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于合集
#數字技術洞察
近日,《區塊鏈國富論》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訪問研究員韓鋒作客阿里研究院,與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暢談區塊鏈、數字經濟與數據信息價值等話題。兩位業界大咖在對話中指出,面對以Web3.0為特點的新一代互聯網變革,數字信息確權能夠推動數字經濟的迭代發展。這一趨勢已經引發中美兩國的高度重視。
01
“什么是數字賬戶?與數字經濟有什么關系?”
韓 鋒
《區塊鏈國富論》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訪問研究員
2016年,高紅冰院長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一個鋼筋水泥為標志的銀行信用大廈,正在被一個以數據為土壤的區塊鏈信用所取代。”
周子衡《賬戶——新經濟與新金融之路》一書中提到,在互聯網之前,經濟圍繞著企業賬戶來運轉,銀行是為企業服務的,沒有多少個人業務;如今,網絡經濟都圍繞著個人賬戶進行,信用的產生也圍繞著個人賬戶展開。數據顯示,2021年網絡賬戶交易額超過百萬億規模。經濟社會因此發生了本質變遷,從小數據世界進入了大數據世界。
正如高院長那句話所說的,從傳統經濟到網絡經濟,核心就是信用產生模式的遷移,從原子化的大樓和大企業,轉移到比特化的數據和個人,計算信用不斷涌現,凸顯了數據和數字賬戶的重要性。
高紅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2000年時,微軟在內部提出過一個網絡身份證計劃(Passport),指的就是數字賬戶。Passport作為數字賬戶,是用戶加入數字世界的入口,這是一個龐大的商業計劃,用戶可以通過任何一款微軟旗下的軟件注冊登錄這個終身賬戶,進入微軟所有應用場景。周子衡關于互聯網金融的《賬戶》思想,某種程度上呼應了微軟這個技術與商業數字賬戶,周博士試圖用數字經濟中的互聯網賬戶,去描述傳統銀行賬戶互聯網化的未來,他發現,由移動支付驅動的消費互聯網金融正在興起,其核心恰恰是這個基于互聯網的金融消費者數字賬戶。
說回到“一個鋼筋水泥為標志的銀行信用大廈,正在被一個以數據為土壤的區塊鏈信用所取代”這句話,為什么大銀行辦公選址要在最貴、最好的地方,是因為銀行要讓儲戶看見銀行的實力、增加信用。進入數字經濟時代,銀行中原來to B的對公賬戶和to C的對私賬戶,界限逐漸模糊。個人賬戶也開始沉淀和積累信用財富,出現了個人資產負債表的概念。個人的資產負債表以數字方式記錄,并有可能錨定一個人的長期信用。這張數字化的資產負債表在過去是沒有的,在IT時代,也因為手工錄入成本太高,而難以作為;現在,隨著WEB和APP的普及應用,人們使用個人數字賬戶登錄網絡和應用,服務器系統將自動記錄和沉淀這些數字足跡,通過一些評分模型,會形成這張個人資產負債表。
今天,數字賬戶就是元宇宙的起點。也是人們加入元宇宙的入口。可以說,沒有這個數字賬戶,就沒有元宇宙。
02
“區塊鏈技術給數字經濟帶來了什么?”
