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所有人一樣,靈超描述的生活里,也包裹著水杯、音響、鏡子、垃圾桶、交通工具等尋常不過的東西。新歌《Where am I》里,他由生活的這些瑣碎出發,創設了一個鑰匙,藏在歌詞中,等到聽歌的人自己發現并獲得。
而這一把鑰匙,可以打開通往另一想象空間的門,可以看見他所描述的這個世界,雖然完全同于真實生活,但在那里,他無處不在,如同空氣般存在于一切之中。
/ 這是一首“面無表情”的歌
靈超介紹《Where amI》的時候,提到了他覺得這首歌是一首不附著任何情緒的歌。他大篇幅的歌詞部分,選擇的都是生活中日常可見的事物,由此還原生活的本色,卻也并不能概括完全。
新歌《Where am I》由詢問“我在哪”的問題當作歌名的同時,進行發問。實則是靈超想要表達一種自己無處不在的愿景——“在這首歌里,我覺得自己的這種存在,就像是空氣,充斥在這世界,會出現在喜歡自己或是不喜歡自己的人的周圍。《Where am I》不攜帶任何情緒,無論積極還是消極,我以創作者的身份轉變成生活的記錄者,記錄生活的一些片段,并將其描述出來。”
回憶起這首歌的主要創作靈感,靈超笑著提到之前看過的一個視頻片段。“不經意間刷到的,一對情侶分手后,女生走在街上,總是感覺到處都是對方的影子,仿佛這個人無處不在,充斥在女生的生活里。”等到真正投入到創作階段,他不想單純從情愛這個點出發,反而更希望把“無處不在”這個點實現更加藝術化的呈現與表達。他甚至很真誠地說,“無處不在”這一點也算是他對于自己未來事業發展的一個愿景吧。
四分鐘至五分鐘的唱詞,靈超把自己的落點嵌入了大大小小的意象之中,悉數對應著“I am easily found in anywhere”。他覺得這首歌不僅沒有情緒,而且“面無表情”,不過是每天都在經歷的生活,很像是已經過成了每個人既定的公式。但換種形容,這種“面無表情”,恰好就是生活的“真實”。
/ 既要保持理性,也要跟著感覺走
《Where am I》是先收到的編曲,而后靈超根據編曲對于這首歌拆分成不同部分,加以設計。但副歌部分,是第一遍聽到編曲時就燃起了靈感火花,順利地跟著感覺,率先完成了這部分的創作。
回憶起與此次新歌的編曲老師碰面錄音的過程,靈超說感謝的心理更多。編曲李楠老師非常注重作品的細節,追求一首歌精細再精細之后的完美度。《Where am I》的錄音一共用了三天時間,第一天靈超在棚里和老師一起錄到很晚,但兩個人只是為了找感覺,不止這首歌的演繹,還有兩個人從音樂作品上達成一致的感覺。第二天正式錄音,整體收錄;第三天,再拆分成不同的段落和部分,進行局部的調整。靈超記得那段時間里,他和李楠老師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甚至印象中老師無時無刻不在修改編曲,“但他每次調整的都是很小很小的細節,往里面加內容,希望能做到更好,很仔細,很費心。”
創作中的靈超本人是可以兼顧感性和理性的狀態。他可以在靈光乍現的時候聽從內心,跟隨感覺走;也可以在這首歌的作詞部分更加理性地設定歌曲的大主題——“我無處不在”,繼而再段落式發散,整合關鍵詞,完成整首歌。
然而,同其他創作人一樣,依然會面臨著修改和調整的時候,就像要考慮旋律、唱腔和詞三者在同一首歌之中的統一性,靈超覺得修改這件事,也只是為了將這些重要元素中兩兩之間的縫隙與間隔拉到最低。
《Where am I》說是描述生活的同時隱匿了關于未來的自我愿景,實則更如靈超本人所說,這其實就是一首很簡單的歌,有真實的生活,也有引導人們進行想象的發問。“Where am I”看似是他在提問“我在哪”,但從歌詞中以及他的歌曲主題里就能找到答案——“無處不在”。
只是生活,此次在靈超的音樂中僅僅得到了五分之一的還原,余下的未被描述的部分,即為靈超給聽歌的人留有的一個開放性的想象空間——“我除了在歌里所描述的地方,還可以在哪,還可以成為什么。”
靈超說,希望未來線下見面的演出中,唱起這首歌的時候,提出這個問題,可以收獲各種各樣的豐富的答案。“因為世界很大,我希望努力讓自己無處不在的夢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