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天賜的聲音》。
這檔音綜太對胃口了,每期都有看點。聽慣了溫和的點評后,這種犀利又刺痛的評論倒是新鮮。樂評人的言論,總能激起音樂人與大眾的情緒。歌手被罵哭、現場互懟、大眾討伐樂評人的案例比比皆是。我們可以說節目在刻意營銷,找幾位樂評人一頓亂噴賺流量;也可以說這是在推動行業進步,真話總是傷人的不是嗎?不管節目是出于何種目的,作為音樂觀眾,我們在面對觀點沖突時還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我之所以喜歡這檔綜藝,除了激烈言論,更重要的是他們可以提出較為深刻的話題,百花齊放,各自輸出。最新一期舞臺,信的一句話把大家問懵了。他與康姆士樂隊唱完《玫瑰竊賊》后,這樣說道:“現在所有電視臺都在做翻唱,你要叫我們怎么進步,唯一進步的就是編曲和唱功,那我們原創的進步在哪里?大家都是這么有能力的人,卻帶頭改編,現在我到任何一個節目,都是在改編,改編,改編,你還怪人家在抄襲別人、在做速成的事情,不就大家都在做這樣的事情嗎?”
出于對當下音樂綜藝的失望,最終他選擇退賽,自動放棄進入下一輪的權利。
我非常明白信失望的地方。現在音綜都在推崇翻唱,給原創的舞臺越來越少。雖說翻唱也能推動樂壇進步,但原創才是決定華語樂壇形態的唯一方式。翻唱會有枯竭那一天,而原創會源源不斷為樂壇輸送新鮮血液。不管是振興華語樂壇,還是讓華語音樂走出去,都必須依靠原創作品。信的這番話,也給所有人一個思考的話題。翻唱是否阻礙了華語樂壇的進步?現在的音綜都在搞翻唱,原創都到哪里去了?話題一出,引起不少行業人士的廣泛討論。我們先來看下聲音鑒賞團的郝雷怎么說。“我們起碼還在玩音樂。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舞臺,它更多是把你的想法投入到實踐中來,用試驗產品再放到新產品中……”
雖然沒有直給答案,但他解釋了《天賜的聲音》舞臺上翻唱的意義。音樂人之間通過翻唱合作,達到一種全新的表演效果。比如袁婭維和陶喆的《Forever young》、張韶涵和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的《白蘭鴿巡游記》、蘇有朋和蘇運瑩的《光》……通過翻唱,出了不少精品。直至今日,這些作品依然在聽眾間傳播。我想,這也是現在音綜中意翻唱的原因之一。相比原創,翻唱更容易出精品。翻唱有一個天然的優勢。作品本身已經有一定的大眾認知度,通過翻唱可以迅速與聽眾建立聯系。這也就是為何很多音綜都會提前爆出歌單,因為節目可以依靠歌單提高觀眾期待值。聽眾對自己聽過的作品天然有一種熟悉感,特別是其他歌手要重新改編,更容易激起他們的聆聽欲望。如果改編很好,歌手、作品、創作者都有可能破圈。靠改編翻唱出圈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張杰翻唱《自己》,讓大眾認識了許鈞;單依純翻唱《永不失聯的愛》,讓更多人認識了周興哲;張韶涵唱火了趙雷的《阿刁》;李健唱火了許飛的《父親的散文詩》。如果沒有這些歌手的翻唱,我想很多優秀的音樂人和作品都會被淹沒,至少不會火得太快。靠翻唱讓小眾音樂人出圈,在某種程度上也是樂壇的進步。當然,至于那些靠翻唱毀掉優秀作品的人,那就另當別論了。我想說的是,優質翻唱其實也是促進樂壇進步的一種方式,盡管它推進速度相對緩慢。聊完翻唱的意義后,我們再討論一下原創音樂。翻唱的優勢顯而易見,但如果想讓樂壇飛速發展,原創才是唯一。如果原創作品停滯不前,樂壇早晚都會枯竭。《歌手·當打之年》之所以原創為主,一方面是鼓勵原創音樂人,另一方也反映出值得翻唱的作品越來越少。信在節目中點出當下電視臺都在做翻唱,樂壇又如何能快速進步呢?
這就延伸出另一個問題,為何電視臺不愿意做原創音樂?說到原創音綜,內地之前也做了不少IP。《中國好歌曲》、《這,就是原創》、《我是唱作人》、《明日創作計劃》、《我的音樂你聽嗎》、《樂隊的夏天》……最后結果大家也看到了, 沒有一檔原創綜藝活下來。說白了,還是虧錢唄。虧錢的背后有兩大原因。其一,不符合大眾市場。在綜藝中唱原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眾對新作品是完全陌生的,它有聆聽門檻。其二,優質的原創音樂人和作品少得可憐。很多有實力、有流量的歌手,但沒有原創能力;很多有原創能力的歌手,但又缺少唱功和人氣;流量和唱作共存的人那是少之又少。基于這種情況,原創綜藝就會陷入無人可邀的尷尬境地。周深在節目中的解釋,其實就是在說這一點。“我覺得原創它是有門檻的,無論是寫還是聽,都是有門檻的。”
沒錯,原創音樂綜藝會把樂壇一大半的歌手攔在門外。雖然如今各大音樂流媒體入駐了成千上萬個音樂人,每天也都會有上百首新作上線,可經過篩選后,又有多少原創能登上音樂綜藝的舞臺呢?音樂綜藝說到底,還是一種基于商業的藝術推廣。如果賺不到錢,哪個商家愿意投資呢?現在大眾的音樂需求端,主要以流量與洗腦的旋律為主。市場窺探到大眾需求后,自然會乖乖就范,否則虧的連褲衩都不剩。所以說,現在做音綜很難,做原創音綜更難。
如果以后還有像《中國好歌曲》、《這,就是原創》、《我的音樂你聽嗎》等原創音綜,還請大家多多關注吧。節目組自然也知道流量靠不住,做原創才是最終出路,但大眾不買單他們沒飯吃呀。對于原創音綜,它們太需要大眾認可了,而作為聽眾的我們,雖然不能扭轉樂壇局勢,但關注原創音綜也算是為數據盡自己的一份力了。或者也可以像信在節目中提議的那樣,一檔音樂綜藝可以在翻唱與原創間做好平衡,兩種形式都應在節目中出現,這樣或許就能解決單純的翻唱或原創所帶來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