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浙江東南沿海的小鄉村,到貴州偏遠山區的少數民族村寨,曾經看似遙不可及的藝術跨越2000多公里,成為了聯結兩個村子的新紐帶,也開創了鄉村振興幫扶戰略的新模式。昨晚,由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指導,浙江廣播電視集團、中共寧波市委宣傳部聯合出品,浙江衛視蔚藍工作室承制的紀錄片《美美鄉村》第二集《村民成了藝術家》,在浙江衛視播出。一次激動人心的回訪,不僅讓觀眾看到了兩座村子遠隔山海也斬不斷的濃厚情誼,也看到了鄉村藝術即使隔著千山萬水,也能綻放出旺盛的生命力。
村民成了藝術家 煥新跨越2000公里的“山海情”
2022年是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的關鍵之年,文化振興作為其中一部分,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而早在2020年,最早進行藝術家駐村試驗的“鄉建藝術家”們就接下了以藝術改造鄉村經驗幫助對口扶貧24年的定汪村的任務。
位于大山深處的定汪村,99%都是布依族,137戶人家家家都會織布。然而代代傳承的技藝缺少藝術創新賦能,無法在新時代發揮應有的價值。于是在“村民引領村民進行藝術改造”方針的引導下,袁小仙帶著會繡工的定汪村村民做起了手工藝品,讓當地特色的刺繡工藝成為新的致富手段。此外,身兼泥瓦工、木匠技藝的“藝術家”師傅們還帶領著村民建起了給留守兒童的未來書院、縫織創收的織夢坊、村里第一個酒吧陽谷早釀酒小院……短短幾個月,就讓曾經還是人畜混住的定汪村舊貌換新顏。
此前,在東西部對口協作戰略的推動下,無數資源和人才的投入在中國大地上上演著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山海情”。如今,藝術也成了一股為鄉村賦能的新能量,讓跨越山海的情誼進一步煥新。
藝術紐帶聯結心與心 授人以漁開啟幫扶新模式
時隔兩年,再度回到定汪村,曾親手改造過兩個村莊的“藝術家”師傅們也不得不驚嘆于這里的新變化。昔日糞堆成了石頭景觀,廢棄木材和農用品變成了藝術品,舊房變民宿,家門口實現創業致富,村民買了汽車蓋了新房……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藝術振興鄉村的理念猶如一股活泉從根本上改變了村民們的觀念,提振了他們改造家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與此同時,開發出藝術振興鄉村模式的人民大學教授正帶著另一支村民藝術家隊伍來到了四川涼山州的另一個重點貧困村,打算開啟藝術振興鄉村的2.0版。正所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藝術的火種在廣袤的鄉土播撒開了,就能迸發出巨大的創造潛能,進而輻射影響更多的人。如今,“融合設計·藝術振興鄉村”課題實踐已經推廣到全國500多個村莊,近50萬村民正成為各地鄉村不會離開的鄉建藝術家。
今晚,紀錄片《美美鄉村》將播出第三集《美美鄉村看今朝》。在探索藝術改造鄉村的路上,還有哪些值得分享的人物事跡?長三角12所高等院校的藝術系學生又是如何“把論文寫在大地,把設計做在鄉村”的?
今晚21:40浙江衛視,繼續鎖定《美美鄉村》,詩畫江南,活力浙江。美麗鄉村,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