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如梭,歲月匆匆。
誰能想到,距電影《功夫》上映,已經過去了18年~
18年,你知道我這18年是怎么過來的嗎?
前兩天翻豆瓣,赫然發現《功夫》的評論數即將過百萬,評分也已慢慢爬到了8.7,并躋身TOP250第 94位。我印象中的《功夫》,在7到8分之間,現在這個評分、這個段位,意味著它進入了“必看”的經典行列。
2004年賀歲檔《功夫》首映時,豆瓣還沒創立,也就無所謂“開分”一說,查了查論壇,才發現這兩年見證《功夫》評分爬升已經成了影迷的特有儀式,熱心影迷開貼實時更新評分動態。
當然,評分不是一部電影優劣的絕對參考,但評分的漲跌幅度,則能反映某個時間段主流受眾的喜好。
回想過去的這18年,除了2015年的3D版重映外,《功夫》也被六公主在黃金時段反復輪播,進入移動互聯網之后,抖音快手的名場面剪輯、二次創作、bgm翻紅,都增加了影片的曝光度,無論是碎片化還是沉浸式,不少朋友都看過兩遍以上,更有狂熱影迷甚至看過10遍,到了能熟背每一句臺詞的境界,《功夫》的優秀早已無需評分證明,它的趣味性、作者性、思辨性、娛樂性,都是眼下這個時代最受歡迎的,甚至可以沒有之一。
18年過去了,銀幕數量翻了幾十倍,華語電影數代更迭,創作思路幾經轉向,當我們以后輩見證者的視角重看《功夫》,才發現它的獨特與珍貴,收獲的喜悅和感動遠超當年。
細節&名場面
關于影片的名場面無需贅述。
一句“還有誰?!”的夸張嘶吼、出場5分鐘就領了盒飯,卻成了網友每逢必看的橋段。
有人揶揄馮小剛,這是他整個職業生涯的最高光時刻。馮小剛也在采訪中說過,想過跟周星馳合作,但卻想不到是「周導馮演」這樣的方式。
陳國坤飾演的斧頭幫幫主,色厲內荏仗勢欺人,過場不過30s的一段舞蹈,也成了全民致敬模仿的對象。在給這段舞配上魔性且對味的BGM后,這段舞蹈也在短視頻平臺多次改良升級,音樂與斧頭牢牢地交織在一起。
無論是“想學,我教你啊”的表情包,還是“一支穿云箭,千軍萬馬來相見”“一曲肝腸斷,天涯何處覓知音”的街頭暗號,無論是香腸嘴、飛毛腿的逃跑戲,還是勸六嬸“提防色狼的”對白戲,《功夫》真正做到了“萬物皆笑料,神梗如浪潮”,每一場戲都是名場面。
反倒是那些不經意的細節,舊事重提起來更值得品味和推敲。
一場不存在的功夫夢?
男主阿星從街頭混混成長為武林宗師的過程,其實只是小男孩的一個夢,阿星也只是小男孩臆想出來的自己。
這個說法一直經久不衰,證據就在結尾處。
熙熙攘攘的街頭,小男孩拉著啞巴女孩,片中的角色依次以不同的身份路過——
醬爆在勾引美女
四眼仔和皮袍女勾肩搭背
包租公婆悠閑散步
火云邪神指揮交通
原來,這些路人都是小男孩幻想出的武林高手,隨之鏡頭下落到一個流著鼻涕、舔著棒棒糖的男孩,對面是又一次兜售假武林秘籍的乞丐。
第二個功夫夢就此開始了。
然后,第三個,第四個,反復循環…
這樣的解讀和理解看似不影響影片的觀感,卻把故事引向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導向。
既然是夢,那就是虛幻的,也終有破滅的一刻,小男孩在夢中領悟了善惡,至善至美僅存于烏托邦,日后真實的成長中不一定能堅守,影片結束,觀眾唯有一聲哀嘆;
相反,如果把片尾這一幕,當做一個夢幻團圓結局,所有角色在經歷大戰后進入了一種輕松美好的秩序中,所有的戰爭最終都以和平收尾,阿星回到小時候見義勇為的良善;而冒鼻涕泡的男孩,買到另一本秘笈后,繼續維護世界和平,踏上阿星的未竟之路。
兩版結局,一個灰暗,一個光明,看自己怎么理解吧~
鱷魚幫幫主,什么來頭?
