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下午,《人生大事》《神探大戰》《你是我的春天》《一周的朋友》接連發布撤檔通知。原本有11部影片同期公映的清明檔,至此已沒有重量級新片上映,徒留一個檔期的名號。
直接原因來看,多家片方放棄清明檔,是因為近期疫情反復,吉林、上海、深圳多地的影院暫停營業。
3月21~24日,內地電影市場連續四天單日票房報收都在1500萬元以下,其中3月24日單日票房僅報收1061萬元(含服務費),再創今年單日票房新低。
據貓眼專業版APP顯示,3月24日,全國影院營業數為5558家,占全國影院總數的46.2%。
單日票房報收1061萬元,平均單家影院收入不到2000元。這一天,很多家影院的收入連基本的人力、電費都無法覆蓋。
在如此蕭條的市場中,眾多新片自然想避開這段寒流,等待市場回暖再上映。
回望過去幾年,清明檔期經歷了怎樣的發展?如果沒有疫情,11部新片扎堆算是合理的清明檔配置嗎?觀眾對電影市場的信心究竟怎么重建?我們一一道來。
清明檔:三個特點,兩個變化
清明檔還很年輕,第一個檔期爆款出現在2015年。當時,吳京主演的《戰狼》率先引爆了清明檔票房,5.2億元的成績讓業內看到了這個檔期的潛力。
那也是中國電影產業高速發展的年份,國產片、進口片上映的數量每年都在增加。只要一個檔期形成了概念,特別是有節假日作為依托,很快就會有電影公司針對檔期制定新片計劃。
2015~2019年清明檔形成規模的這五年中,檔期呈現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票房體量小。清明假期只有3天,所以這個檔期較短,產出相對較低。和五一檔、國慶檔、春節檔相比,是票房體量較小的檔期。
第二,作品不存在假日主題。從最初的《戰狼》,到后來《我的特工爺爺》《金剛:骷髏島》等影片就能看出,片方只是看中了假期消費,內容上并不會刻意貼合清明節。
第三,進口片扎堆。往年在春節檔之后,國產片通常進入一段休整時期,此時正好可以讓進口大片填充檔期。在2019年之前,進口片在清明檔期都占據很大的市場份額。
經歷了2020年的疫情關停,2021年清明檔重啟之后,呈現出兩個新變化。
首先是作品主題的轉變。2021年清明檔票房榜首影片《我的姐姐》講述了女主人公的父母因為車禍而身亡,她要獨自撫養年幼的弟弟。有關生死、有關成長,影片從氛圍到主題都與清明節高度契合。最終,也成就了檔期票房的新紀錄。
其次是進口片減少。去年的清明檔只有一部《哥斯拉大戰金剛》新上映,是歷年檔期中進口片最少的一次。這也和疫情影響有關,因為好萊塢電影產能下降。
今年的清明檔原定上映11部電影。從作品數量和影片風格來看,這原本應該是清明檔進一步成熟的標志,但一切已經化成泡影。
原本定檔清明的《人生大事》,在貓眼想看人數達18萬,是同檔中最受期待的影片。這部由朱一龍主演的電影,講述了一名刑滿釋放人員踏入殯葬行業之后,看到的人生百態。
這是國產片中少有的殯葬題材,原本《人生大事》有希望奪得清明檔冠軍。此時的撤退,對片方和影院都是一大損失。
無獨有偶。《神探大戰》《被害人》《最后的真相》等影片,匯聚了懸疑、驚悚等元素。經過眾多影片的烘托,今年清明檔呈現出凝重、嚴肅的氛圍。
假設這些影片沒有撤檔,今年無疑是內容最成熟的一屆清明檔。
北京一家影院的王經理表示:“太突然了,今天(周五)下午才接到通知,重量級的影片幾乎都撤了。目前還不知道下周是否正常營業,一切等通知吧。《人生大事》《神探大戰》等影片的撤檔,雖然能理解,但不太能接受。缺少了像樣的新片,影院開門也很難支撐起來。”
進口片:替補主角,啞彈頻出
清明檔并沒有完全消失。檔期中還有《密室逃生2》《精靈旅社4》兩部進口新片,以及3月亮相的《月球隕落》《新蝙蝠俠》等影片繼續公映。
原本是檔期配角的進口片,轉瞬間成為了主角。畢竟還有影院尚在營業中,幾部進口片起到了填檔的作用。
從票房前景來看,今年的清明檔進口片號召力不強,不會達到去年同期《哥斯拉大戰金剛》的票房高度。
不僅僅是清明檔,今年前三個月的進口片整體都呈現疲軟態勢。目前票房最高的進口片是《新蝙蝠俠》,收入都還未過億,表現乏力可見一斑。
為什么近期好萊塢電影在內地都成了票房啞彈?
