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科院上海微系統所副所長、腦虎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陶虎受邀做客央視科教節目《透視新科技·腦機互聯》,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盛教授一起,共同探討腦機接口技術的原理及應用場景。
大腦,是人體最精妙的器官,我們對大腦的認識和開發還十分有限。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阿爾茨海默、帕金森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率日益攀升;現代社會日益高發的焦慮、抑郁等情緒情感障礙和自閉癥等也都嚴重威脅人類的腦健康。
陶虎認為,像阿爾茨海默、漸凍癥等疾病之所以難以解決,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神經元放電出了問題,簡單地說就是,該放電時不放電,不該放電時亂放電。他表示,只有深入大腦才可以精準地定位病灶,但因為大腦復雜的同時還是脆弱的,這就需要一種能夠安全且長期穩定地讀寫大腦神經元大規模動態信息的方式,這種方式就是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實現的。
腦機接口,是大腦和外部設備之間創建的直接連接通路,它既是神經修復最有效的工具,也是目前能有效解決癱瘓、中風、帕金森、漸凍癥等患者神經功能受損的有效手段之一,此外它還是全面解析認識大腦的核心關鍵技術,是國際腦科學最前沿研究的重要工具。
北京航空航天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盛教授認為,很多疾病包括癌癥以及一些神經系統疾病,如果能夠早一點發現,治愈的希望會大很多,同時,治愈疾病所要付出的成本也會降低。腦機接口技術是篩查神經系統疾病的一個非常好的手段,它可以通過檢測腦信號的變化,以此來幫助醫生做出一些早期的診斷和治療。
陶虎進一步表示,腦機接口不僅僅是在技術工具上做一個突破,還可以用于搭建人類腦電庫。每個人的腦電波、每種疾病的腦電波、每個性別的不同年齡段的腦電波都是不一樣的,我們可以通過腦機接口技術來搭建腦電庫,把每種疾病的腦電指紋錄進去,也可以把每種疾病不同的發展階段的腦電指紋錄進去,對后面疾病的診治可以起到一個很好的參考作用。
腦機接口技術發展至今,在醫療健康領域應用前景非常廣闊,但卻面臨著植入電極后信號衰減、植入可能造成感染損傷大腦、在體內工作壽命短等多種困境,這讓一些需要用到腦機接口的患者望而卻步。
今年9月,腦虎科技在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發布了首款腦機接口集成式顱頂半植入醫用級BCI產品,采用中國傳統材料蠶絲蛋白包裹電極進行植入,利用天然抗菌且可控降解的生物蛋白,就能實現微創開顱、自動躲避血管、可自愈的植入技術應用。一方面可以更長時間地穩定工作,精準地收集傳輸大量數據,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腦機接口植入大腦時帶來的大腦損傷風險。
據悉,腦虎科技的產品主要面向的兩個市場,一個是以“腦計劃”為依托的科研市場,主要是助力“腦計劃”的基礎研究工具平臺;另一個是明確醫學價值的醫療市場,針對明確的適應癥如漸凍癥,高位截癱、失明等。
腦機接口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將會給漸凍癥、高位截癱、視覺/聽覺障礙等患者帶來進一步希望。未來腦虎科技也將繼續研發更加安全可靠的腦機接口設備,幫助更多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