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皮囊》北京場在場場掌聲中落幕,作為主演的張銘恩全方位的給觀眾呈現了一個真正的“背井”青年形象。
作為演員,找尋更好的創作方法一直是張銘恩所追求的… …雖然是塑造角色但也是在塑造自己,這是個無法語狀的過程,
“話劇需要更準確,因為影視可以再來一遍或剪輯,但話劇無論怎樣要從頭演到尾”談起幾場話劇的表現,張銘恩表示還有些許遺憾,有些細節換種演法可能會更好… …”
“眾毀銷骨”是一個提煉自己的“褒義詞”!我渴望成為一個能把自己打碎了再揉起來的人。
出道以來,從《老九門》到《沙海》再到《河神》每個角色都有很大的挑戰和學習空間,并且也給張銘恩帶來了或多或少的爭議和誹議,在聊及這些爭議和誹議的時候,并試圖更深了解張銘恩如何吸收抵消的時候,張銘恩很輕松的就接過了我們的話,張銘恩說:對于演戲塑造角色,成就角色,這些是相互的,當一個作品和一個角色給你帶來了好的,那么不能好的都讓你占盡,我給自己化解這些最好的托辭是“守恒定律”我是個不擅表達還很無聊很懶的人,我是不選擇對抗的,爭議也好誹議也罷坦然接受,就像我一個演員朋友我一直認為他就很成功的塑造了角色并為之付出很多,他為了角色甚至把自己完全打碎了,再揉成了一個新的自己,面對爭議、誹議他也不會因受挫而放棄,總有拿得起放得下的勇氣。他對我說了一句話,就深深的啟發了我,他說“我們要做用藝術打敗開槍的人”表達不好或者是被表達不好,是各人的理解和立場不一樣,這也是一個演員宿命的一個小篇章,哪怕也許我們正在面臨“眾毀銷骨”但也相信“容光必照焉。”
作為一名年輕演員挑戰一些舒適圈以外的角色是每個演員都非常向往渴求的,張銘恩同樣,在演繹塑造角色上,張銘恩也從未怠慢過任何一次表演經歷。在采訪前,我們也做了一些關于張銘恩的小功課,張銘恩還是學生時出演了《老九門》張副官一角,從角色演繹上看來,在表演上張銘恩為了更豐滿這各設定是看上去年輕帥氣的“百歲老人”他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設定,比如對于老年人生活習慣的理解,在看手機屏幕時故意將手機拿遠、特殊的老年人輸入法;學舞蹈的經歷使他在劇中發揮了很大的優勢,可以說是打戲方面也是不落于人后的,雖然臺詞不多,但每個細微神情也都恰到好處,完美呈現了一個機靈聰明、辦事得力的副官形象,他也憑借《老九門》獲得年度電視劇新人獎,兩部劇下來,張銘恩的軍閥副官形象深入人心。
他會對每個角色進行了大量的知識學習,上天總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就像他自己所說:哪怕也許我們正在面臨“眾毀銷骨”但也相信“容光必照焉。”
“每個角色都挑戰很大,需要創作者二度創作去靠近大家想法中的角色”“如果跟我不相像或是大家沒看到我的一面,我有信心完成這個角色”!
這次為大家呈現的小鎮青年“黑狗達”,身為“北漂”對于家鄉思念又帶有恐懼的復雜心理、對母親為“出人頭地”執拗蓋房從最初的不解到最終二人的和解、面對故鄉與同伴時過境遷的唏噓……幾場情感爆發情感的點張弛有度,令很多人驚喜。
談到初次演戲與現在演戲最大的變化,張銘恩表示自己少了當初的青澀,現在的自己相比初出茅廬更加了解如何能調試自己的表演狀態,“演員這個職業越來越難做了”對于這個供過于求的演藝圈,他也開玩笑的說“搶飯碗”的太多了,自己需要更加努力達到演的更好的層面,才會更有可能成為選擇,對于后面是否還有古裝或軍閥造型,也謙虛表達“看有沒有人找吧,每個角色發揮空間都很大,演員畢竟是一個被選擇的職業”。
相悖于網上所說,采訪張銘恩是我第一次覺得我與“誹議”很近,人很真,“誹議”很假!
張銘恩留給大眾的印象多是軟萌可愛的,對于粉絲評價他有點“搞笑天賦”的說法,他更愿意用“一個無聊的人”來評價自己,拋開演員這個職業,日常他也跟很多男生一樣,不拍戲的時候會打打游戲,安靜、沉穩,謙和、溫柔… …或許以上關于一大篇幅沒有詳盡于文中的“爭議、誹議”的探討讓我很近的和這個大男生聊了很久,他更像個分享欲很少但又知無不言的好朋友,拍攝現場的他穿著與往日風格不同的服裝,超強的硬照表現力讓人難以移目,也令我們看到了張銘恩身上更多的別樣可塑性,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期待張銘恩更快的遇到他的“天時地利”,不負初心也不辜負喜愛的粉絲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