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肉松
觀眾快忙不過來了。
從年初至今,先后追完《開端》《人世間》兩部爆款,借《獵罪圖鑒》拾回了一絲對懸疑劇的信心,又開始在相繼上線的《余生,請多指教》《影帝的公主》《與君初相識》《心居》中進行選擇。題材類型遍及時間循環、現實主義、懸疑、仙俠、都市愛情等,但其中除了《獵罪圖鑒》,全都屬于IP改編。
這當然不值得驚訝,回顧近10年的影視行業,尤其是劇集市場,IP改編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
2011年,《步步驚心》《甄嬛傳》的熱播,讓網文IP進入制作端視野,相比“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原創,改編顯然是一條“捷徑”,也由此成為熱潮。事實證明,IP改編劇不僅可以捧演員、為影視公司樹招牌、引領創作風向,還能在關鍵時刻助推視頻網站一把,2017年的《盜墓筆記》推廣了會員模式,2019年的《陳情令》打開了超前點播的大門。
有人嘗到了甜頭,自然有更多人愿意放手一搏。據從業者們回憶,2012年到2014年間,IP的版權費就已經上漲近10倍,到了2015年,頭部IP可以賣到大幾千萬、甚至上億。與此同時,失敗案例才是大多數,迷信IP導致的行業亂象也屢見不鮮。據了解,曾有資深制片人砸進全部身家買下千萬級IP,項目告吹后只能轉行回老家賣桃子,就是因為決策時輕信了數據。
不過,如今的另一番景象,讓這個話題有了新的討論空間。
這兩年,資本已逐漸帶著熱錢離場,平臺近來也在收縮戰線,影視寒冬期沒有結束,反而在走向更冰冷的階段,IP端率先感受到了寒意與變化。一方面,版權成交量只有高峰期的十分之一,中腰部IP的處境尤為尷尬,但頭部資源仍然有市有價,“頭部作者光是大綱都能賣到一兩千萬”;另一方面,主旋律回流、現實題材抬頭,《人世間》成爆款,嚴肅文學成“搶手貨”。
值此關鍵節點,河豚影視檔案(ID:htysda)也想進行一番了解,行業追捧IP以來,從業者們如何看待其中的得與失?當泡沫消失,又要如何繼續借力IP書寫未來?
01行業降溫,IP身價昔非今比?
被問及當下頭部IP的價格時,制片人陳益韜的回答是:跟一線演員差不多。他解釋,“如果是馬伯庸,肯定要兩三千萬,一千五可以買到丁墨的,匪我思存要一千到一千五,我說的已經是腰斬后的價格,以前頭部的價格更貴,當年那些大IP過億的也有,唐家三少的《斗羅大陸》肯定過億。”
所謂的當年,指的是2016年前后,經過兩三年的爭相搶購,IP版權費溢價至頂點。
2015年的媒體報道顯示,顧漫曾在2011年以數十萬元的價格將《何以笙簫默》的電影版權賣給樂視,2014年版權到期后,以七位數轉手賣給光線,價格翻了近十倍。而這種漲幅在當時屬于普遍現象,更夸張的案例也不是沒有。據了解,原盛大文學CEO侯小強最初向影視公司推薦網文《史上第一混亂》時,開價10萬但無人問津,僅一年過后,就有買家為了將其版權收入囊中掏出200萬。
于正也曾在論壇上公開表示,在他接觸的諸多網文中,排不上名次的版權費30萬起步,有成功改編項目的作者再出新文,能賣到500萬以上。另有從業者回憶,一部擁有上千萬閱讀量的作品,可以輕易要到200萬。
從吆喝著賣到人人求買,當供需關系發生變化,恰逢行業進入不差錢的階段,斥重金買IP被當成贏在起跑線的行為,也就出現了那些令人咋舌的數字,如前文所述的大幾千萬、甚至上億的頭部價格。
