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如果不是結婚生子,
后來的中國影壇上劉曉慶也不會一枝獨秀。
想當初,北京電影制片廠里除了劉曉慶和李秀明,
還有一個女演員是張金玲。
彼時她們三個人,被稱為“北影廠三朵花”。
相較于劉曉慶之后一直活躍影視圈,李秀明選擇下海,
張金玲的人生,則圍繞著兩段感情在起伏前進。
第一段和徐敏的感情,讓張金玲選擇放棄了事業。
1951年,張金玲出生在河北滄州的農村。
1970年,湖北省的話劇團到張金玲就讀的中學招演員。
此時的張金玲已經中學畢業,并且在家鄉教書了。
而曾經教過她的一位數學老師,覺得張金玲有表演天賦。
他向招考的考官推薦了張金玲。
就這樣,19歲的張金玲背著被褥,
懷揣著父母賣黑豆換來的40塊錢,踏上了人生的新的起點。
在湖北話劇團3年,張金玲的成長進步飛快。
1973年的春天,她正在團里排練話劇《雷鋒》。
恰好當時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導演魯韌來團里選演員,張金玲又一次被看中了。
1974年,她參演了電影《渡江偵察記》,這部電影讓張金玲一舉成名。
當時在話劇團,張金玲的工資是18塊。
她是家里的大女兒,工作第一年,張金玲就攢下100塊郵寄回了家。
即便后來出演電影名氣大了,演員也只有固定工資沒有片酬。
除了工資,如果有戲拍,每天會有五毛錢的演出補助。
雖然當時的條件很艱苦,但是張金玲多年后,
還是會想念那時候集體創作的藝術氛圍。
在拍攝電影《希望》的時候,張金玲認識了演員徐敏。
兩個人隨后在1978年結婚。
這期間的張金玲因為經常外出拍戲,已經被借調好幾年了。
不過,話劇團一直不想放張金玲離開。
最初上海電影制片廠就想把張金玲挖走。
話劇團不同意,只同意借調。
因為張金玲個頭高,而且在話劇團里是演主角的不二人選,團里舍不得放走。
從那之后,長春電影制片廠也曾借調她過去。
后來北京電影制片廠要拍攝《大河奔流》,
當時北影廠的廠長就想把張金玲調入北京。
張金玲也心動了,就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父母。
父親聽了也高興,畢竟滄州距離北京很近,回家方便。
就這樣,張金玲隨后被調到了北京電影制片廠。
1982年,李翰祥執導《火燒圓明園》。
原定于張金玲飾演慈禧太后一角。
可就在電影緊張的籌備之際,張金玲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
此前張金玲毫無準備,一邊是重要的角色,一邊是孩子,
她一下子陷入了兩難的選擇中。
到后來,張金玲把懷孕的事情告訴了制片主任滕洪升。
騰洪升只給了張金玲一天的選擇時間。
要么拍戲就不要孩子,要么生孩子就不拍戲。
如果是現在的年輕演員,或許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拍戲。
畢竟,當年的這部電影可是內地和香港的合資。
一旦演出成功,就有機會將自己的名氣延伸到港臺等地。
不過張金玲在當時卻沒有這么想。
那時候的她已經31歲,內心想要一個孩子的想法與日俱增。
所以她最終放棄了拍電影,選擇回家待產。
等到兒子出生后,那種喜悅似乎比電影上映后引起的轟動還要大。
那段日子里,她將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
半年之后,張金玲開始嘗試回歸拍片。
但是她卻發現,因為對孩子的擔心,重新工作后她往往很難集中注意力。
就這樣,張金玲很快又做出了一個更大的決定:
她要完全回歸家庭照顧孩子。
為了不讓自己難過,在回家照顧孩子后,
張金玲把平時訂閱的電影期刊雜志都停下了。
只要每天看到孩子,她內心的煩惱就會消失大半。
然而,就在張金玲回歸家庭,沉浸在做母親的喜悅中時,
她發現自己和丈夫徐敏之間的感情漸漸出了問題。