盡管馮小剛5分鐘就領了盒飯,但從零星臺詞和服化道等草蛇灰線中,大致可以判斷出鱷魚幫幫主出身,就是全片的主戰場豬籠城寨。
首先,旗袍女的旗袍,在豬籠城寨裁縫店有同款,暗示了旗袍女的出身;
由此不難推斷,豬籠城寨是鱷魚幫的地盤。
其次,阿星出場,一腳踩爆孩子們正玩耍的足球,隨后反問孩子:還踢球?
這意味深長的三個字,細細揣摩下來,阿星似乎在暗示危機已到來。
這里的危機,自然是鱷魚幫主已死,豬籠城寨失去后臺。
隨后,林雪飾演的斧頭幫小弟出場。
剛一露頭,發型被炸成雞窩。他真的是碰巧路過嗎?還是在老大干掉鱷魚幫主之后,前來豬籠城寨打掃殘余勢力呢?
由此可見,豬籠城寨臥虎藏龍
火云邪神原型
排除過度解讀外,目前網上流傳著兩種說法。
一是名叫程連蘇不入流魔術師,此人混跡于昔日的清朝,憑借傳說的“徒手抓子彈”手藝名揚美利堅,片中沿用了這項技能設定;
第二個說法相對靠譜,火云邪神是對歷史上斧頭幫幫主王亞樵的隱喻。
兩個人身上也有不少相同點:火云邪神是終極殺人王,王亞樵號稱遠東第一暗殺王;王亞樵曾躲在梧州,對應著火云邪神藏身精神病院;王亞樵被部下妻子出賣,《功夫》中恰巧有幾個旗袍女的肢體動作,模擬了這一出賣過程。
關押地圖來自百樂門里的這個美女,她手上拿著鈔票,手下面放著地圖
代表善惡的金花與棒棒糖
金花和棒棒糖是貫穿整部電影的兩個道具。
金花是趁人不備時透析的殺器,陰損惡毒;
棒棒糖是勸人從善的敲門磚,單純美好;
兩者形似花朵,作用卻截然相反。
影片開頭斧頭幫跳舞一段,地板上有一朵綻放的花朵,暗示著斧頭幫將善的一面踩在腳下;
中半段閃回片段,被砸碎后拼湊在一起的棒棒糖,預示著人們心底的善良一旦打破,裂痕就再也無法修補。
阿星棒砸火云邪神
不少朋友對這一橋段感到不理解,覺得這一劇情走向有些不明就里:阿星明明一心投靠斧頭幫,為什么在關鍵時刻反棒砸火云邪神,從而左右了戰斗走向?
