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迎來了經典影片《教父》上映50周年。
據稱,今年奧斯卡的看點之一也是電影的主創重聚。
一直以來,《教父》三部曲在全球范圍內都被認為是最偉大的電影之一。
特別是前兩部,常常被人們作為影史最佳電影的候選。
而對于中國觀眾而言,《教父》同樣有著不可阻擋的魅力。
不少電影人都曾公開表達過對它的推崇。
比如導演姜文,每次看爛片不開心時,必看《教父》洗眼。
這部講述美國黑手黨家族的影片,能在有著地域文化隔閡的中國廣受歡迎。
原因正是在于它早已超出了黑幫類型電影的范疇,抵達了人性的深度。
除了勢力沖突和血拼內斗,更是建構出了一個真實可感的人情社會。
從中,甚至可以體會到關乎家庭、江湖、宿命的濃濃的東方哲學。
今天,魚叔也想借此之際,來回顧一下這部神作。
《教父》
The Godfather
家庭
姜文說過一句話:
《教父》本質上就是《家》《春》《秋》的故事。
兩代教父不僅僅是幫派領袖,也分別是家庭中的核心角色。
《教父》的一頭一尾,兩場大戲,背景都是重大的家庭聚會。
一個是老教父女兒的婚禮,一個是新教父的受洗禮。
兩場儀式上,教父都將骯臟的犯罪行為隔絕于親情之外,維護著家庭表面上的溫馨與美滿。
家庭的忠誠和愛護,始終是老教父的首要準則。
他年輕時丟了工作,沮喪回家時還不忘帶給妻子一個梨。
老年要事纏身,仍把大把時間留給親人。
家庭合影時,家人不全,他拒絕開拍。
家庭聚餐時,從不討論生意。
「不抽空陪伴家人的男人,算不上真正的男人」
僅這一句經典論調,足以看出家庭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在著名的開場中,殯儀館老板尋找老教父為女兒復仇。
老教父告訴他:
「某一天,我會需要你幫一個忙,也可能永遠不會有那么一天」
按照常規黑幫片的路數,這個忙必然是一件危險、為難之事。
但老教父沒有。
既沒有借此壯大自己的勢力范圍,也沒有收取任何回報。
那一天到來時,是為自己的長子化妝。
讓母親不必看到兒子的慘狀。
最后的死亡,也是在和孫子游戲時離去。
我們在這位老教父身上,幾乎沒有看到傳統黑幫電影里的兇殘、無情。
反倒永遠記住了他對于家庭的付出與慈祥。
以至于這樣一位犯罪大佬死去的時候,竟讓人感到痛心。
邁克成為新教父后,完全繼承了父親家庭至上的觀念。
年輕時,他原本并不認同家里人的黑幫做法。
甚至將家族與自己劃分得一干二凈。
但在父親遭受毒販幫派的槍擊后,他才意識到家人的重要性。
出于保護父親的動機,走上新一代教父的道路。
但邁克出于保護家庭的意識越發過頭,直至反過來對家人造成了傷害。
這一巨大悖論,也構成了新教父濃重的悲情色彩。
在遭受襲擊時,他將第二任妻子凱護在身下,但真正傷害了凱的人反而是他自己。
他殺死了妹夫,是為了替兄長報仇。
他又殺死了二哥,是因為他對家庭造成了威脅。
最終,他的女兒被仇人殺死,邁克撕心裂肺地哭喊,精神遭受重創。
兩代教父對家庭的重視,既投射了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作為意大利裔美國人的真實情感,也扎根于深刻的社會根源。
很長時間里,意大利裔移民在美國社會里備受歧視和壓迫 。
他們只能靠自己的雙手團結起來,組成黑手黨,用黑暗的手段保護本族人。
家庭,是意大利人的核心。
美國主流社會的法律,不能保護他們。
黑手黨的犯罪行為,反而能在家庭式的聯結中給他們真正的安全感。
與其說《教父》是黑幫犯罪片,不如說是一部兼具社會廣度和現實深度的家庭故事片。
一方面表現了移民群體對「家」這一共同體的精神追尋。
另一方面,表現了普遍意義上個人與家庭的關系。
即便它有著西方文化的外殼,但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關于家庭的內核并不陌生。
影片中的家庭形態與東方式的大家庭,有著相通之處。
無論存在多少利益沖突,都要竭力維護表面的一團和氣。
家庭與個人的關系是穩固而又緊張的。
捆綁與犧牲,逃離與回歸,忠誠與背叛……常常是相伴而生。
也正因此,這部看似與我們十分遙遠的黑手黨故事。
才能打破文化隔膜,贏得廣泛的情感認同。
江湖
《教父》三部曲常被稱為「男人的圣經」。
其實,教父的處世哲學,頗有點香港武俠、警匪片里盜亦有道的意味。
老教父維托·柯里昂,從一個出身卑微的小人物,到黑手黨領袖,是身不由己的偶然,也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他靠的不是暴力,而是一次次道義之舉換取的敬意。
他溫雅講理,幫扶弱小,平衡勢力。
他愿意幫生活拮據的寡婦出面向房東求情、墊付房租。
他堅持不碰毒品生意。
晚年也一直致力于將黑道生意合法化。
在大眾之中,逐步贏得了「教父」的地位和榮譽。
回顧柯里昂家族的每一次犯罪,似乎也都是情有可原的。
不是被逼到絕境后的復仇,就是出于保護家庭的目的。