自己雖然回家了,丈夫還在電影廠里每天忙碌。
由于很少團聚,她發現自己和丈夫在生活以及性格方面,有著太多的不同。
生活中諸多的不合拍,往往讓兩個人好不容易團聚在一起,就會因為爭吵而鬧得不愉快。
可當這種爭吵變得愈加頻繁,兩個人又擔心會傷害到孩子。
為此,在最初的時候,張金玲和徐敏都學會了退讓,尤其是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
然而如此一來,家里是沒了爭吵的聲音了,但壓抑的情緒還在到處彌漫。
兩個人冷戰的氛圍,似乎比激烈的爭吵還要可怕。
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他們各自的心里都很清楚,這段婚姻早就毫無意義。
1988年,在結婚的第10年,張金玲和徐敏離婚了。
此刻的張金玲,早已息影幾年,她一個人帶著孩子徐藝倍,
身上或許早就沒了當年拍戲時的激情。
畢竟,生活中每天的瑣碎都能把一個人壓垮。
就是在這期間,另外一個人進入了張金玲的生活。
而這,也直接開啟了張金玲人生的下半場。
這個出現在她家門口的男人叫張正。
張正祖籍無錫,其父曾經經營臺灣的聯邦影業,
所以到他這一代身上,也算是家資萬貫富甲一方。
那一年張正來北京,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的家屬區里,正好看到了張金玲。
在這之前,張正對張金玲的了解都是來自電影。
熒幕上的張金玲漂亮而且有氣質,一舉一動都散發著女性獨有的魅力。
可當時在家屬區看到張金玲的時候,
張正發現,昔日的電影明星已經淪落成為一個家庭婦女了。
當時的張金玲系著圍裙,正在從樓下往屋子里搬煤球。
一簸箕端十幾個,煤屑粘在流汗了額頭,讓人看起來不禁心生憐憫。
張正于是趕忙上前,將剩余的煤球幫她全部搬到了屋子里。
這次邂逅,張金玲給張正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隔三岔五,他就會來看望張金玲和孩子。
漸漸地,張金玲對張正的感覺也生出了不一樣的情素。
張正身高一米八,魁梧挺拔而且外表俊朗。
所以張金玲對張正的印象也很不錯。
就在張金玲和張正的關系一步步升溫時,
張正對待張金玲的孩子也是格外上心。
每次來看望她們母子,大多數的禮物都是帶給孩子的。
他還會經常陪著孩子玩耍,這讓孩子漸漸離不開張正。
要是等一段時間他沒有出現,孩子還會問張金玲,
張叔叔怎么這幾天不來陪我玩?
時間長了,張金玲自然明白張正的意思。
不過正是因為橫亙在中間的孩子,讓她的心里一直猶豫不決。
1989年孩子生日的時候,張正特意在酒店里訂了房間和蛋糕。
他把張金玲母子接出來,然后一起給孩子過生日。
都說孩子和大人的感情最容易培養,
看著兒子和張正之間的關系漸漸堪比父子,張金玲之后也接納了張正。
于是在1989年的冬天,離婚一年多后的張金玲,在北京和張正組建了家庭。
此時的張正,擔任著可口可樂公司中國區域的顧問。
結婚之后,張正每天上下班,而張金玲還是在家里做著家庭主婦。
只不過,當兒子上學之后,
家里只剩下張金玲一個人,每天要忙碌的事情突然變少,她倒是有點不適應了。
而且,靜下心來的張金玲,還是免不了會回望過去。
此時,當年和她一起在北影廠里的劉曉慶,在國內可謂炙手可熱。
在比較之下,張金玲覺得自己的生活毫無生機。
漸漸地,張正也發現了妻子的這種變化。
因為心中煩悶的張金玲,經常把氣撒在調皮的孩子身上。
張正也想幫助妻子擺脫眼下的困境,可他一時又找不到更好的辦法。
嘴上的安慰無濟于事,重要的是要讓她重新建立起精神寄托。
那時候,夫妻倆都在為孩子報考什么興趣班而忙碌。
張金玲自己喜歡繪畫和書法,她也想兒子學習這個,
這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耐心。
張正突然想到,既然妻子有這方面的愛好,何不將它發揚光大呢?