韓 鋒
《區塊鏈國富論》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訪問研究員
區塊鏈技術帶來的信用對于數字經濟有重要的意義。
從中本聰2013年發表的論文中可以發現,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是數字時代的資產確權問題。一個以數字形態存在的內容,憑什么屬于你?在區塊鏈之前,這件事是無法做到的。互聯網擁有海量信息,此前卻一直是“無主世界”。區塊鏈的出現,用非對稱加密、私鑰簽名解決了信息歸屬權問題,比特幣就是一個例子。之所以有人質疑比特幣,恰恰是因為他們無法理解代表比特幣的字符串為什么這么值錢。比特幣必須用私鑰簽名才能交換并顯示所有權。正是因為解決了確權問題,比特幣符合資產最基本的定義。
隨著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信息實現確權并變成資產,這應該是未來技術演進的方向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區塊鏈解決的是記賬確權,也就是對“你是誰,你屬于誰”這些問題頒發證明,進行全網記錄交易,避免混亂。
從操作系統角度看,數字信息確權要有點到點的通訊,不能經過第三方或運營商,還需要有去中心化的存儲,即信息不能存儲在中心化服務器。另外,需要有一個“可信計算膠囊”,也就是處理數據的程序本身就需要確權保護。未來,真正能夠保護數字信息的是可信計算膠囊,這恰恰是最難的。
從實踐角度看,2019年,臉書也提出了數字信息歸屬權的討論。臉書虛擬貨幣Libra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尼克·格羅斯曼曾經提出,正因為未來數據可以作為個人資產進行交易,才需要Libra作為交易貨幣。去年12月8日,美國國會組織了關于Web3.0的聽證會,加密貨幣資深人士布萊恩·布魯克斯出席并作證。他在聽證會上表明了自己的觀點,Web3.0就是要實現個人擁有自己的數據。
高紅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區塊鏈關乎資產價格,并非互聯網和元宇宙底層邏輯。
數字變革的底層邏輯,仍然是TCP/IP協議,這是數字世界的基石,而分布式計算和包交換是這個協議集的兩大核心。由于互聯網協議(IP協議),更多的主機和終端被連接起來,使計算產生巨大價值。5G升級了這個網絡協議的效能,云計算、大數據、IOT、區塊鏈、元宇宙等,是跑在TCP/IP協議上的內容和應用。
就數據和數據價值的實現而言,必須認清“數據的DIK價值定律”,即數據價值的產生,必須從D(data)到I(information),再到K(knowledge)。D(data)只是原材料,D(data)必須經過信息化I(information)、知識化K(knowledge),才能產生價值。實際上,比特幣正是通過了區塊鏈,通過計算,將數據轉化成為了資產價值。區塊鏈和計算,正是數據完成信息化I(information)、知識化K(knowledge)的工具和手段。
數據價值實現的D(data)、I(information)、K(knowledge)過程,就像咖啡的價值實現一樣,D(data)相當于通過種植,我們獲得了咖啡原材料,而咖啡進一一步烘焙加工,變成咖啡豆和咖啡粉,這完成了咖啡的工業化,最后,進入到星巴克咖啡廳,咖啡變成了一個服務業的一個產品,這對應著數據的K(knowledge)。
互聯網協議的成功得益于TCP/IP的發明人沒有主張知識產權,這使得它可以廣泛而快速地普及開來。如今,在數據開發使用的領域,由于存在著各種利益相關方,導致數據確權的成本很高。微軟試圖通過使用自己的軟件和入口來統一標準;蘋果構建了一套私有化系統和賬戶來解決這個問題,但是,無論誰,今天實現數據價值的難度仍然是巨大的。
03
“如何實現數字信息價值,推動數字經濟迭代升級?”
韓 鋒
《區塊鏈國富論》作者、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清華大學訪問研究員
我們正在從Web2.0向Web3.0遷移。作為一個去中心化的世界,Web3.0的用戶體驗甚至有可能比Web2.0差,因為中心服務器解決問題會更加平順,但去中心化的世界,如用比特幣錢包支付一次要六次確認,每秒事務處理量(TPS)要比Web2.0差了不止一個量級。
不過,Web3.0有助于信息資產的確權。歷史反復證明,確權有助于大規模交易和財富運動。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隨著產權明晰,房地產可以合法、正常交易,銀行向個人發放貸款,推動房價逐年攀升。這說明資產確權可以形成大規模交易,會產生巨大的財富效益。不過房地產造富雖然能力很強,卻扼殺了產業創新。在美國,只有底層民眾的資產結構中,房地產占比較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民眾,創新能力越強,特別是各種金融創新帶來更多財富機會。相對來說,中國人的觀念目前還停留在商品即財富的階段,覺得大量生產就意味著財富,但現在已經不是這樣了。
隨著區塊鏈、Web3.0的出現,未來如果真的出現了基于數字信息的確權,數字經濟一定會帶來一波新的財富運動。但如何去做?
