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本身就是開放式結局,沒有作出明確的選擇,這是導演和編劇乃至大部分觀眾都認可的。像你這種主觀情緒先入為主的人,才會認為其導向性明顯,看個電影而已,入戲太深,反而給自己加上戲了。好想知道男女性別互換是怎樣的,這樣的事情跟性別是否真的有關系,生孩子是否真的值得,也有很多都是家里寵女兒的,反而兒子長大自力更生,如果生了,卻不好好的愛孩子。
那不如不生,現代社會生男女應該差別不大了,甚至更寵愛女孩子一點,老實說,一般家庭生孩子,苦頭大于樂趣,除非你很愛小孩子。最后無論是哪個選擇,都是安然自己的選擇。為啥這個問題下面這么多罵聲呢,也許大家覺得安然的選擇,是導演安排的導向型太強了吧。但一路看來,安然和她弟弟之前的感情發展,其實還是比較自然的啊。她在乎父母,考研究生其中一個目的是希望有一天她父母說:我的女兒,還是不錯的嘛!
父母的愛是她一直渴求的,然而她辛苦渴求的東西,弟弟輕易就可擁有。弟弟是世界上是她與父母之間唯一留下的羈絆了。有時候血濃于水的感覺,也很難解釋的。就像我挺討厭我弟弟,平時聯系非常很少,但他遇到困難還是忍不住擔心的。姐姐撫養弟弟就是伏地魔,不撫養就是女權爽文,這句話我認為不是很對。為什么一定要帶入性別去看呢,如果是撫養,說明是血緣是斬不斷的親情。
如果不撫養,也是擺脫傳統道德束縛,追求自我。當然以姑媽為鋪墊,這的確是在講女孩是否應該為了家庭而付出自己,但是如果真正沒有重男輕女思想的人,我覺得應該也是我這種想法吧。我有不同看法,整部電影,唯一給女主家庭感覺的就是弟弟。表明看,女主渴望獨立,去北京考研,離開四川(這里沒有家)。姑姑和舅舅同樣對她好,但是給不了家的溫暖,唯有血濃于水的弟弟,才讓她感覺到家。所以“伏地魔”不適合。
就我個人而觀點,在劇中那種情況下,哥哥養妹妹,和姐姐養弟弟就是理所當然,可能我是弟弟吧,算是所謂的既得利益者,不過我基本不占我姐姐便宜。但是就除非說弟弟妹妹是成年了,不然那就是你的責任。司機那個其實電影也并沒有完全說清,我只假設一個觀點,司機就是完全無責,沒有非法草菅人命那些事,那也是兩條人命啊,還有一姐一弟兩個弱勢群體晃在你眼前,你怎么可能毫無愧疚?
交警部門一紙無責認定,并不能抹掉一個正常人心里的負罪感,或許判他個一年半載,賠個三五十萬,他反而能心里好受一些,他會覺得自己補償了。我發現夸這部電影的大部分都提到了親情,愛,可是我一直想不明白,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下長大的孩子,能得到的愛能有多少?尤其是這種重男輕女比較嚴重的家庭,能得到的愛少之又少,而這樣的愛,在經歷了改了自己的志愿。
讓本能有更好的去處的她不得不又一次留下來這樣的事以后,竟然還能讓她愿意放棄自己去讀研究生去大城市的愿望,僅僅為了一個連面都沒有見過幾次的弟弟,我也不覺得這是親情,這是愛,更像是一種綁架,或者說就是一種親情綁架,哪怕平常我們對你不好,讓你受了那么多欺負,哪怕我們給你改了志愿,可是我們依舊可以說,血濃于水,依舊可以說,那是你弟弟啊,依舊可以說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