看看票房排在前列的電影,逐一分析下來,各有各的短板。
《新蝙蝠俠》IP屬性太強,不是原著粉,很難引起共鳴;《汪汪隊》《魔法滿屋》都是動畫電影,這個類型在內地市場本就號召力有限;《神秘海域》也不屬于好萊塢頂級大制作,非游戲迷不會太關注。
羅蘭·艾默里奇執導《月球隕落》雖是新映,但首日票房僅為1748萬元,難逃啞彈命運。影片特效出眾,但劇情漏洞較多。相較于導演前作《2012》,水平大幅下滑。
就好萊塢而言,兩年多的疫情影響還在持續。跨國拍攝的大制作電影在數量上明顯減少,眾多商業片的拍攝進度也紛紛受阻。
《新蝙蝠俠》已經是今年北美春季檔票房冠軍,準同步引進,也未能在內地掀起票房高潮。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市場席卷票房的日子,已經漸行漸遠。
好萊塢院線電影近兩年的質量下滑是不爭的事實。在疫情之前,重量級電影基本都是續集。但當時依靠繁榮的全球市場,沒有新意的續集也能大獲成功。
疫情一來,除了部分影院關停的影響之外,觀眾對影片的要求也無形中提高了。畢竟外出到人群中看一場電影,還是頗費周章的。在此等情況下,套路化的續集電影可能就難以吸引到更多的觀眾。
以去年的《速度與激情9》《007:無暇赴死》為例。這兩部大片無論是在北美市場,還是中國內地市場,都沒有達到前作的票房高度。
北京一家電影公司的發行經理劉先生表示:“《速激9》《哥斯拉大戰金剛》都是2019年就完成的作品,因為疫情而拖到2021年上映。今年的新電影在質量和規模上有所欠缺,內地觀眾當然很難買賬了。我們公司也做進口批片業務,但近兩年都沒有買過批片,因為好作品太少了。”
由此可見,風格單一、內容有欠創新的好萊塢大片,在內地市場是很難再風生水起了。
觀眾為什么不愛去電影院了?
據貓眼專業版APP顯示,截至3月25日,今年3月份的內地總票房收入僅為7.8億元。
走進觀眾的群體,會發現很多人的觀影習慣已經改變。
沈陽的觀眾老喬說:“疫情這幾年,影院關關停停。我基本就不去影院了,春節檔都沒去過一次。在家里一樣看電影,看投影的效果也很棒。除非是《阿凡達2》上映了,那我要去看IMAX 3D。”
北京的影迷大可表示:“現在影院上映的電影,質量都一般,沒太大興趣。新片上影院,一個月之后就會上視頻網站。我今年都是在網站上看電影,清晰度還可以選藍光,多方便啊。”
今年春節檔觀影人次1.14億,較去年同期減少了近5000萬人次。只是今年春節檔收獲了60.39億元的高票房,讓影院暫時松了一口氣。
但是,進入3月份之后,影院門可羅雀的狀況每天上演。行業內的制片人、導演、發行方都在呼吁拯救影院,只是情況并沒有好轉。
疫情以來,電影市場對于檔期和商業大片的依賴尤為明顯。這就會造成觀眾去影院的次數逐漸減少,不是春節檔,不去影院;不是超級大片,不去影院。
今年清明檔原定上映11部影片,如果提前分散到3月份,也就避免了扎堆之后集體撤檔的尷尬。
《人生大事》《你是我的春天》等影片都聚焦于當下百姓的生活狀態,用很生動的方式演繹出來,所以在之前就備受矚目。
疫情時代,電影行業處于艱難生存的狀態。
高成本大片不是月月都有,但中小成本電影也可以產出高票房。只有涌現出更多打動人心的真誠之作,才能讓觀眾源源不斷地回歸影院。
【文/崔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