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劇本、傳記文學《奧林匹克三部曲》近日出版。其中,《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還原了“中國奧運第一人”劉長春的故事,《許海峰的槍》聚焦中國第一枚奧運會金牌得主,《我心飛揚》則講述了楊楊實現冬奧金牌“零的突破”的傳奇經歷。“這三本書擺在我面前,沉甸甸的。”作為三部曲的主創之一,著名編劇、制片人王浙濱將這段歷時15年的創作歷程比作一場馬拉松,“三部影片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何其艱難,如果沒有對奧林匹克的情懷,很難走到終點。”
羅格主席為《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電影海報題寫英文片名
羅格為《一個人的奧林匹克》題片名
1932年7月8日,短跑名將劉長春和他的教練宋君復在上海搭乘“威爾遜總統號”郵輪,代表中國前往美國洛杉磯參加第10屆奧運會,開始了中國奧林匹克之旅的首航。
2007年7月8日,一個電影攝制組從大連港搭乘即將退役的“旅行家號”客輪,開始了在船上拍攝影片《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的風雨旅程。
“歷史竟然如此巧合。”其實,將劉長春的故事搬上銀幕的念頭,一直埋在王浙濱和她的丈夫、著名編劇王興東的心里,直到2008的腳步越來越近。“王興東挖到了全國政協出版的《政協文史資料選輯》第70期刊載的劉長春回憶錄《我國首次正式參加奧運會始末》,這三十頁的親歷回憶為劇本找到了真實有力的支點,我們還采訪了奧運冠軍王軍霞、國家體育總局田徑中心的教練員,這一切都有助于我們逼近劉長春真實的內心世界。”
但是,身為制片人的王浙濱沒有想到,這將是她30多年職業生涯中最難拍的一部電影。開機后資金遲遲無法全部到位、船上實景拍攝只有48個小時、耗資30萬元搭建的洛杉磯“奧運村”被臺風刮成廢墟、體育場的拍攝讓看臺上一個個中學生在酷暑中暈倒、演員郭家銘臉部被煙火炸傷送回北京治療……這一個個險情至今印在王浙濱的記憶中,揮之不去。
影片的最后一個鏡頭曾一度困擾過王浙濱。劉長春并沒有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的成績,電影難道就這樣結束在比賽的失利上嗎?她和王興東反復討論,最終將電影的結尾定格在了起跑線上。“劉長春漂洋過海一個月,代表中國站在了奧運會的起跑線上,這種到達本身就是一種勝利,是一個民族的壯舉。”
2008年4月7日,王浙濱請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為影片題寫了英文片名。在那次短暫而難忘的會面中,她記住了羅格主席的這句話:“當年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今天對于中國來說,是十三億人的奧林匹克。”
許海峰非凡記憶力令人驚詫
如果說拍攝《一個人的奧林匹克》是王浙濱一直以來的愿望,那么拍攝《許海峰的槍》則是機緣巧合。
2008年新年伊始,王浙濱帶著剛剛完成的《一個人的奧林匹克》跨越太平洋,到洛杉磯舉辦“緣——北京·洛杉磯奧運尋夢之旅”文化活動,許海峰也應邀參加了此次活動。
“他身材魁梧,表情嚴肅,沉默寡言,第一次見面,讓人覺得難以接近。”王浙濱記得,上了演講臺,許海峰立刻變得幽默而自信,“他娓娓講述了獲得第一枚奧運金牌的經歷,他說之所以能獲得金牌,是因為沒有壓力,心無雜念,只想如何發揮出自己的最高水平。”
在接下來的相處中,王浙濱漸漸了解了許海峰的傳奇經歷。“他從小喜歡打彈弓,彈無虛發。他對射擊發癡入迷,進了省射擊隊不到兩年,就到國家隊備戰奧運會,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就獲得了金牌。”她和王興東暗下決心,一定要拍一部表現許海峰獲得中國奧運首金的影片,也算是《一個人的奧林匹克》的“姊妹篇”。
2011年初完成了電影《辛亥革命》的拍攝后,王浙濱開始正式籌備《許海峰的槍》。“面對面采訪許海峰近六個小時,讓我最驚詫的是他非凡的記憶力。他能精確記住命運中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他能精確記住參加每一次全國及世界比賽的射擊成績。他坦率地談他的個人歷程,失意與奮爭,戀愛與選擇。如同相識已久的老朋友,沒有任何顧慮,將人生的思考,點點滴滴毫無保留地貢獻給了我們。”之后,王浙濱和王興東又采訪了許海峰的母親、教練、弟妹、同學、朋友,循著許海峰走過的路走了一遍。
