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年底,又到了各家車企努力沖刺業績的時候。最近新能源頭部車企發了一個大招:10月24日,特斯拉一紙降價通知在國內汽車圈掀起波瀾。
國內一眾車企是否面臨“跟進還是忽略”的難題?對此,理想汽車和賽力斯方面向記者表示,目前暫無調價計劃。小鵬汽車、蔚來汽車暫無回應。
不過,銷售額、毛利率均高的頭部車企做出這樣的市場銷售計劃,還是引起了行業較大關注,帶給國內車企肉眼可見的壓力。尤其當前已有業內預測,截至今年底,或多家新能源車企完不成全年銷售計劃。
對此,有業內人士直言,較為豐厚的毛利率水平給了特斯拉降價的底氣,國內其他車企未必有這個條件,本來很多新能源汽車都是賠本賺吆喝,如果還跟進降價的話,大概率只會雪上加霜。
特斯拉選擇降價的“玄機”
10月24日,特斯拉官方宣布,即日起,將對旗下中國大陸地區在售的 Model 3及 Model Y 售價進行調價。調整后 Model 3車型起售價為265,900元人民幣, 降價區間在1.4萬元-1.8萬元;特斯拉 Model Y 車型起售價為288,900元人民幣,降價區間在2萬元-3.7萬元。
資料圖
據悉,這也是特斯拉繼今年3月漲價潮以來首次下調銷售價格。2019年至今,因國家補貼政策變化及原材料價格波動等因素,特斯拉在國內進行超10次的價格調整,Model Y 在今年3月曾連續漲價三次。
其中,國產 Model Y 目前是特斯拉最受歡迎的車型,乘聯會數據顯示,今年1-9月,特斯拉中國銷量31.8萬輛,同比增55.4%,其中 Model Y 銷量21.91萬輛,同比增長135.8%。
為何在電池原材料上漲、芯片供應緊張等挑戰下,特斯拉仍選擇對主力車型降價銷售?
業內人士看來,特斯拉宣布降價或許與其供過于求的情況相關。
隨著上海超級工廠生產線的升級和柏林、奧斯汀工廠的產能提升,特斯拉的產量得到了充分的釋放。其中,奧斯汀工廠的年產量將上升至超過10萬輛,柏林工廠產量年產也將上升至9萬輛,因此中國工廠出口需求將會大幅減弱,中國市場的內需是否能夠支撐龐大的產量將是一個未知數。
同時,國內新能源汽車的激烈的競爭態勢也讓特斯拉倍感壓力。
今年上半年,比亞迪以64萬輛銷量超越特斯拉56.5萬輛,占據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首位。據了解,國產特斯拉Model 3的預計交付日期為4-8周,Model Y預計交付日期為1-4周,而比亞迪平均提車周期目前則需要3-4個月。
“特斯拉降價是市場競爭的結果,通過降價和本身的品牌價值來收復比亞迪等國內車企占領的失地,降價提高銷量的方式也能充分釋放產能,通過規模效應進一步拉低零部件采購的成本來增厚利潤”,江西新能源科技職業學院新能源汽車技術研究院院長張翔分析道。
此外,此次特斯拉也頗有“降價提量”沖刺全年銷售目標的意味。
此前,特斯拉方面曾提出2022年全年50%的增長預期,目標對應銷量在150萬輛以上。2022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全球共交付了90.86萬輛,僅完成總目標的6成,加之去年特斯拉中國貢獻了全球一半的銷量,這說明特斯拉中國需要每個月要賣出10萬輛才能剛剛好達成上述年度銷量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乘聯會數據顯示,2022年9月,特斯拉中國汽車零售銷量為7.8萬輛,離月均10萬輛的目標仍有一段距離。
跟進還是忽略?國內車企很糾結
資料圖
特斯拉率先宣布降價之后,壓力也開始傳導到國內車企陣營之中。這波降價是跟進呢?還是當沒看見呢?
對此,南都·灣財社記者帶著上述問題采訪了小鵬汽車、理想汽車、蔚來汽車以及賽力斯等車企。其中,理想汽車和賽力斯方面表示暫無調價計劃。小鵬汽車、蔚來汽車暫無回應。
廣東省汽車工程學會秘書長周玉山表示,從產品策略來說,特斯拉是通過車型換代來降低成本,其產品定位要比新勢力相對較低,也儲備了一定程度的降價空間,所以一旦有相關影響價格的因素,進行降價就是很正常的事情,并非行業大趨勢或者風向標。因為不同企業的產品定位也不同,各家的價格策略應該會根據產品特點、企業經營情況進行相對應的調整。
“較為豐厚的毛利率水平給了特斯拉降價的底氣,國內其他車企未必有這個條件”,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2022年上半年,汽車毛率利最高的是理想汽車的22.1%,蔚來汽車為16.7%,比亞迪為16.3%,而小鵬汽車僅為9.7%,離特斯拉第三季度27.9%的汽車毛利率仍有一定差距。
“毛利率水平還不夠看,還要承受電池原材料上漲、芯片短缺等眾多挑戰,本來很多新能源汽車都是賠本賺吆喝,如果還跟進降價的話,大概率只會雪上加霜”,上述分析師坦言,而且造車新勢力不僅聚焦于汽車生產,還要同時在技術研發、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用戶營運上花費重金,每一分錢都需要精打細算。
此前,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曾公開表示,動力電池成本占汽車總成本的比例越來越高,除了特斯拉,新能源整車廠都是虧損的。
對此,周玉山認為,相比于燃油車而言,目前新能源汽車的火熱更多是建立在政策推動、消費者對新科技概念的熱衷等基礎上,新能源汽車的商業生態和產品競爭力還沒建立起來,新能源汽車不僅需要面對同業競爭也需要面臨來自傳統汽車巨頭入局混戰的局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來源: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