2022年5月,以太坊創始人維塔利克·布特林與微軟研究院研究員合寫了一篇文章。文章提出,現有的加密數字行業業態單調、過度投機、過度金融,幾乎只有炒作和投機。這樣下去是看不到希望的,而且一旦有外部沖擊,就會崩潰。文章分析,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Web3.0中沒有信用主體。現實生活中,一切經濟合同和經濟主體的運行,都會落實到“法人代表”。只有憑借信用主體、責任主體,才有長期、全球性的協作。目前,Web3.0上還沒有信用主體的概念,“數據土壤上的區塊鏈信用”還沒有形成。所以,未來的Web3.0一定要發展出“可信靈魂”的概念。這個“可信靈魂”首先是一個賬戶或私鑰,通過與這個私鑰相關的交易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數權清晰、不可篡改的特性,賦予一個信用分數,通過鏈上信用給予這個“靈魂”初步內容。
要想建立Web3.0里的區塊鏈信用,首先要用信用的根,也就是賬戶,然后結合鏈上信用評級鑄造信用NFT,也就是文章中提到的“可信靈魂”。用戶在這個“靈魂”上建立信用主體,成為數字信息和信用的主人,實現真正的去中心化。
這種理念如果能實現,確實有助于解決很多Web2.0世界的問題:
首先,打破了Web2.0中的“數據孤島”問題。現在,用戶的不同賬號信息無法打通,一旦將這些孤島上的信息都綁定到一個“靈魂”,用戶就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信息的自主權。另外,在Web3.0中,新項目為了吸引用戶和流量,都會“空投”通證,如果“可信靈魂”出現,項目就可以通過信用評估的方式,尋找真正有價值的“靈魂”,這會促使那些信用值高的用戶在元宇宙中如魚得水。
其次,“可信靈魂”有望把Web2.0和Web3.0打通,推動形成真正的全球信用市場。未來,平臺應該從保護用戶信息所有權的角度出發,提供便利的支持接口,讓用戶擁有元宇宙中的“可信靈魂”,推動新的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創造巨大的財富機遇。
當信息確權給人,形成去中心化的“可信靈魂”,信用轉向了元宇宙中的賬戶,未來的新商業模式就會出現。我認為,未來真正的經濟高潮就是Web3.0或元宇宙帶來的,可以稱之為數字經濟2.0。在數字經濟2.0中,每個人都完全擁有自己的數字信息,在這一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市場經濟能量十分巨大。現在,Web3.0就在眼前。美國政府曾說,要確保Web3.0革命在美國發生。在這種背景下,中國也非常重視這一領域。
高紅冰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
中國不久前發布有關構建數據基礎制度的政策文件,目標就是要建設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文件中有一項工作涉及到數據產權登記。關鍵是這項工作要怎么做?
在中國,域名登記現在一年已經有數億元的收入。1996年,我曾經參與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初創。最初,中科院給了10個事業編制,從網絡中心分出一個處級單位,代行國務院信息負責“.cn域名”的注冊登記工作,當年的啟動經費不到40萬。當時,這家機構通過民間互聯網協會的名義與國際組織談判,拿回“.cn”國別域名的注冊和運營權。當時,“.com”、“ .net”的域名是通過代辦、代理完成。
這可以看作是最早期的數字資產,也就是基于IP地址登記注冊的,相當于門牌號。這是互聯網發展的ISP階段(互聯網接入)。后來,互聯網進入到ICP階段(互聯網內容),門戶網站將傳統媒體的內容電子化、互聯網化,進行轉發,靠吸引眼球發廣告來賺錢,也就是所謂的門戶網絡時代。在這個階段,并沒有形成數字資產,而是把免費使用內容吸引流量,代價很大,很多門戶網站很艱難地熬了過來。再后來,進入到互聯網大規模應用和電子商務時代,出現了代幣這套體系所構成的所謂新金融或互聯網金融。代幣是用數字化手段鎖定信用。所謂數字資產或數字信用,只是數字經濟的一個領域,不是全部,是在資產或信用領域的使用數據。
問題的關鍵在于,要重新理解數據和數據應用。這個問題還是要在數字賬戶的基礎上去討論。如果政府成立一個機構來登記數據資產,要登記什么呢?用什么登記?這些操作層面的問題很重要。
關鍵是,建設數據的橫向流通交易市場,必須建立在數據的縱向深度開發(DIK)之上。公共政策必須要激勵公共部門和私營部門投入資源和成本,大力開發數據價值(DIK),重點是用計算、用區塊鏈、用算法、用各種計算模型等,讓數據進一步信息化和知識化(information、knowledge),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數據產品,才有可能產生規模化的流通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