王浙濱為《許海峰的槍》組建了一個年輕的創作團隊,兒子王放放首執導筒,同時也是編劇之一。“我慶幸,我們在眾多演員中最終確定了李東學,他有幾分神似許海峰,而且酷愛體育運動。在國家射擊隊體驗生活時,許海峰、王義夫都夸他有靈氣,射擊的一舉一動,一招一式,堪稱專業。”
為了再現1984年的洛杉磯賽場,王浙濱還在江蘇方山射擊中心實景搭建了普拉多射擊場,這也是全片拍攝中最高成本的場景。“當來自美、英、法、德等十幾個國家的演員飾演的運動員走進射擊場時,就像再一次親歷了那場戲劇性的比賽,緊張,激情,意外,歡騰。”
王浙濱
人生最痛之時寫出《我心飛揚》
讓王浙濱沒有想到的是,2015年7月,北京獲得了2022年冬奧會的舉辦權,成為全世界第一個“雙奧之城”。
2017年初夏,作為北京市政協委員的王浙濱在考察了剛剛遷入首鋼的北京冬奧組委后,專程拜訪了蔣效愚先生。“四年半之后,北京舉辦冬奧會之際,我們電影人應該拍攝一部怎樣的電影?”蔣效愚分析:“你已經拍攝完成了中國奧林匹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兩個人物,劉長春、許海峰,如果組成奧林匹克體育電影三部曲,那第三部毫無疑問就是冬奧代表人物楊揚了。”
在采訪楊揚時,最讓王浙濱感動的,是她講述在鹽湖城冬奧會1500米比賽失利后的絕地重生。“原來楊揚在獲得冬奧金牌的高光時刻之前,經歷了那般內心掙扎的低光時刻。她用拼搏書寫著自己的傳奇,她的確是中國短道速滑隊的領軍人物。”
這一次,王浙濱和王放放共同擔任編劇。正當他們完成了對大楊揚、小楊陽、教練辛慶山的全部采訪時,王浙濱的母親突然住院了。“那天放放在病房里護理姥姥至深夜,面對病床上昏睡的姥姥,他突然打開電腦開始構思,似乎要以這種書寫,完成向世界上最愛他的人的最后一次訴說。我們的劇本提綱就是在ICU里完成的。”《我心飛揚》劇本修改了無數遍,但痛徹心扉的劇本開端情節始終沒有變:父親為了到亞冬會比賽現場觀看女兒的比賽,從家鄉小鎮來到省城,不幸遭遇車禍。女兒為了完成比賽,沒有及時趕到醫院見父親最后一面……
在拍攝期間,身兼制片人一職的王浙濱,不僅每天清晨要修訂當天拍攝的演員臺詞,還要時刻緊盯現場的拍攝安全。“冰場上動作戲的難度超乎了我的想像。演員、運動員、替身三班倒,拍攝中出現的碰撞時有發生。冰刀本身就是一把利器,再加上速度就更難以控制。幸好所有的險情都是虛驚一場,我們全組沒有一個人受重傷。”
名副其實的“雙奧電影人”
“拍攝這三個體育人物的成長故事,對我自己也很有啟發。”王浙濱發現,劉長春、許海峰和楊揚都是從小城市走到了國際奧林匹克的大舞臺,“他們的起點都不高,重要的是選擇,選擇意味著放棄其他專心做這一件事,如果選對了,就能一步步闖關成功,如果選錯了,則會越走越遠。”除了義無反顧的選擇,擁有百折不撓的抗壓能力也是三個人的共同點。“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很多壓力,我們拍電影也是一樣,會遇到各種困難,就看有沒有韌性,能不能堅持到底。”
如今,“奧林匹克三部曲”已經圓滿畫上了句號,王浙濱用三部影片為中國的奧運歷程做了最生動的注解,她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雙奧電影人”。“現在看來,選擇這個題材是正確的,也挺自豪的。”她相信,這三個人物能感染觀眾,能給人帶來力量。“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讓中國在國際奧林匹克道路上越走越強,這是我們一代電影人的幸運。有時不是我們選擇題材,而是大時代中的題材,身邊火熱的生活,創造時代的人物,走近了我們,選擇了我們。其實拍到第三部,我好像已經有了一種使命感,感到這個題材非我莫屬。”
值得一提的是,“奧林匹克三部曲”也是王浙濱、王興東、王放放這個“電影之家”的藝術結晶。無論是夫妻檔合作,還是母子檔并肩作戰,他們之間的默契都是外人無法比擬的。“王興東特別感性,王放放特別理性,而我更擅長溝通,也喜歡和年輕人合作。”在王放放身上,王浙濱更看到了年輕一代電影人的執著追求,看到了中國電影的未來。
當然,三部曲的拍攝不可避免地留下很多遺憾。“其實這三部電影都想過到國外取景拍攝,但有的是受資金限制,有的則是因為疫情忍痛割愛。假如《我心飛揚》能按原計劃到鹽湖城拍攝外景,一定會有更精彩的呈現。”本報記者 李俐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李俐
流程編輯:嚴圣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