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聲演員汪洋語出驚人——三俗就是相聲,相聲就是三俗,他不三俗沒法活!這些日子老汪在網絡上可謂風生水起,一些看法和觀點非常科學,也說出了觀眾的心聲。
與此同時,老汪也將藏在心里的、許多觀眾不知道的許多事情公之于眾,加深了觀眾對這個行業的認識,不少相聲演員也因此走下神壇,也有不少的形象變得高大,認識更加準確。
合理不代表完全合理,粗鄙也不是完全粗鄙,這本來就是相對辯證的存在。例如老汪說的一些內容,并不見得多么科學。
就像是相聲等同于三俗,三俗等同于相聲一般,本身這話就存在問題,如果將此作為標準來看,那這就帶有赤裸裸的偏見和惡意,這是為三俗搖旗吶喊!
先剖析老汪為什么說出這樣的觀點,在論說這個觀點的正確與否。首先,老汪從進入短視頻平臺就說明,自己是為了訴說師父于世猷遭受的不公平!本身就帶有報仇的性質。
于世猷師徒倆雖然是侯寶林的徒子徒孫,但因為一些事被逐出師門,此后師徒倆就成為相聲界排擠的對象,看遍了人世間的不公與困難。
因此當老汪開始拍短視頻時就呼吁觀眾:“不要說我是一個相聲演員,我嫌這一行太臟!”不短也不長的歲月,給了他們師徒翻身的機會,老汪也將受到的不公一吐為快,這是直爽率真!
這個行業太臟,源于這個行業中的人太臟,衍生出賺錢的手段太臟、學藝的方式太臟、所表現的方式太臟!說法固然有其內在的合理性。
但也要明晰,老汪的初衷是為自己曾經的遭遇抱不平,所以對這個行業有一些過于執拗的偏見,就如同將相聲和三俗畫上等號一般,本身就是錯的。
不可否認,相聲從產生時起就是一種謀生的手段,而底層人民為了討生活,自然會用一些吸引眼球的方式來獲得觀眾青睞與謀求日常的挑費開支。
并且缺乏統一的管理,以至于在民國時期出現了談相聲則色變的狀況,這是相聲史上極為混亂的一個時期,各種臭活、擦邊的包袱大量出現,且成了行業的共識。
但也要明晰的是,無論行業的現狀如何黑化,總有一部分演員秉持著自己內心的導向,自主的剔除擦邊內容,說近乎文雅的包袱。雖然比重不大,但實際存在!
在1949年之后,侯寶林擔起了相聲的大旗,也開始了相聲凈化的生涯。相聲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正軌期:演員成為了文藝工作者,相聲成為了國家建設的一部分。
這里也就出現了另一種情況,相聲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也是社會教化的重要工具,要注意的是,這里講的是教化,而非教育!
說相聲有教育意義那是扯淡,如果將相聲的演繹變成了課堂一般的教學,那這個行業就沒有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但社會教化是必然的,譬如引人向善。
既然擔承起社會教化的作用,演員也實現了社會地位的轉變,那么與之相適應的必然是相聲作品格調的提高!能給觀眾正面的引導,才是正確方向。
這也是相關部門為什么提出反三俗的原因,并且反三俗是對整個曲藝行業而言的,并非只針對相聲,更不是只針對某個團體。老汪將三俗與相聲混為一談,難免有成為郭德綱擁躉者的嫌隙。
觀眾的審美是演員不能決定的,但演出的內容是演員選擇的。高端的演員要引導相聲的審美,而不是觀眾的審美引導!
如果將相聲與三俗混為一談,是對相聲演員自己的作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