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近4年發展,Qitmeer Network終于進入了主網上線的倒計時。按資歷算,這個誕生于上輪牛市的項目,已算得上業內「老字號」,但屬于它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從比特幣誕生之初,各路公鏈的競爭從未停止,起初公鏈們的目標大多瞄準了支付領域,代表者有BCH和DASH。而后,以太坊、EOS帶來了智能合約,DeFi成了公鏈之爭的焦點。但最初的支付愿景,至今還沒有實現,其中公鏈的吞吐量不足仍是一大局限。
Qitmeer則試圖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解決可擴展性問題。換言之,它要挑戰「不可能三角」。為此,Qitmeer選擇了BlockDAG技術流派,即將工作量證明機制與DAG這一能夠極大提升吞吐量的數據賬本結合,取長補短地兼顧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據介紹,當前Qitmeer的TPS達到3000+,而其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解決小額支付問題,實現金融普惠。項目發展過程中,Qitmeer已與阿聯酋、馬來西亞當地機構在債券發行領域達成戰略合作,并與孟加拉商業銀行簽約發行穩定幣。
在各國央行紛紛探索法定貨幣發行之際,Qitmeer希望基于高性能公鏈,能為國際性的金融機構服務,協同解決跨境支付問題。當然,要實現這一切,它還需要在主網落地后迎接市場的檢驗。
研發4年 Qitmeer主網即將上線
在地中海東岸的古敘利亞地區有一則傳說——曾有7名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信士為逃避國王的思想壓迫,在天啟下隱藏在一個堅固的山洞中熟睡了309年。漫長時光中,一條叫Qitmeer的護衛犬忠實地在洞門口守衛他們的安全。當七眠子醒來時,昔日的國王統治早已結束,他們從此可以追求正信、潔凈取財、平等交易的新生活。
千余年后的2008年,全球陷入了又一輪的經濟危機,國家大舉印鈔,許多銀行信用破產。那一年,比特幣的概念被中本聰提出,創建了使用P2P網絡眾多節點構成的分布式數據庫來確認并記錄所有的交易行為,并使用密碼學的設計來確保價值傳輸的安全性。最終呈現出一個去中心化的點對點支付系統。
發展10多年來,比特幣帶來的區塊鏈的價值逐漸得到認可,但使用比特幣支付的目標一直沒有實現。無論是后來誕生的BCH還是DASH,都在這條路上探索良久,但囿于技術上的「不可能三角」,多數區塊鏈的吞吐量有限,加密資產遲遲未能攻破支付領域。
命名自「七眠子典故」的Qitmeer Network(MEER)繼續在支付領域耕耘,近期傳來了主網即將上線的消息。與先前的諸多探索者一樣,它高舉起支付的大旗,試圖通過新的技術選型攻克「不可能三角」。
從時間看,Qitmeer算是老牌項目,它從2017年開始起步,2018年正式確定了BlockDAG的技術架構,2019年6月,Qitmeer將技術開源在Github,同年12月其測試網絡Medina Network正式上線,測試網Token Pmeer同步開挖。經歷了長達一年多的測試,Qitmeer終于將進入主網落地階段。
「這三到四年時間內,Qitmeer分別是在技術上和商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技術上的突破。」Qitmeer中文社區運營Lawrence透露。
Lawrence介紹,Qitmeer基于POW共識機制,以BlockDAG技術打造新一代支付網絡基礎設施,整個公鏈采用了Layer1+Layer2(鏈上+鏈下)的擴容方案。目前,其主網實驗室實測TPS可以達到3000+。
Qitmeer技術架構
實現小額支付是Qitmeer的目標之一。而當前,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由于網絡擁堵等問題,都難以將網絡用在支付上,尤其是高頻的小額支付場景,對公鏈的吞吐量穩定性和安全性要求更高。就比特幣而言,它在穩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已經經過了考驗,但價值流通速度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Qitmeer主網上線在即,它憑什么宣稱能夠支撐起小額支付的愿景?
