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許多人一樣,當《新蝙蝠俠》發出預告片時,我就已經期待萬分,迫不及待地想要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
有此想法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方面這部電影陣容強大,導演一職交給了執導過《猩球崛起》系列電影的馬特·里夫斯。
扮演蝙蝠俠的人也不再是“大本”,而是曾出演《暮光之城》的男主羅伯特·帕丁森。
而且,羅伯特·帕丁森在去《新蝙蝠俠》試鏡時,也發生了趣事,因為他跟諾蘭導演假裝說家里有事,結果被諾蘭一眼看穿。
另一方面,在這部《新蝙蝠俠》籌備時,導演兼制片人馬特·里夫斯就表示,這部電影將是一部黑色偵探故事。
就沖這兩點,值得一看,但也讓我的心情有些忐忑不安。
因為以前的《蝙蝠俠》系列電影中,主角早就被塑造成了一個超級英雄,上天入地無所不能,觀眾選擇看這類影片也都是希望看到更加炫酷的特效和激烈的打斗。
而且,這部電影如果把理念定在“黑色偵探故事”上,就會與觀眾的期待產生極大的反差。
所以,我帶著忐忑的心情,走進了電影院。
讓人難以想象的是,看過近3個小時的影片后,竟然讓我看得久久不能平復,因此激動地寫下了這篇文章。
那么,《新蝙蝠俠》好在哪里?
故事設定在蝙蝠俠開始行俠仗義兩年后,他除了管家和戈登警長,身邊沒有其他值得信任的人。
他回歸哥譚后不久,便發生了一樁兇案,而這樁兇案就是由謎語人主導的。
謎語人為了證明自己的才智,發誓要與對這個城市復仇并且與最聰明的人一決高下,而他認為這個最聰明的人就是蝙蝠俠。
蝙蝠俠的目光被順利吸引到了這里,他在調查兇案的過程中不僅與企鵝人、謎語人展開了斗智斗勇的追捕故事,還結識了未來的妻子貓女。
故事脈絡清晰,表達也絲毫不啰嗦。
既然導演說要把整部電影做成一部黑色偵探故事,那么如何用影片中的故事來達到控訴現實的目的?
還是要從幾位受害者的身份上入手。
眾多受害者中,有哥譚市的市長、警察局長、檢察長、緝毒警長等等,由此得出黑色的故事脈絡。
因為謎語人只是擅長出題,所以在追查這些案件時要更加突出蝙蝠俠的偵探才能,而不是單純的“鈔能力”。
那么,文戲用探案,武戲用什么?
這部影片中,蝙蝠俠除了那套“蝙蝠戰甲”,很少用到高科技的武器,就連蝙蝠飛鏢也只應用了一次。
他在處理敵人時基本都是靠貼身肉搏來解決,而且在打斗的過程中,也沒有夸張到一拳把人打飛的狀態。
這樣的處理方式,讓整部影片的打斗更加真實,拳拳到肉的快感瞬間流入觀眾的奇經八脈。
當然,除了利用高科技和肉搏對壘,還有非常驚險的街頭追車戲份也令影片在視覺沖擊上得到了升華。
除了文戲、武戲以外,最令我激動的是角色。
因為這部電影中的布魯斯韋恩只是一個剛剛入職兩年的蝙蝠俠,他心中還留有父母雙亡的陰影。
他打擊罪犯也是成為蝙蝠俠的一個幌子,借機發泄他內心的仇恨或許才是真正的目的。
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這一版蝙蝠俠,與影片要表達的要素相得益彰。
尤其是他脫掉蝙蝠戰甲后寫在臉上的一臉茫然、頹廢和對現實的不滿,讓人直接入戲。
保羅·達諾飾演的謎語人,全片大多都穿戴著面具,當他摘掉面具后僅憑幾分鐘的露臉表演就把一個極度自負并且癲狂的精神狀態表達出來。
為什么說他極度自負,因為每次作案后他都會給蝙蝠俠留下一點線索。
為什么說他癲狂,因為他語無倫次、歇斯底里、笑容邪魅。
整部電影以黑色偵探故事,讓蝙蝠俠也回歸了偵探本職,用大量的暗黑畫風來渲染故事的底色,又用部分強烈的光影隱喻正義終將到來。
而且電影不再選擇浮夸的英雄認知,而是強調“俠”。
中國對“俠”的認知,是指武藝高強,見義勇為,舍己助人的品行。
這部電影的布魯斯韋恩也表達了這種品行。
尤其是蝙蝠俠拿著蝙蝠飛鏢斬斷電纜時,這種舍己為人的行動才是電影真正要表達的內容。
馬特·里夫斯這次對《新蝙蝠俠》的重構是時候讓布魯斯韋恩成為了哥譚市的指路明燈,也徹底讓爆米花式的超英電影冷靜了下來。
更多內容還希望大家能夠親自去電影院看一看。
文|困局
本文原創,圖片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