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所謂的專家型的觀眾特別多,他們專門以挑出別人不易察覺的毛病而驕傲。哪怕是再好的故事情節,他們都不放在眼里,他們只盯著那些所謂的涉及專業的小BUG。而眼前的《鼓樓外》就在豆瓣網上遭遇那么多的專家型的觀眾。有時,我就覺得當一個這樣的觀眾太累了,好好享受劇情所帶來的愉悅感不香嗎?可是這些人就是喜歡自虐。那些豆瓣網友專門找濾鏡、調色、發型、服裝等方面的毛病。
再有網友,好像他們有多么高級似的,竟然挑剔地說故事情節設計得不合理,還說布景做得比較假。至于說,不合理在什么地方?他還指不出來。更有甚者直接就朝著演員本人去了,而這種評論者,就是個人品質問題了。但是,話說回來,如果認真看劇的話,也能從中看到好多樂趣的。從《鼓樓外》劇本的情節設置來看,還是蠻符合于震的個人風格的,對抗性、傳奇性、謀略性、詭計性等幾大特征還是蠻突出的。
就像我上面所說的,于震的作品,如果你不計較那些專業上的缺點和不足,整體劇情還是挺不錯的,從中你也能體會到正、邪之間對抗的樂趣的。對于觀眾來說,劇中只要涉及到正、反雙方斗智斗勇的情節,那么大家就喜歡看,要不然于震那些抗日神劇也就不會有那么高的收視率了,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它的故事情節特別好看,至于其中的合理性,你有毛病啊?管它干嘛呀?
所以,在看這部《鼓樓外》時,我才不管劇中有多少不合理呢。只要故事情節好看就行,正邪雙方只要斗得有樂趣就行。好了,老編已經把道理鋪墊到這兒了,那么我們就來看看劇中那些讓觀眾開心叫爽的地方吧。這期間最讓觀眾叫爽的地方就是:1.于鐘聲出獄后不久,就在家具江湖謀到了自己的一方天地;2.以空手套的方式融資并建起了自己的木器廠;3.運籌帷幄之中,尹東義的生意連連落敗。
請朋友們拍著良心想,這幾處是不是很爽?不但主角于鐘聲爽,觀眾們更爽——自己所喜愛的主人公終于可以手撕敵人、一雪前恥了。而且大師兄所使用的那些計策也特別地干凈利落,招招要害。比如,先是挖走尹東義的車間主任;然后再挖走尹東義的戀人兼廠長唐莉。第三步又指使唐莉集體挖走了尹東義的銷售團隊。應該說銷售團隊的倒戈,成了壓垮尹東義生意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后,尹東義在山東的、東北的、國外的銷售渠道,逐一被切斷;再然后尹東義的產品庫存大量積壓。最慘的是,最后連尹東義的司機都背叛了他。怎么樣?夠狠吧?于鐘聲這一系列的計策謀略,文衛東和霍權美的幫助下,終于把尹東義打得要退出江湖了。其實啊,事情遠沒有看起來那么簡單,于鐘聲用來對付尹東義的這些計策和謀略,不過是表面策略而已。俗話說得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當于鐘聲即將打敗尹東義而洋洋得意的時候,他卻沒有想到,有人在他的腳下早已醞釀著一個更早、更大的陰謀。我估計于震喜歡這個劇本的關鍵原因,就在于劇中這種套環式陰謀,表面一套;內里一套。可以說是:陰謀之下有著更大的陰謀。這才是本劇最為精彩的地方。那些所謂的專家型嘴炮觀眾,根本就看不到本劇的這一巨大精彩。這個陰謀之下陰謀的設計者就是文衛東和霍權美。
我們只要把幾件事往一塊聯系一下,就都清楚了。霍權美為什么那么輕易地就答應把易師父的黃花梨玫瑰椅案賒給于鐘聲?于鐘聲拿著那玫瑰椅案怎么可以如此輕松地就從文衛東手中籌到建廠的資金?霍權美為什么后來又要購買于鐘聲木器廠的股份?其實啊,與文衛東的陰謀相比,于鐘聲和尹東義的爭斗,不過是餐前小酌,而于鐘聲與文衛東的較量才是《鼓樓外》的主體情節呢。
大家不妨琢磨一下呀,全劇39集。而在10集左右,尹東義的生意就掛了,那么接下來的近30集劇情里,于鐘聲還將跟誰產生矛盾、繼續沖突呀?從文衛東與于鐘聲相識后的種種表現來看,他根本不關心于鐘聲和尹東義之間的爭斗,更不關心于鐘聲的手藝,他最關心的是師父易大船手中的明清家具真品。特別是那套玫瑰椅案和那把交椅真品。未來的主體劇情中,明清家具的巧取與反巧取,將在文衛東和于鐘聲之間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