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蔣巍說過:“總是有人向我對渴望指指點點,我對他們說,你們認為渴望不行,那你們就寫一部渴望。”
于是很多人閉嘴了,一部萬人空巷的《渴望》,于上世紀90年代橫空出世。
不少觀眾認為,所謂萬人空巷的電視劇《渴望》,只是產生在了那個年代,人們對生活的理解,渴望以及滿足感還是很容易達到的,好糊弄。
因為那個時代也就局限在那個水平層面上,人們的要求普遍不高,能接受的文化思潮也非常簡易。
再加上那時影視劇的制作,和內容單調偏激,還真算不上經典之作。
既便拿到今天在看,卻實讓人難以恭維,是非善惡一踏糊涂,人倫道常異常淆亂,按現在的話說,實屬三觀缺陷,沒什么正能量可言。
尤其是劉慧芳,貌似以一個賢淑,善良,慈慧的面目出現,其實呢?處處表現得不盡人意。
渴望的主題是渴望被理解,被理解的事情是劉慧芳收養棄嬰而且視為己出,想讓孩子正常成才,把自己的愛進行了分割,導致身邊的很多人不理解。
直接利益受損的就是王滬生,所以他表現得也最最排斥。
宋大成喜歡慧芳是事實,但支持理解慧芳也是事實,慧芳在壓力之下,想要完整對一個棄嬰的愛是多么的艱難,有理解和支持的人,又是多么難得!
所謂綠茶,慧芳從未想過,她一心想著如何讓小芳像正常孩子一樣成長。人的精力財力時間都是有限的,為了養育一個棄嬰正常成長付出了那么多。
慧芳和大成都是從孩子出發,他們并沒想要成為圣男圣母,僅僅是因為原本應該給親人的愛分給了棄嬰,而被親人誤解,說他們是綠茶和渣男,真的是太狹隘了。
做好事,以前被稱做傻,現在卻成了渣,我們現代年輕人的價值觀也是該反省一下了。
二流的容顏,三流的演技,四流的人品,也正是這一部劇卻讓張凱麗吃了一輩子。
到現在她也是老本在身,不思新作,演技平平,卻對廣告來者不拒,不惜騙老人,形象實在是大打折扣,遭到眾多觀眾的冷眼和吐槽。
其它人的都還好,不能說不正常,就是性格就這樣,自私,愚蠢,或護短,看不得別人好,可劉慧芳和月娟是好朋友對吧,為什么有事不對月娟說,你說了,月娟一定同意丈夫去幫忙的。
現實生活中,自己,丈夫和閨蜜,三個人是好朋友,可閨蜜有事總是不告訴你,直接找你老公幫忙,你說這是何種感覺?
只能說其實導演和編劇就是暗戳戳地告訴大家,在劉慧芳心里,李大成比月娟更讓她信任,有安全感,是萬能的,還是永遠不會拒絕她的人。
社會在變,但人性似乎并未改變。
當時那個年代沒有互聯網,電視也不多,一般電視臺播放什么,人們就看什么,所以“萬人空巷”不是因為這電視劇有多好看,而是“物以稀為貴”。
再說即使觀眾有自己的觀點,也不能隨意發表,這就是時代的產物。
所以在當時那個年代,會有很多人看出“女主角”是朵“白蓮花”,也沒有那個條件去說明自己的觀點。
當時剛開放,觀念還未形成,只為熱度。
現在看來,本子有些問題,還有一些趟過女人河或男人河的男人和女人,也很奇葩。當時都很熱,回來再看,感覺墨跡,無底線,無良知。
但不能否認,當時大家都挺喜歡,好在當時是國產新劇,不管好壞,有的看就行。現在重播,估計要被大家罵死。
作為三十年之后的人,站在現代的角度,是不適合評論當時人們的精神追求和價值取向的,這部劇所帶給人們的感動和沖擊,之后好像再沒有過。
而不夠厚道、不夠文雅、用相對惡毒的語言對當事人進行攻擊就更不可取了,何況那些人還健在。
當然批評人總是省力的,但客觀公正的評價,才是值得人們尊重的,不恰當的語言只會引起別人的反感。
任何拋開時代背景去評價一個人或事的言論都是靠不住的。每個時代道德要求、社會評價、價值觀都是不一樣的。
這就好比現代人很多都批判薛寶釵,稱贊林黛玉對抗封建包辦婚姻一樣。
在新時代看,自然是林黛玉的做法更能得到認同。
但在古代社會,薛寶釵才是一個女孩的典范,而賈寶玉和林黛玉的私情是違反道德的丑事。
謝謝觀賞,關注我,帶你了解更多娛樂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