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大本營》全新改版,讓很多人感覺一個二十幾年的節目沒了,就感覺好像自己的青春也忽然跟丟了一樣,覺得十分可惜。
不過仔細想想其實也沒什么好可惜的。畢竟現在的綜藝、真人秀節目那么多,少了誰還不是一樣過日子。
真正該值得惋惜的是相對稀缺而且相對有內容的訪談類節目,比如當初的《超級訪問》。
訪談類節目對主持人的要求比較高。因為要跟嘉賓面對面交流,所以她們必須得有洞察力,能隨時發現觀眾感興趣的話題方向;還得有情商,會照顧到各方的情緒。
還得夠冷靜、夠真誠……
比如魯豫、楊瀾、金星、李靜等人,做這類節目的幾乎個個都是“一姐”之類的人物。而且她們背后還有著龐大的團隊,像《魯豫有約》最多的時候有過近100位導演。
但即使這樣,她們也必須得不斷升級改版,否則就要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于是《魯豫有約》變成了《魯豫有約一日行》,《非常靜距離》也走出了演播廳,走到明星身邊。
甚至2016年,《超級訪問》在播出16年后迎來了最后一期。
《超級訪問》是李靜一手創辦的,也是她那些年的金字招牌。但節目都黃了,李靜怎么樣了呢?
說起李靜,很多人對她的印象就是“名不副實”——她不光不“靜”,而且還特別能折騰。
一、從一開始李靜就像是搭上了成功的直通車
做《超級訪問》那年她只有28歲。
28歲選擇離開央視自己創辦節目,而且還是借錢創業。這很需要商業眼光,更需要膽識和魄力,總之這個女人不簡單。
李靜上學時候的成績不算太好,上大學時她學了個手風琴專業。不過她運氣好,畢業之后被分配到了張家口電視臺。
而且本來是去做音樂編導的她被臺領導看中,讓她做了主持人。
那是上世紀90年代初,普通工人家庭出身的李靜能有電視臺的正式編制已經足以讓很多人羨慕了,但這卻完全沒入她的“法眼”。
一年后她考進了北京電影學院的文學系去學編劇,接著又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去了北京電視臺。
真是一順百順。1995年,李靜成了央視的主持人,端起了很多人眼里的“金飯碗”。
但讓人意外的是,她仍然沒滿足,4年后李靜再次毅然辭職。
一般剛畢業的學生常常會感覺迷茫,想努力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有的人隨遇而安,找到份穩定工作就順從了命運的安排。
——李靜不貪圖舒適,拒絕了幾次這樣的機會。
有的人則一直迷茫,甚至畢業幾十年都不知道自己究竟適合干什么。
——李靜是能折騰,但不是“瞎折騰”。她雖然在外人看來有點“好高騖遠不務正業”,但她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二、愛拼才會贏
那時候網絡不發達、自媒體更是幾乎沒有,主要的媒體還是報紙雜志。
那時候的明星還很有神秘感,尤其是港臺明星。大家對他們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但除了影視作品之外卻沒有多少途徑去了解他們真人。
李靜就看準了這個機會。
她的眼光很準,在她做這件事兩年之后《魯豫有約》才開始上線,而且快速成長壯大,幾年時間就成為一個大型的知名節目。
但相對來說李靜的《超級訪問》就曲折得多。
她投入了200多萬制作出了節目,然后就到各大電視臺去推銷。在她看來,那就像小商小販拿著花生瓜子香煙沿街叫賣一樣。
不同的是別人賣不出去也能吃飯,但她如果賣不出去,那200萬的外債足以讓她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正像歌里唱的那樣,李靜當時是她最矢志、落魄的時候,她想打拼都找不著著力點。
因為那時候的電視臺根本就沒有他們這種節目的預算,李靜為此吃了不少閉門羹。
想想之前自己在央視光鮮體面的“金飯碗”,再看看如今天天上門求人時的“要飯碗”,擱誰誰不哭啊?
李靜也哭,但是哭完之后她會繼續想辦法。
反正都是要“拼”,她就用了一個“背水一戰”的笨辦法——她真的就像賣百貨的小商販一樣,往各大電視臺“鋪貨”。
她不收節目制作費用,把節目直接免費給電視臺用。
這樣電視臺只需要把播放節目時的廣告費分給她一小部分就可以了,電視臺可以白賺一大部分廣告費。
這是對電視臺有百利無一害的雙贏模式。
李靜就這樣把節目“賣”給了十幾家電視臺,每家每期能有1000到5000的費用給她,這才讓她收回了成本。
僅僅收回成本當然不是李靜的目的。事實上,事情正朝著她預想的方向發展。
她的節目一播出,很快就被觀眾認可。獨特的節目形式、新鮮的明星見面方式、刁鉆的問題,從各個角度滿足了大家的好奇心。
很快,李靜拿著自己的節目再去電視臺再出來時,手里就多了50萬的支票。
有了資本和名氣,接下來的事就好辦得多。因為有了贊助商,很快她就不用自己掏腰包做節目了;渠道一多,她就再也不愁播出平臺了。
16年間《超級訪問》發展迅速,獲得過各項榮譽,合作過200多家電視機構,一度傳播到了海外。
而李靜也從來沒有滿足于這一檔節目,她一直在各種“折騰”。
三、取舍堅決
應該說從開始有盈利時起,李靜就沒閑著。她又運作了《情感龍門陣》、《美麗俏佳人》、《非常靜距離》等多個情感娛樂類節目。
甚至2008年電商興起的時候她還創辦了一個B2C的電商網站樂蜂網。
雖然是跨行業,但李靜同樣有自己的思路。她的特色就是垂直于女性的時尚美妝、保證百分百行貨正品、有各種明星達人分享體驗、提供購物指導。
她又做得很成功,僅僅6年時間就以1.125億美元的價格賣出了樂蜂網75%的股份。
當然,電商競爭激烈,李靜又是個連財務報表都不會看的外行人,樂蜂網最終在2019年停運。
這就再次證明當初她賣掉股份的做法有多么明智,就像2016年她停掉了《超級訪問》一樣。
2016年自媒體已經開始興起,明星和觀眾面對面的機會多了,明星的神秘感減少;同時很多大型綜藝真人秀節目興起,節目的收視也受到影響。
加上李靜和戴軍也各自忙其他的事。于是商量之后李靜做下決定,停掉了節目。
當然,那時候李靜的身家早已經何止10億。
她早已是個成功的企業家了,表現在她不止會看準機會做投資,她還很能當機立斷見好就收。
當然,李靜從根本上還是個電視人,她還有《非常靜距離》。
多年的經驗讓李靜總是保持著清晰的思路,她很清楚這類節目的市場需求。
觀眾可以通過訪談類節目了解更加真實的明星,明星也可以通過節目宣傳作品、糾正傳言。
而且她總能與時俱進,不僅改變了節目的形式,把錄制現場放到了明星的生活日常,而且還把播出平臺挪到了短視頻或者一些視頻網站。
不過李靜更是對訪談節目有著一種情結。她想著自己哪怕到60歲以后,只要體力允許她就要做一些六七十歲的人感興趣的訪談話題。
不管有沒有人贊助、不管需要她自己掏多少腰包。
李靜用她的經歷很好地詮釋了什么叫“生命在于折騰”。她一直在折騰,而且還會繼續折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