鉆研BlockDAG技術流 攻克「不可能三角」
Qitmeer的突破口是BlockDAG技術。要理解BlockDAG,必須先了解DAG(Direct Acyclic Graph)這個別樣的技術流派。
目前,全球主流公鏈的擴容方案大致分為五類,分別是網絡層分片技術;增加數據層區塊大小及隔離見證技術;從數據層改進鏈式結構的DAG技術;改變共識層共識機制手段;跨鏈、側鏈、狀態通道等鏈外解決方式。這五種擴容方式,各有優點和缺陷。
其中DAG技術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速度快,吞吐量高。DAG中文名為有向無環圖,是由頂點和有向邊構成的一種圖狀結構。理論上,在這一數據結構中,所有并行產生的交易無需打包就能被節點確認并記錄,因此吞吐量得到極大提升,它的「記賬」速度只會受到節點處理能力限制。
對比之下,比特幣、以太坊底層都是采用鏈式存儲結構,在「記賬」時存在將交易歸集然后寫入區塊的過程,造成吞吐量受限。
鏈式存儲結構(左)和DAG圖式結構(右)
那么,當時中本聰創造比特幣時為何不采用DAG數據結構呢?原因可能在于DAG的明顯缺陷——DAG中的區塊聚集的算力是分散的,節點們可以同時出塊(記賬)并行的交易,會導致頻繁的分叉出現。在此情況下,交易一致性、安全性、礦工獎勵機制問題也難以解決。
在Qitmeer看來,DAG技術并非不能應用,歸根結底要解決其分叉的問題。而在Qitmeer成立之初,他們就關注到 DAGlabs 提出的BlockDAG 這一區塊鏈框架。簡單來說,將工作量證明機制與DAG這一數據賬本結合,可改良出在不犧牲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基礎上解決可擴容性的DAG技術框架,以此兼顧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和安全性。
解決「不可能三角」說易行難,在探索BlockDAG 的過程中,開發者們先是研發出GHOST協議將BlockDAG的圖式數據結構簡化成了樹形結構的區塊樹,并采用「最重樹」的規則打包交易,以規范「賬本」結構。其后的SPECTRE協議和GhostDAG則相繼解決了區塊浪費和交易無法線性排序的問題,為礦工獎勵做出規制,也讓DAG這一數據結構真正應用到區塊鏈的擴容上。
Lawrence透露,Qitmeer又基于這些研究成果加以改進,創造了MeerDAG協議。它改變了傳統區塊鏈的數據結構和數據組織方式,數據結構由鏈式進化為「圖式模式」,數據組織由競爭模型(即并發的區塊中只有勝利塊才被確認)進化為合作模型——并發的區塊只要合法都可被確認。
就這樣,在保證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基礎上,Qitmeer提升了網絡的吞吐量,已經能夠支撐高頻處理支付等交易的需求。在此基礎上,Qitmeer又基于Layer2建立了支付模型,可以實現與比特幣等支付系統跨鏈交易。
專攻小額支付 目標普惠金融
Qitmeer不止一次強調,團隊鉆研4載,最重要的目標就是解決小額支付問題,這對實現金融普惠有現實意義。
按照計劃,Qitmeer主網預備網將在8月份上線,隨后其鏈上應用將逐步建立。Lawrence介紹,未來鏈上的應用核心是做小額支付,主要方式是基于高性能的Qitmeer公鏈,發行合規穩定幣,用于日常生活支付場景,而不是采用底層網絡Coin來做支付。
據透露,Qitmeer未來鏈上會發行1比1錨定法幣的合規穩定幣,與USDC一樣,發行方必須持有有穩定幣牌照、有托管銀行并定期接受第三方審計。
除了穩定幣設計與發行這一關鍵鏈上應用之外,Qitmeer還將重點引入各種金融場景,包括保險產品上鏈、債券產品上鏈、跨國購買共同基金、僑匯上鏈、慈善捐贈上鏈、金融級的小額快速支付等。
這些謀劃并非空談,在過往發展的幾年間,Qitmeer持續在擴展商業合作伙伴,為主網上線后的實際應用建立基礎。
Lawrence稱,由于項目的聯合創始人來自不同國家,且此前都從事傳統伊斯蘭金融機構,所以在伊斯蘭國家有很多商業資源。當前,Qitmeer已與阿聯酋一家機構達成2200萬美元的債券發行戰略,與馬來西亞機構達成3600萬馬幣的債券發行戰略,并與孟加拉商業銀行簽約發行穩定幣,用于支付海外勞工工資。
「在薩爾瓦多將比特幣立為國家法定貨幣后,Qitmeer聯合創始人Abdullah.Han還會見了薩爾瓦多駐華參贊卡斯特羅以及薩爾瓦多大使館館長胡里奧·費洛雷斯,探討基于高性能底層網絡發行合規穩定幣,構建移動支付系統。」Lawrence表示,除了以上這些商業合作,基金會還就Qitmeer公鏈的技術與發展戰略已經與迪拜政府、巴林央行、阿曼央行、沙特伊斯蘭開發銀行、尼日利亞央行、馬來西亞央行、印尼央行等金融監管與開發機構建立了合作對話。
為了實現普惠金融,Qitmeer還格外關注非洲等相對不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其支持發行各種合規穩定幣,讓當地居民擁有金融賬戶,刺激經濟價值的流動性。
當前,全球多個國家都在探索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已經在多個地區完成試點。而Qitmeer則希望,基于其兼顧去中心化、可擴展性和安全性的區塊鏈網絡,成為國際性金融機構的一部分,在更廣的地域解決支付問題。
實現這個遠大愿景注定充滿波折,Qitmeer也還需在主網上線后經歷現實檢驗。但隨著區塊鏈技術不斷發展,開放式金融已逐漸照進現實,普惠金融不再是一句互聯網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