留意到開戰前包租公婆一句話,謎題便解開。
「自我正邪不兩立,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這句話與賣《如來神掌》的老者的教誨如出一轍,導演也特意給到了一個鏡頭,也是在這一瞬間,阿星的良知被喚醒,在這一瞬間得到救贖。
阿星被火云邪神痛揍之后,奄奄一息,伸手用小木棒無力地擊打。
畫面看似搞笑,實則是化繭成蝶的開端,這跟木棒舉重若輕,代表著人心底不被磨滅的善念,盡管弱小,但不屈服。
醬爆:最值得琢磨的角色
《功夫》里角色的出場,基本沿用了先弱后強。
唯獨醬爆除外。
這人看似呆傻、表情木訥,鏡頭中還常露半個屁股。
外表一看,是個人見人欺的慫貨。
但這個小tony,卻偏偏軟硬不吃,被暴力威脅也絲毫不慌。
原來,他臉上的這表情,根本不是什么傻氣,而是臨危不亂的冷硬和堅定,并對敵人帶有一番嘲諷。
他傍身的理發技能已經至真至幻,靠著反復的勞動在亂世存活,大敵當前,他挺身而出跟包租公學功夫;心中有個念頭“就算殺了一個我,還有千千萬萬個我”;
這或許正是周星馳眼中的工農群眾,渺小、平凡、低微,卻勇于擔當,憑借自己的一雙手聚沙成塔。
足夠耐心仔細,《功夫》的細節遍地都是。
比如接火云邪神出院一段,地上的蛤蟆暗示了火云邪神的絕招;
比如齙牙珍的財大氣粗從何而來?裁縫店的客戶需求也給出了答案;
比如公車上的四眼仔,也是周星馳電影中對道貌岸然一貫的諷刺;
當然還有星爺如強迫癥般的演員站位,金牌銀牌兩位打手全程無臺詞,卻始終一左一右站位。
正是這些細節,增添了《功夫》的可看性。影片中沒有一個情節,僅僅是「為了劇情需要」,每一句臺詞都能形成呼應。當你覺得某個畫面突兀時,不妨暫停細品,說不定就別有洞天。
風格:喜劇無厘頭Pro&漫畫式動作
《功夫》的類型是功夫喜劇。
喜劇營造上,我愿稱之為“無厘頭Pro”,在好笑的基礎上,加入作者自我表達。
阿星搶啞女的錢時說,沒見過吃東西不給錢啊?這是無厘頭;
搶完東西逃上公車沒來由地大笑,這是無厘頭Pro,阿星笑的不是啞女,而是背叛善良的自己。
影片最后一句臺詞:想學啊?我教你~
這臺詞第一次聽到,恩,這是周氏喜劇答非所問的無厘頭;
但多看幾次,才發現遠不止搞笑這么簡單——
江湖之中,為了防身,武功招式就是保命底牌,師父教徒弟,有時候也會留一手;
但主角表示愿意傾囊相授,即便對手是想用暗器殺死自己的終極殺人王,阿星學武不是為了殺人,如來神掌也做到了止殺。
阿星故意打偏,是威懾,也是暗示:我可以,也有理由干掉你,但是我不。
化干戈為玉帛,把殺人工具當玩具,是赤子之心。
“我教你啊”,以德報怨。是自信,也是忠厚。
這樣的境界,是為了升級無視生命的火云邪神遠不能抵達的,只能拜服。
這種后知后覺,是《功夫》對無厘頭的升級。
展現功夫的動作戲,則運用了大量的漫畫風格。最為經典的一段,當屬天殘地殘化琴聲為刀刃大戰五郎八卦棍。原本無形的琴聲,化作有形的骷髏武士、劍戟鉤叉,強大的沖擊力撞向對手,加強了視覺沖擊。
類似的風格,在獅吼功、蛤蟆功、如來神掌片段都有呈現。
這樣的特效和想象力,在2004年前后,能與之媲美的,也只有一部《英雄》了。
2004年影片首映,拿下了1.7億人民幣票房,成為繼《英雄》之后第二部票房破億的華語電影;2015年3D版本重映,雖然呼聲高,但兩千多萬的收成算不上多成功。在這后來的18年中,周星馳接連導演了5部電影,盡管票房翻倍,但反響均不如這部《功夫》,續集《功夫2》早在4年前就放出過物料,但開拍消息遲遲沒有傳出,疫情進一步加劇了影片的跳票。
不管怎樣,《功夫》這部影片,被業界和影迷稱為周星馳的巔峰之作;《功夫》之前,周星馳是星仔,是難登大雅之堂的無厘頭喜劇傳承者;《功夫》之后,周星馳是星爺,真正顯現出了大師筆法和他對世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