同樣不走尋常路的還有《滿江紅》,盡管片名出自岳飛名篇,但從故事簡介來看,這部影片的鏡頭對準宋金和談歷史事件中的小人物張大。編劇陳宇已經和張藝謀合作了《狙擊手》和《堅如磐石》,他在采訪中透露,張藝謀讓他去看了一個地方,然后就有了這個高度硬核敘事的懸疑故事。張藝謀則稱會在這部電影中進行時間、空間維度的極致探索,把經典敘事發展到最極端的狀態。從主創透露的信息來看,這很有可能是一部大宋版的“長安十二時辰”。
數量增多并不代表難題迎刃而解
2001年,李安執導的影片《臥虎藏龍》在國外引起轟動,直接啟發了張藝謀、陳凱歌在內的“第五代”電影導演,轟轟烈烈的中國古裝大片熱潮由此拉開帷幕。《英雄》《天地英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帶黃金甲》紛紛出爐。然而,由于這股古裝片熱潮的原動力來自于海外市場,因而它們非但沒有像同期的歷史劇那般璀璨,反而備受國內觀眾詬病。眼下,國內導演走的并非是“第五代”導演那樣的“外向化”路徑,他們入局古裝歷史片,應該更多還是政策驅動、情緒電影的市場勝利等多種因素綜合的結果,但無論多少利好,都不意味著古裝歷史片就此迎來了春天。
還未開拍,就已引來觀眾物議,這才是創作者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首先,當下的觀眾獲得歷史知識的途徑今非昔比,人們早已不需要電影在兩個小時的時間內按部就班地講完一個故事,這就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敘事和影像要求。其次,盡管與電視劇相比,人們對電影歷史真實的審視并沒有那么嚴苛,但一旦涉及到“頂流”人物如衛青和霍去病,或是“頂流”朝代如明朝,如果不想得罪粉絲,創作者盡量就不要捅破大眾歷史常識的屋頂。最后,也是最為嚴重的一個問題,創作者想用古人之酒杯,澆今人胸中之塊壘,那也得看用的是誰的酒杯。比如,《澎湖海戰》的戰爭選取已經足夠精妙,甚至還考慮到了這場戰爭是內戰而非對外,但國內國際形勢千變萬化,能否踏準節奏仍很難說。
雖然說,電影終究只是個娛樂產品,既無法篡改歷史,也不能對歷史人物下定論,但它作為直接面向觀眾的商品,想叫座又叫好,只能是小心翼翼,謹慎向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