小娛翻看了六家影視公司的2021年半年報,包括唐德、歡瑞、華策、稻草熊、慈文和華錄百納。財報數據顯示,這六家公司原材料的賬面余額共計11億,原材料指“公司為拍攝影視劇購買或創作完成的劇本支出”,IP含量不言而喻。那么換句話說,直到去年年中,其IP庫存體量達到近11億。
而價格水漲船高的原因是,盡管平臺、版權代理方都有各自的評價體系,但IP版權的定價始終沒有統一標準。數據突出的好賣,比如作品閱讀量、收藏量或作者粉絲量高的那些;有時候也無需看數據,如果有冷門IP被知名制作方相中,甚至不用等拍出來,作者的其它作品就不再愁賣,至于寫到哪里及寫得如何,都不是最重要的事。
可以作為參考的是海外IP,版權費一直較低且穩定,“頭部韓國漫畫的大概是一百多萬,東野圭吾這樣很有名的作者,可能都不到兩百萬,只看內容的話,性價比是很高的。”從業者卡卡說道。
直到寒冬來臨、行業洗牌,處于供給側源頭處的IP端有了變化。
過去,頭部項目的盤子越搭越大,卻不乏質量堪憂者,原因與IP有一定關系。制作方的大邏輯是:我都花這么多錢買IP了,其它環節不得跟上?但反過來,也可能會因為在買IP階段投入過多,總有些該跟上的地方得過且過。
而如今,隨著預算縮減,IP在項目總成本的占比也在下降,“最高的時候能占到20%,現在普遍控制在5%到10%。”
所以,IP版權成交量和成交價的整體趨勢也在走低。卡卡告訴小娛,“去年下半年開始,成交量可能是原來的十分之一,大家手里都有庫存沒消耗,好IP之前就被買得差不多了,加上都在減預算,對IP的購買欲就沒那么強了。”
成交價的變化則更為微妙。庫存IP的貶值顯而易見,因為項目在開機前兩天突然叫停,陳益韜的公司華晨美創遇到了一些困難,為此低價出售了部分IP分散資金壓力,“有十幾、幾十萬的小IP,也有大一點的,一千萬、五六百的。”有些三百到五百萬買入的IP,都被打半折轉手了。但他表示,雖然是為了平倉,價格浮動也是參考市場供需狀況而定的。
整體上,價格再跌也不會回落至IP熱潮之前的水準。梯隊不同情況也有別,頭部IP依舊能賣到千萬級,小一點的IP還是在幾十到一、二百萬不等,價格跳水最嚴重的是原先大幾百萬的中腰部IP。
卡卡解釋,這與制作端內容策略的變化有關,“現在影視公司和平臺都很謹慎,腰部是最吃力不討好的,錢不少花,效果又難出,與其這樣不如做兩頭的,要么做S級大劇,要么做小體量的劇走分賬,或者是微短劇。”
據木本水源創始人趙麗娟觀察,最近半年的顯著變化是,大家對能做微短劇的IP有集中需求,“問詢和成交得都很多。”所以在她看來,不能將當下的變化簡單粗暴地定義為IP不值錢了,輸出方式的體量不同,IP價格自然也不同。
而站在版權代理的角度上,優化內容是眼下的重點。她表示,公司自2020年起就不再盲目擴大儲備,而是維持在一定數量的同時,更注重把關內容。
概括來講,一方面是在原有基礎上拓寬題材的豐富性,另一方面是在創作上給作者更多的建議和幫助。后者也呼應了平臺側的變化,有平臺制片人對小娛透露,過會率變低后,團隊會參與到制片方的額前期策劃,復盤內容上的問題。由此看來,隨著行業趨于理性,“回歸內容初心”未必會成為一句口號。
此外,IP版權的買賣之間也反映出題材風向的變化。前些年的大熱題材,都在不同程度上遇冷,有平臺處理了部分穿越、宮斗、宅斗IP,耽改叫停后,耽美IP自然受牽連。
現階段比較受歡迎的是現實題材,一類是《人世間》這樣的嚴肅文學,一類是探討婚戀、育兒等社會話題的作品。一直以來,制作方對懸疑、涉案類IP的問詢都很多,但考慮到審查風險,又相對謹慎,而且質量好的IP也確實被買得差不多了。
02
第一個十年,IP如何縱橫而過?
從《步步驚心》《甄嬛傳》熱播引領起的風潮算起,IP改編這種創作模式已經走過了第一個十年。那么一直以來,為什么行業會執著于IP改編?
