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劇情有點不夠細,在一家人到達星球接手和被偷襲之間缺少鏈接的故事情節,父親GG是高潮戲,被拍的溫吞,岳醫生也沒有什么鋪墊,純工具人,最后和黑人決斗有點拖,這幾個問題處理好點就更好了。電影原本就是2D的,但國內引進國外3D電影的政策更好名額更多,所以片方通過技術將2D轉制成3D,但這種偽3D電影的觀看體驗并不好,畫面亮度不夠,而且很多電影院3D場次比2D多得多,最后只有國內觀眾來為此買單。
感覺漢斯季莫這次就是為了杜比全景聲廳的聲學環境寫的,哪怕IMAX的音響系統都不能完整發揮出細節(只是IMAX音量很大把這個問題蓋過去了)。要完整體現電影音樂和音效的水準,最好是在杜比全景聲廳觀影(對聲音工程感興趣的甚至值得只為這個聲音去一趟普通2D畫面的杜比全景聲廳,畢竟全景聲+視界的廳太少了)。
其次是IMAX或你家里有專業級聲學裝修+校準過的7.2.4監聽環境(aka.礦),耳機、2.0/2.1監聽或hifi音箱、普通放映廳、移動端的杜比全景聲都差點意思。漢斯在訪談里說他是系列老粉了,我覺得他應該不是客套,這個片的音樂是我有印象以來他寫得最認真、受資方掣肘最小的一部,其水準遠高于他的那些劃水或由他工作室打工人代工的作品。
因為不這樣看這個電影會覺得莫名其妙,小說太長了,不稍微了解下看著確實會索然無味。由于沙丘啟發了星戰和戰錘40K等一眾太空歌劇IP,所以不了解沙丘的一看就覺得咋似曾相識。我在影院就注意到開頭這一段,現在重新看視頻,直到標題出現,3分17秒,沒有一句廢話,這個電影在我看來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短了,可惜的是現在的大部分受眾不愛這種偏沉悶的電影了。即使是維倫紐瓦這樣的導演,也不得不向票房低頭。
這部電影手法的使用很癡迷閃回和閃前,尤其是閃前,可是這兩種手法要么是為了推動劇情,要么是為了擴大敘述劇情的自由度的,但它采用手法的片段卻基本沒什么劇情,要么是為了渲染氛圍,要么是為了其他電影(后續電影)而閃前,對本片的價值不大,這種手法占據如此頻繁出現的地位實在拖累了整體節奏,如果要看閃回或者閃前比較好的電影。
其實某站上就有不少,羅生門,或者貧民窟的百萬富翁都有大量使用的手法,還有美劇《迷失》,那是我最喜歡的閃回和閃前的綜合運用,就像把時空串聯了起來,在各種片段中一步步從小場景走向時空中事件的全貌,很值得學習借鑒。細分一下吧,保羅腦子里正在出現未來的畫面,但這些畫面在影片結束時都沒出現,所以它屬于一種外部的閃前。但他預知的這些畫面可能會在后續電影里出現,所以后續閃前方式有可能更改,如果是會重復這些預知畫面,就是重復閃前,如果后續講到相關事件時把這些畫面略過了,就是填充閃前。
所以電影就事論事誰都沒必要上升到原著爭執,看特效演技配樂其實就可以了。總結就是,不稍微了解下沙丘系列小說的世界觀,看電影就會覺得莫名其妙,這就是事實。我看的時候就覺得奇怪,明明有防空炮火,陸軍就是不用槍。但了解了背景,人工智能被禁了,就理解為啥了,就和戰錘里阿茲塔特用鏈鋸劍砍異端一樣。這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不識貨,因為原作很久遠,且在中國知名度一般,畢竟戰錘40K也才是近幾年知名度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