而且,幾乎所有殘暴的謀殺都不是柯里昂家族主動挑起的。
每一部中的廝殺,柯里昂家族都處于自衛和反擊的位置。
第一部中,邁克清洗五大家族, 因為他們支持毒品、謀害父親、殺死長兄。
第二部的廝殺是由邁克遭襲而引起的。
第三部同樣是因為邁克的收購計劃被蓄意破壞,還遭到了暗殺。
反觀與柯里昂家族對立的敵人。
他們不是欺壓窮人,就是賣毒品給孩子。
還殘忍地殺死了邁克的第一任妻子、朋友和女兒。
再看那些以合法身份出現的警察。
同樣為了錢和罪犯沆瀣一氣,干盡違法勾當。
因此,當我們觀看影片時,不僅不會對教父的犯罪行徑進行指責,反而會欣賞其中凸顯出的英雄主義色彩。
這種人格魅力,本質上更貼近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悲天憫人、快意恩仇的俠客精神。
這與向來重義輕利的香港黑幫電影也是一脈相承的。
比如,電影《英雄本色》。
片中,小馬哥已經從小弟變成意氣風發的大哥。
可當他得知之前的老大宋子豪被出賣,依舊親自跑去報仇。
還抱著和他一起東山再起的信念,甘愿忍辱負重地活著。
殺伐果斷,卻又義薄云天,讓人物更顯魅力。
熱氣騰騰的江湖氣息,彌補了不同地域下的文化隔閡,在共通的情感上達到共鳴。
在這一點上,《教父》牢牢抓住了中國觀眾的心。
宿命
一面依托權勢,殺人如芥。
一面又看重家庭,尊崇道義。
風云詭譎的時代中,光明與黑暗,個人與命運的交鋒中。
整個故事透出宿命般的悲劇色彩。
尤其是邁克的坎坷命運。
他最初是一個完全由美國主流價值觀塑造出的青年。
就讀于知名大學,自愿從軍。
參加二戰后,還獲得勛章,升任長官。
顯然,他是與黑幫家族格格不入的。
也一直有意疏遠家族事業,追尋屬于自己的美國夢。
后來,見識了司法的虛偽后,美國夢徹底破滅。
最終還是繼承父業,成為黑手黨頭目。
一路反抗著命運,卻還是落入命運的窠臼。
接手家族事業后,邁克竭力維護家人,并致力于為家族事業洗白。
但沒料,落得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妻子離家出走。
哥哥背叛了他。
女兒、朋友都因他而死。
最后他獨自一人回憶前半生,想到年輕時因為參軍被家人斥責。
竟然與今天落落寡合的自己何其相似。
回顧邁克的一生,最不甘心的地方莫過于,每一次抉擇都合乎情理。
他總是考慮周全,全力付出。
躲過了致命的暗殺,鏟除了狡詐的內奸,將家族事業推上新的高峰。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走上了窮途末路,失去了一切。
孑然一身枯坐在庭院里的邁克,在無盡的悔恨和痛苦中離世。
兜兜轉轉仍舊無法扭轉悲劇的宿命。
這同樣與東方式的宿命論有著絲絲入扣的關系。
西方對命運的解讀,源于古希臘的命運悲劇。
英雄人物的反抗,以命定的失敗落幕。
但本質上是通過與命運抗爭的姿態,張揚著個體不屈的意志。
《俄狄浦斯王》
而東方式悲劇,則更加著重于現世批判意義。
時而喟嘆世風日下的荒蠻,時而諷刺封建統治的黑暗。
最終往往落在佛教的因緣觀念,以對自我心境的改變化解個人的無力,尋得精神的安身立命之地。
天隨人愿的悲劇宿命,總是覆蓋著悲涼、哀慟的底色。
反觀《教父》三部曲,也正是如此。
始終貫穿著命運造化弄人的悲戚感。
第三部中,邁克一次次反求諸己,追問命運的源頭,在與自我的撕扯中黯淡退場。
同時,影片也潛在地將悲劇緣由指向對外部「時代」的批判。
這種難逃命定的悵惘,無疑是東方式宿命論的寫照。
邁不過的親情羈絆、舍不下的江湖情義、逃不脫的悲劇宿命。
《教父》無處不烙印著濃重的東方審美意識。
顛覆了人們對西方黑幫團伙的傳統認知。
延續著人們對現實人性的體察和感悟。
50年了,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
香港電影《無間道2》的主題、內容、細節都有對《教父》的借鑒。
比如,倪家的家庭合影。
和《教父》中一樣,從一開始的人丁興旺,到最后子孫盡散。
還有,吳鎮宇飾演的倪永孝,也完全是邁克翻版。
中途接手家業,沉著冷靜,膽識過人。
一心維護家族榮譽,同時又十分看重與家人的關系。
經典武俠小說《流星蝴蝶劍》,也被稱為東方《教父》。
古龍在創作時就受原作啟發。
開頭如出一轍。
孫玉伯這一形象的性格、遭遇也都與教父一樣。
其他人物也都能從《教父》里找到對應的原型。
50年過去了,《教父》依然沒有過時。
它打動人的從來都不是黑手黨的權勢斗爭,而是真實的情感內核和生動的人物形象。
導演科波拉對此也坦承,最初他對黑手黨故事也并不感興趣。
在改編原作時,他砍掉了大量嘩眾取寵的暴力噱頭,提煉出自己認同的價值內核,投入他自己的情感觀念。
正因如此,《教父》才能突破地域隔閡,獲得世界性的情感認同,成為不朽的影史經典。
并將繼續煥發光影的無限魅力,激勵、打動一代代新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