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師”張藝謀首次征戰春節檔,帶來抗美援朝戰場上的血色往事。《狙擊手》展現的不是戰場上最宏大最驚人的一面,卻是最細膩最有價值的一面。
01
一葉知秋 中國式美學
講述抗美援朝戰爭的電影有很多,早期的《上甘嶺》《英雄兒女》,今日的《金剛川》《長津湖》,一部比一部爆,它們大多以大場面展現悲壯的英雄故事與艱苦卓絕的戰局,而張藝謀拍抗美援朝則做了減法,沒有前期的戰略戰術鋪陳,沒有展現戰時的時間空間,更沒有站在全局的視角,他將鏡頭對準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次小規模戰斗——狙擊對戰!
天寒地凍的戰壕里,志愿軍狙擊手從美軍的槍口下營救受傷戰友,資源緊缺、場地狹窄、天寒地凍……抗美援朝這場宏大戰爭的所有特點幾乎都濃縮在了這次小規模對戰上。用張藝謀自己的話就是“一葉知秋,恰巧是中國美學。”
02
以小見大 狙擊手故事
電影《狙擊手》根據抗美援朝戰爭“冷槍冷炮”運動中神槍手群體事跡改編。1952年冬至1953年初,中國人民志愿軍與聯合國軍在朝鮮戰場形成僵持,雙方發起了低強度的密集狙擊戰,史稱”冷槍冷炮運動”。狙擊五班班長劉文武槍法過人,殺敵過百,為活捉劉文武,敵人設下陷阱,狙擊五班戰士為救同伴身陷險境。敵人不知道的是他們用作誘餌的受傷戰士不是普通擔架兵而是有重要情報的偵察兵。
《狙擊手》中的敵人有戰術有智謀并且裝備精良,而面對強大的敵人,五班班長和戰士依舊選擇營救戰友,為了戰友為了戰局不顧自身安危的奉獻精神存在于抗美援朝戰場的方方面面,狙擊手的故事看起來局部,反倒更有價值。
03
保家衛國 志愿軍精神
《狙擊手》著眼于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狙擊手們,而在真實的戰爭中“狙神”張桃芳,32天內以436發子彈擊斃214名敵人,創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上冷槍殺敵的最高紀錄。片中提到的戰術:趕鴨上架、引蛇出洞、后發制人……這些在真實歷史中都有跡可循。
抗美援朝戰爭有240萬人投入到保家衛國的行列,其中烈士197653名,每12個人就是一個看不到父母妻兒。他們以血肉之軀保家衛國,以青春年華報效國家,這可歌可泣的抗美援朝精神即使過了72年,也不能被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