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扎克施耐德放出《蝙蝠俠大戰超人:正義黎明》的時候起,幾個版本的蝙蝠俠就一直被拿來比較。
更直接地說,是扎斯林用演員本阿弗萊克出演的蝙蝠俠,拉踩其他演員出演的蝙蝠俠。
最近,在由羅伯特帕丁森出演的《新蝙蝠俠》上映之后,又有了這種拉踩的勢頭。
甚至就連,曾經一手挽救了“蝙蝠俠”這個IP,甚至將它拔高了整個超級英雄系列電影天花板的諾蘭版蝙蝠俠三部曲,都沒能逃過扎斯林的聲討。
但是。
在看完《新蝙蝠俠》之后,才會發現,這種說法是多么的可笑。
接下來,將會從戰斗力和人物塑造因素進行分析,當然,僅代表個人的看法。
01、戰斗力分析
戰斗力的比較,作為超級英雄系列電影,是很難避開討論的。
畢竟。
一個超級英雄,如果像個經常用一些偷桃招式來戰勝對手,不管怎么看,都只能配得上梟雄二字,而配不上英雄。
更何況超級?
當然,因為電影當中,并沒有給出每個人戰斗力的具體的數值。
所以戰斗力的比較,不能像數值比較大小那么簡單且直觀。
只能是通過,電影當中所呈現出來的效果,來進行一個模糊的比較。
從戰斗的對象,以及戰斗的結果來看:本蝠的戰斗力似乎是最高的。
他不僅戰勝了“人間之神”、DC電影戰斗力的天花板超人,甚至還在正義聯盟與荒原狼的戰斗之中存活了下來。
這一個經歷,是其他兩個版本的蝙蝠俠所沒有的。
嗯。
雖然,從本蝠在電影的戰斗當中,并沒有看出太高的戰斗力,打大超靠氪石——這一點無可厚非,所有的蝙蝠俠都這樣做。
戰場上清小兵,有點像隊友開團,自己帶線的行為。
尤其是在神奇女俠、海王、閃電俠與超人正面開團,蝙蝠俠在一旁OB的情況。
但是。
這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本蝠活下來了!
你管我對線0-9,團戰OB,但是最后游戲贏了就是贏了,分奴有錯嗎?
對線不重要,戰績不重要。
只要贏了就行了。
羅蝠面對的謎語人,在電影當中的表現,更多的像是一個恐怖分子。
從戰斗力的直接感官上,比起本蝠來說,自然就有些差了。
但是,羅蝠也有高光時刻。
就是他憑借盔甲,在槍林彈雨當中,像個趙子龍一樣七進七出。
甚至在面對面的爆炸當中,他的下巴依然毫發無傷!
這樣的防御!
這樣的戰績!
雖然不說是全場帶飛的大C,但也算是承傷最高的肉坦了吧。
所以,羅蝠吃虧的是,雖然數據亮眼,但可惜戰績比不上本蝠。
一個是打贏SKT戰隊的,一個只是打贏網吧賽冠軍戰隊,誰高誰低,自然也有很明顯。
而貝蝠在這一點,就很吃虧。
因為在《黑暗騎士》當中,被小丑用狼狗撲咬,導致產生了一個梗:正經的蝙蝠俠誰怕狗啊?
再加上在《黑暗騎士崛起》被貝恩打斷脊梁骨,可以說是電影史上第一個被反派擊敗過得超級英雄了。
所以,從表現上來看,三個版本蝙蝠俠的戰斗力的排名,應該是本蝠>羅蝠>貝蝠。
02、人物塑造
而除此之外,觀眾能夠看到的,是三個版本蝙蝠俠所塑造出來的形象。
在這個排行上,自然是貝蝠>羅蝠>本蝠。
諾蘭的三部曲電影,完全將布魯斯韋恩是如何轉變成為蝙蝠俠,并且面對的困惑,以及最后的抉擇,都完全呈現了出來。
《俠影之謎》展現了,布魯斯與蝙蝠俠的身份之間的矛盾與迷茫,恐懼與選擇是此時布魯斯生命的全部;
《黑暗騎士》則是呈現了,布魯斯身為蝙蝠俠,堅守了自己的底線。
進一步是蝙蝠俠,退一步就是小丑。
蝙蝠俠與小丑其實就是一體兩面的存在,這樣的隱喻在電影當中,有著許多的鏡頭。
而《黑暗騎士的崛起》就更是對自己信念的踐行。
貝蝠基本上都是有一個完整的故事閉環,從蝙蝠俠信念的誕生,到信念遇到挑戰,以及最后為信念的獻身。
而羅蝠在這方面,顯得有些吃虧。
吃虧在電影的數量上,目前僅有一部電影上映,僅僅只是展現了剛成為蝙蝠俠不久的躁動。
甚至,為了能夠更好地思考。
羅蝠還專門講這些疑惑寫在了日記本上。
一看就是不太正經的蝙蝠俠。
姜文:正經人誰寫日記啊?
但盡管如此,觀眾還是能夠看到羅蝠本身的迷茫,甚至一度對托馬斯韋恩“重振哥譚”的理念產生懷疑,而跑去對阿福質問。
在經過重新振作之后,才堅定對自身理念的踐行。
本蝠,雖然在兩部電影登場:BVS和JL。
但上來就干大超,以及后面跟團清兵,在人物塑造這方面,顯然是十分單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