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對王牌》第七季播出之后,引發了不少觀眾的吐槽,前面三期下來確實是沒有達到觀眾的期待,不禁讓人發出了“節目玩砸”的質疑。這一點從前三期的收視率上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在每周五黃金時段的全部綜藝收視率排名中,除了第一期帶著眾人的期盼勇奪第一之外,第二期和第三期均沒有拿到第一名。
不過,隨著第四期的上線,《王牌對王牌》重回綜藝收視率第一的寶座。根據酷云數據顯示,節目關注度也創下了本季播出以來的新高,達到了驚人的0.68%。作為普通的觀眾,我們也知道打造一檔爆款綜藝不難,但是如何延續一檔節目的壽命,甚至是一直以第一名的成績成為常青樹,必然是極大的挑戰。
我們熟悉的很多現象級綜藝節目,最后都沒能逃過退出歷史舞臺的命運,《歌手》滿打滿算只撐了8個年頭,《爸爸去哪兒》才僅僅拍攝了5季。還有一些經典的綜藝節目陸陸續續堅持至今,但是熱度早已和之前不可同日而語,紅極一時的戶外綜藝《極限挑戰》早就變了模樣,引發全民運動熱潮的《奔跑吧》核心成員流失嚴重。
另外,還有一些老牌綜藝節目如“XX大本營”遭遇裁撤,《天天向上》主持人大換血,改版之后也沒能達到往日的高度,逐漸平庸起來。《王牌對王牌》能夠在如此殘酷的市場競爭之下,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高關注度,成為一檔新的“老牌綜藝”。
第七季《王牌對王牌》在這短短的四周時間內,遭遇了許多困境,包括王牌家族對節目改版的不適應,以及節目基調的改變讓觀眾也如同霧里看花。他們是如何完成自救,實現華麗逆襲的呢?
《王牌對王牌》的靈魂人物是誰?沈騰還是賈玲?其實都不是,節目的掌舵人一直都是總導演吳彤。吳彤作為總負責人,他不僅要關注自身節目品質的提升,還要關注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節目必須要適應環境的發展,才能夠保持長青。
所以即便他知道前六季的成功經驗證明了節目套路的成熟有效,他也不得不面臨著革新自救的新局面。與其說是吳彤強行改版了節目,不如說是外界環境在逼迫著吳彤做一些應對,否則長江后浪推前浪,拋棄時代的綜藝必然會遭到時代的拋棄,總導演吳彤自然深知這個道理。
第一期他選擇了一個宏大的主題“千里江山圖”,刻意減少了一些游戲環節,而增加了舞臺表演環節,從尾段現代人和古人的對話場景,更不難看出在致敬綜藝《典籍里的中國》。運用托物言志和借古說今的表現手法,表達了一個宏偉的家國主題。
第二期他再次突破節目限制,直接套用了《萌探探探案》的劇本殺模式,雖然反詐主題很符合社會潮流,但是因為把劇本殺舞臺化過于復雜燒腦,反倒淡化了節目輕松釋壓的綜藝屬性,從而流失了一部分追求娛樂化的觀眾。畢竟在周五的晚上,好不容易挨到了周末能夠好好休息,誰不想看一檔不管傻不傻,只管笑哈哈的節目呢?
第三期吳彤其實已經回歸了前幾季的節目模式,一些經典游戲環節也得到回歸。只不過他仍有一些堅持,比如在其中插入了一個貫穿始終的“百曉生”人物,這位是《百家講壇》學者趙玉平,負責在節目中的娛樂化之中,加入一些專業的知識,從而提升節目的文化調性。
第四期的收視率回暖,證明了被玩爛的三板斧,還是很好用啊,《傳聲筒》、《虎口脫險》、《火眼金睛》三板斧輪番上陣,在每個游戲環節之間,吳彤又請來了作家麥家來串聯,讓整期節目的節奏緊湊有趣,并且脫離了低級趣味。
隨著收視率重回第一,吳彤對節目的試驗性改版也告一段落。事實證明了將節目推翻重來,做成第二檔《典籍里的中國》或者《萌探探探案》都是不明智的。只有在發揮出節目傳統優勢的基礎上,適當地添加一些文學元素,才能起到提升節目素質、保證節目收視的效果。
當我們還在質疑《王牌對王牌》第七季改版失敗的時候,吳彤和王牌家族已經悄然適應了新的節目節奏,保證了節目能夠順應時代潮流的發展。以不變應萬變已經不能保證節目長青,主動地順勢而為才是他嘗試改版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