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聽見,心里有一聲咆哮?”
電影《雄獅少年》的熱映,喚醒了許多人心中,對曾經(jīng)那些遙不可及的夢想的追求,也使得“舞獅”這個逐漸被遺忘的傳統(tǒng)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
“原來舞獅也能這么帥氣!”相信這是不少人觀影時發(fā)出的感慨。
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不光有“舞獅”,還有許多方言配樂,總是恰到好處地響起,讓人不禁心潮澎湃。
那我們民族的音樂究竟是什么樣的?
01.淺薄的文化認知
“你知道,一百多年前中國人在聽什么嗎?”
你可能會想起當年在歷史書上寫的“京劇”于清朝乾隆年間誕生,除此以外呢?
相信大部分人的腦海中都會模糊地存在一些電視劇留存下來的印象,要問具體有哪些音樂?幾乎不會有人回答得上來,這反映出了我們文化認知的淺薄。
今天的我們,對民族文化認知的不足,部分原因還在于我們?nèi)粘=佑|的“藝術(shù)”被西方文化占了主體。
再次翻開歷史書,最近一百年,我們民族在自我發(fā)展方面做出的最大努力,是學習西方的先進體系,這個體系是全方面的,其中就包括“音樂”。
文化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也是一種歷史現(xiàn)象,音樂作為大文化里的一個聲音,真實地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背景。
太多的“拿來主義”,使得西方音樂體系照搬過來后被架空了。
我們很難透過這塊斑斕的幕布,看到它背后原本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的東西,雖然我們唱的是中文詞,但框架仍然是“舶來品”。
02.向前走,向后看
我們民族的音樂今天已經(jīng)到了如此不堪的地步嗎?我覺得沒有。
就像《雄獅少年》中,大家可以驚喜地感受到我們民族最強烈的表達:墻上掛著蒙灰的神龕,參差不齊的舞獅高樁。
《紙飛機》粵語的溫情配樂,山東、廣東等地方言的交織……這些,讓不少人驚呼:這不就是我家的模樣嗎?
相信這樣的驚嘆,是對一部作品突顯民族性的最大認可。
我們民族的音樂想要取得進步,毫無疑問是需要保持學習精神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是祖先在一兩百年前就總結(jié)出來的經(jīng)驗。
只有主動汲取、容納其他文化的優(yōu)秀之處作為儲能,才能讓我們的文化車輪有向前滾動的可能性。
學習西方并非崇洋媚外,我們在竭盡全力避免的是“固步自封”。
十四億的人口基數(shù),五千年的文化歷史,獨屬于我們歷史的淵源,都是民族音樂可以賴以發(fā)展的基石。
我們必須立足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本身,認識到我們的文化永遠不比別人差。
03.在時代中講述時代
時代在不斷發(fā)展,時代的音樂也要發(fā)展。
作為今天的創(chuàng)作人,想要打動普羅大眾,就需要下沉到社會里,看到他們在做些什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都有想達成的目標。
《雄獅少年》為什么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不是它的結(jié)局有多么宏大,而是我們在幾位少年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電影中的阿貓、阿狗,以及主角阿娟被稱作“廢柴”,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在工作、生活中,總會遇到不如意的事,自身條件受限、遭受外在偏見、被貶低、被嘲諷。
但是我們都有一股心氣兒:一定要從“病貓”變成“雄獅”!
盡管最終阿娟沒有跳上擎天柱,但是獅頭卻穩(wěn)穩(wěn)地掛在了上頭。這時,輸贏已不再重要,他向所有人證明了,他變成了一頭真正的“雄獅”。
– // –
編輯:Riki
文稿:MasterYi.
配圖:Master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