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作家轉型電影界的杰出代表,韓寒電影一直以強烈的個人風格,幽默風趣的臺詞,迎合年輕觀眾的故事和段子而被國人津津樂道。
除了口碑出色外,伴隨而來的還有票房的節節高升,從六億、十億到十七億,一步一個臺階,可以說,韓寒出品電影已然成為市場的金字招牌,擁有自己固定的擁躉和廣泛的群眾基礎。正是有著如此底氣,讓韓寒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嘗試更多可能,也擁有著更大的創作自由權。
《四海》延續著韓寒對體育運動的偏愛,全片以摩托車為載體,串聯起新一代年輕人的生存和思想狀態。他們不再滿足于安逸的生活,更希望通過自身努力實現自我的價值,這種對自由和自我的認知,很符合當下潮流。
然而,韓寒在這部電影中做出的大膽嘗試,卻實在說不上有多么高明。
個人風格強烈的電影,很多都不以故事為核心,而是通過情緒和氛圍的渲染,帶領觀眾走進導演的內心世界。《四海》想表達很多內容,諸如夢想和現實的差距,求而不得的愛情,甚至還涉及到都市打工人的心酸,然而,這些觸及社會敏感點的話題,并沒有在一部作品中進行有效糅合,呈現給觀眾的更像一個個片段,而不是完整的影片。它就像一片浮在水面的嬌艷花朵,看似漂亮,實則沒有根基,只能隨波逐流。
韓寒的前三部作品盡管也有敘事松散的毛病,但主線卻很清晰,在大的脈絡把握方面并沒有太大問題,本片不僅把缺點發揚光大,連優點都丟掉了。
電影前半段依然是韓寒的一貫風格,特有的黑色幽默和金句頻出,傳遞出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諧音梗和各種臺詞的錯位,特別是網絡已經玩爛的段子,一邊制造著笑點,一邊卻又嚴重拉低著影片的層次。之前韓寒電影的特點,是他講的故事和人物很容易讓觀眾產生代入感,看完之后會產生那不僅僅只是故事,更是自己人生的錯覺,可《四海》卻完全沒有。
影片劇情跳脫到已經前后割裂的程度。當你以為它是一部體育勵志題材電影時,結果下一秒就變身為公路片,可當你以為主角兩人會一直流浪到底時,它又轉身成為都市底層人物的辛酸奮斗史。或許中間幾個段落有著一些閃光點,但串聯起來后卻給人沒有章法的感覺,韓寒的率性而為,犧牲掉一部電影最重要的起承轉合,讓所有的故事情節都像拼貼而成,看似很有想法,實則暴露出自己的大局觀缺失。
作為電影最重要的人物歸屬,韓寒更是隨心所欲,一點都不考慮觀眾的感受,很多角色本應該有更大的發揮余地,卻輕易就被丟棄,猶如路人甲一樣。沈騰飾演的父親,尹正飾演的歡歌,包括劉浩存飾演的歡頌,他們的消失和出現一樣突然,觀眾和角色還未建立起足夠的情感基礎時就把人物舍棄,帶來的后果則是人物毫無存在感,于是,電影呈現出這樣一種狀態,很多戲份放進去覺得多余,可刪掉又覺可惜。韓寒用自以為是的小聰明,嘲弄著觀眾的觀影習慣,但商業電影并不是藏在家中的藝術品,想站著掙錢,不是誰都有那個能力,既然你看不起觀眾,那觀眾也只能把你無情拋棄。
即使韓寒依然可以用韓式金句和臺詞挑撥著八零后觀眾的神經,可總體的各種不協調,無異于撿了幾粒芝麻,卻把西瓜給輕易丟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