往前復盤,2015年的《偽裝者》《瑯琊榜》讓更多年輕觀眾知道了正午陽光,將其視為國劇招牌,諜戰劇逐漸變為偶像型演員轉型的跳板;2017年的自制劇《盜墓筆記》一度導致愛奇藝的會員注冊通道癱瘓,平臺內容自制的方向得到印證;2018年的《鎮魂》讓耽改劇成為熱門賽道,年輕男演員多了一條走紅路徑;2019年的《陳情令》開啟了超前點播的大門,一個新增長點由此出現……
在一些具有關鍵意義的時刻背后,總有IP改編劇的身影,作者、平臺、影視公司及演員都在不同程度上成為受益者。
同時,具體到內容開發上,IP也有其受歡迎的原因。一方面,它對創作風向有一定的導向作用,比如過去幾年的熱門題材:穿越、宮斗、權謀、仙俠、耽美、懸疑。另一方面,在劇集策劃王姐看來,做IP改編劇的優勢在于可以縮短創作周期、節省內容成本,這與當下項目開發的模式有關。
一般來說,項目開發的起點在策劃這里,拿著故事主線、人物小傳等內容與平臺溝通,如果對方感興趣,再找編劇寫出前5集的劇本,然后再去過會。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策劃具有很強的創作能力、甚至要指導編劇,公司還得向編劇支付片酬。而現實是,很多制作公司的策劃都還是經驗有限的從業者,從零開始策劃的難度顯而易見,如果有一個現成的IP,情況則要好得多。
但不可否認,IP改編的反面教材更多,有利于創作的一面也基本是較為理想的狀態。某種程度上,成功案例一度讓行業迷信于IP,從業者們也見證過各環節踩雷的種種可能。
從制作方的角度來看,最大的不穩定因素是價格和質量不對等。
卡卡表示,在IP被搶購的時期,有大量渾水摸魚的作品被賣出。好內容不是沒有,但發揮穩定的作者卻是少數,且有可能是“出道即巔峰”,后續作品的質量并無保障。
2017年左右,在專職寫小說之前,王食欲做過一段時間編劇,有位制片人朋友自掏腰包買下了一部所謂的起點大神文,邀請她一起開發,她回憶道,“那是個古代架空文,前一百多章都是古代背景,寫著寫著突然出現了汽車。”看到這樣的描述也不難猜測,項目沒有開發出來,一千多萬的版權費隨之蒸發,有二十多年經驗的制片人也直接被行業“清零”。她后來得知,對方已經徹底轉行,現在在老家種水蜜桃。
讓人困惑的是,為什么資深從業者也會決策失誤?在王食欲看來,這是被流量裹挾、盲目跟風的代價。只看數據無法判定作品是否適合改編,很多時候數據好并不代表寫得好,而是有的讀者不挑,又對某個類型有偏好,而作者也會為了拿到更多的電子書分賬在情節中注水。
這當然屬于較為極端的案例,而無一例外,如果IP質量欠佳,已經買單的制作方都只能靠接下來的創作環節補救。編劇阿發告訴小娛,包括自己在內的很多同行都經歷過“硬著頭皮打工”的時刻,“有些改編可以用重寫來形容,還有些一看就知道改不出來,簽合同的時候就只看大綱的開價,如果我們只是對方找的第一撥編劇就更不用指望太多了,現在一個項目換好幾批編劇很正常。”
看起來,IP作者成了拿錢走人、皆大歡喜的躺贏者,但事實并非如此。項目的問題也極有可能出在改編環節,拖了作者和IP的后腿,尾魚就曾在微博公開表達過不滿。
究其原因,關鍵一點是制作端的開發能力有別。
王食欲與愛奇藝文學合作的《不上班的年輕人》正在競標中,此前的《妻子是制片人》《生活沒有太多眼前茍且》等作品都已出售了影視改編權,買方包括平臺、影視公司和導演的個人工作室,而其中有一部的制作方調整經營戰略,已經明確表示停止開發,她只能等到版權到期后二次售賣。
這也是很多作者會遇到的情況,尤其IP熱潮開始后不過兩年時間,影視行業就進入了寒冬期,大大小小的公司自身穩定性尚且是個問題。
此外需要作者注意判斷的一點是買方的開發意向,她告訴小娛,有的買方會把版權年限開得很長,“如果有一上來就談15年的,我一般直接拒絕。”這看起來就像是買方在給自己留后路,年限長意味著可以把戰線拉長,也說明近期開發的意向很低。另一種可能是買方并不打算真的開發,而只是想囤個IP作為無形資產,方便公司的下一輪融資。
縱觀以上各環可見,那些吸引從業者投入其中的成功案例均屬稀有產物,而IP改編盛行的十年來,伴隨行業的起起落落,得失之間值得計較之處也很難細數完全。
所謂“春江水暖鴨先知”,當制作端陸續收縮成本、行業回歸理性時,IP端最早感受到了潮汐變化。某種程度上,它依然是頭部玩家的“游戲”,有市有價者占據塔尖。
但從業者們的共識是,既然這種創作模式已經逐漸成為主流,市場需求就會始終存在,那也不必排斥“擠干凈泡沫”的趨勢。他們相信,泡沫流失會讓優質內容有望“浮出水面”,而越發多樣化的IP開發方式也意味著更多的機會。
行業降溫又如何?它也可以是個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