他將想法告訴妻子后,張金玲卻有點不自信。
張正卻說沒事,可以找真正的大師幫助和培養她。
原來張正和婁師白、啟功等大師交往甚厚。
他在隨后直接帶著妻子去拜訪了婁師白。
婁師白可是齊白石的學生,他不但完全繼承了齊白石的技法,而且還將其發揚光大。
張正希望婁師白能夠將妻子收為徒弟。
婁師白有些為難,他直言相告,書畫學習的過程非常枯燥,你能忍受得了嗎?
還不等張金玲說什么,張正就搶過話頭表示妻子能吃苦。
他說妻子過去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多勞累的農活干起來都在行,書畫學習更是不在話下了。
張正也顧不上去思考自己的這個類比合不合適,
一邊說著,一邊忙著把紙張鋪開,就想讓妻子當場給大師展示一番。
于是,張金玲懷著忐忑的心情寫了幾個字。
婁師白看過后,覺得張金玲有一定的潛質,就答應收下她這位非正式的弟子。
眼看妻子要忙碌了,張正隨后還在家里專門給她騰出了一個書房。
張正買來了文房四寶,又給妻子制定了每天學習的時間。
上午練習畫畫,下午學書法,每周兩天去見一下老師。
張正幫妻子安排妥帖了一切,又叮囑兒子,以后在家里不能大吵大鬧。
從那之后,張金玲開始每天在家里忙碌。
在畫畫上,婁師白從教張金玲學畫蝦開始。
張金玲在掌握了基本的要領后,開始每天在家里潛心練習。
最初畫的并不好,一張紙接著一張紙的扔。
一直畫到第三個月,張金玲覺得有點那個意思了。
于是在一次去老師家里的時候,她帶著一張自認為覺得不錯的,想讓老師點評一番。
誰知婁師白也不客氣,一邊看一邊大笑,說她畫的蝦讓自己很有食欲。
老師的這番批評,讓張金玲一時感到有些憂傷。
或許自己真的不是畫畫的這塊料。
她懷著憂郁的心情回家了。
張正看到了妻子的沮喪,就問她怎么了。
張金玲說自己應該不是畫畫的料,接著又把婁師白的話轉述給了丈夫。
張正聽了反倒也笑了。
他問妻子,你知道婁老當年在齊白石的身邊待了多久嗎?
張金玲回答說不知道。
“25年?!?/p>
接著,張正又語重心長地告訴妻子,
學習書畫,可不是朝夕之間就能完成的。
所謂的恒心,其實就是能沉得住氣。
暫時先不要去考慮畫得好不好,關鍵是要堅持下來,讓畫畫變成習慣。
就這樣,在丈夫的一番教導下,張金玲的心情才慢慢好轉。
她繼續每天學習。
這一次,張金玲整整畫了3年。
1994年的夏天,當張金玲再次去婁師白的家里交作業時,
婁師白告訴她,你的畫終于出師了。
兩天后,有兩個收藏界的人突然找到她,要以每幅2000元的價格收藏她的畫作。
張金玲很高興,立刻將這個消息告訴了丈夫。
張正聽了也為妻子感到高興。
看著妻子得意而快樂的樣子,他沒有告訴她,
其實那兩個收藏界的人,是他的朋友。
張正對張金玲無微不至地關照,都是滿滿的愛意。
一轉眼到了2000年,多年作畫的張金玲,夢想著有朝一日也能舉辦畫展。
但是一場畫展舉辦下來,牽扯到人力、場地、宣傳等多個方面,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
她很清楚這么多年來,丈夫的投入已經很多了。
不過張正卻不這么想。
為了實現妻子的夢想,他將自己收藏的一對明代瓷瓶賣掉了。
而后在中國美術館,他給妻子籌辦了一場個人書畫展。
直到書畫展結束后,張金玲才發現家里那對丈夫最愛的瓷瓶不見了。
此后在2005年到2007年期間,
張金玲又先后在全國各地舉辦了十幾場書畫展。
她的兒子后來在張正的安排下留學多倫多。
2007年回國后,就職于北京的保時捷公司分部。
張金玲很清楚,無論是自己畫畫,還是兒子的成長,
都是丈夫張正在背后默默地付出。
而這,也正是每個人都盼望著的家庭幸福。
如今的張金玲已年過古稀,
他們一家的幸福還在延續。
文|二十二
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