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蜘蛛俠:英雄無歸》(后文簡稱《英雄無歸》),很多人戲謔荷蘭弟依然是那個任性的“熊孩子”,在龐大的漫威宇宙中學不會犧牲,也時刻像個搞砸萬事的角色,也有人說,荷蘭弟真的成長了,至少第三部中的蜘蛛俠成長了,他會忘掉團寵的身份瘸著腿行俠仗義了,當然,我只想說,求求再不要有《蜘蛛俠4》了。
《蜘蛛俠:英雄無歸》是英雄系列三部曲的完結篇,也標志著漫威多元宇宙的正式開啟。《英雄無歸》中,蜘蛛俠與奇異博士繼《復聯4》后再度聯手打響時空混戰。蜘蛛俠借助奇異博士操控時空的能力打開了時空通道,引發了前所未見的危機。
作為一個很不資深的漫威粉,其實我們發現,超級英雄電影——至少是MCU電影——正處于完全喪失魅力的邊緣時刻。好似一間龐大的會客廳,漫威英雄們擠滿了客廳,并想在一部影片里實現宇宙天團的大雜燴,主客莫辨群像雜亂,自然也就沒有了超級英雄的魅力。
從《復仇者聯盟》到《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客串”是如何一步步升級,并一步步蠶食漫威電影的篇幅:前者142分鐘,6位英雄;后者181分鐘,37位英雄。情況可能是從《美國隊長:內戰》開始惡化的,那時漫威的野心已經膨脹到將蜘蛛俠重新納入自己的宇宙版圖。在這部名不副實的“個人電影”中,蜘蛛俠無比草率的客串將延續至整個MCU的第三階段,成為幾乎所有個人/集體電影中正派/反派角色的出場邏輯。仿佛宿命般地,這一由蜘蛛俠開啟的客串邏輯最終在蜘蛛俠的個人電影中崩塌。
曾幾何時,超級英雄電影的魅力在于它用最前沿的想象建立了一套最古典的正邪對抗模型,并通過建立英雄與觀眾的視角的連接,喚醒了我們心中的一些普世的道德準則和情感共鳴。蜘蛛俠是其中尤為貼近觀眾的一位,他誕生的偶然性、身份的平凡性,使之成為最樸素的面具英雄。
無論是老版三部曲還是半途而廢的超凡系列,都選擇從最簡單和熟悉的東西開始敘事,一遍遍不厭其煩地回到蜘蛛俠神話的起源:對人際關系與雙重身份的權衡、對失去與死亡的哀悼、對能力與責任的思考……這些內容看似俗套,但卻寄托著觀眾的熟稔與期待,寄托著某種復雜的“真實”,笨拙但莊重。
但電影宇宙的客串邏輯不允許MCU版蜘蛛俠擁有這樣的耐心。《英雄遠征》整部電影的樣貌正如它結尾表現的那次多元宇宙分裂:超級英雄與超級反派們從過去、未來與平行時空涌入,客廳變得前所未有地擁擠。
即使篇幅拉長到兩個半小時的極限,電影也無暇顧及更不用說好好塑造任何一個人物——英雄們帶著前史與人設,電影開始出現、玩梗、消失……
《英雄無歸》如是,劇本框架非常簡單,完全是為了圓設定為了整活而寫出來的大雜燴。我甚至可以想象編劇部門和導演部門是先想出三蟲同框,再去往前推這個劇本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英雄無歸》可以算作獨立完整的《蜘蛛俠》。之前的兩部還有復聯那幾次都像是一個前傳,之前所有關于荷蘭弟的黑點全都被反過來了,仿佛奇異博士對電影外也釋放了一個咒語:讓所有人忘記荷蘭弟是“鋼鐵俠兒子”。
他確實做到了,而他不光讓荷蘭弟擺脫了之前所有的黑點,還給了之前兩任蜘蛛俠一個完美的落幕。
正如奇異博士咒語下讓人無比動容的一幕——
小蜘蛛失去了梅姨、女友和死黨全不記得他、哈皮也不認識他、全世界都忘記他之后,他一個人搬進紐約的一個小公寓里。在紐約冰冷的下著雨的夜里,在亂糟糟的新公寓里,彼得帕克穿上自己縫制的服裝,放下了智能手機,用無線電波接收警方信號,跳出窗口,孤身一人,去行俠仗義。
自此,全世界都不知道他是誰,沒有鋼鐵俠、沒有梅姨、沒有MJ和Ned、沒有哈皮、沒有復仇者聯盟、沒有奇異博士、也沒有從平行宇宙里來的另外倆蜘蛛俠哥哥。
這一幕中透露出巨大的孤獨感,也同樣感同身受并恐懼:你曾經以為你被愛的人包圍,你曾經以為你擁有一切,但是睜開眼睛,這一切都沒有了。所有人都不記得你是誰,你得到過的所有的愛都消失殆盡。
如果之前蜘蛛俠的粉絲不喜歡荷蘭弟,也異常合理,因為他是鋼鐵俠的兒子,他很幸福,而蜘蛛俠不該是幸福的,這是個注定悲劇的英雄。
在《英雄無歸》里,我們有了答案,我們也希望不再有《蜘蛛俠4》了。
畢竟,他是一個孤獨的、沒有愛的超級英雄。
英雄不會歸來,犧牲才是他的意義。這才是他的成長,這才是真正的超級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