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沒處花了,純屬浪費。只因三十年前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版巨片《大決戰》珠玉在前,自從在得悉要拍電視劇版《大決戰》的消息后,這是自己最為真實的第一反應。盡管還有各種問題或是缺陷顯露著,但依然毫不夸張地講,大投入、大制作的電影版巨片《大決戰》,在新中國電影史上就是一座難以超越、復制的珠穆朗瑪,無論是沒有特效卻超震撼的戰爭場面,還是那些再也沒有的那些深入人心神情畢肖的領袖人物特型演員,沒有這些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再去重拍無異于雞蛋碰石頭,肯定不會有好結果的,所以對劇版《大決戰》不看好。
可隨著向建黨100周年獻禮的革命歷史劇《大決戰》七一前的播放,加之有多位影視圈的朋友參與拍攝,在不經意間看了一下,不曾想竟被吸引住了,這部劇不是在簡單重復反映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而是在人們熟知的歷史里找出和展現著鮮為人知,或是過去極少反映的歷史陌生點,以今天的視角去進行客觀呈現。其中最為顯著可貴的一點便是編導敢于正視歷史、尊重歷史、還原歷史,與電影版《大決戰》相比變化非常巨大。
該劇在人物刻畫、塑造上有了很大的突破,從國共雙方最高統帥到各位高級將領們都徹底遠離了臉譜化的陳舊概念,讓人物更加鮮活逼真,個性鮮明,呼之欲出,為當下觀眾所接受。很久以來網絡上熱議探討的諸如淮海戰役具體的策劃指揮者到底是誰的問題,在劇版《大決戰》給出了令人信服的準確答案,即開國元勛粟裕大將在淮海戰役中不可磨滅、名垂青史的偉大功績給予了應有的體現,還了歷史的本來面目,沒有被篡改,也不會去誤導,對后世子孫都有了一個很好的交代,而不會再出現如當年參加過那場戰役的老將軍、老戰士看完電影后拄著拐棍憤懣地吼著看不懂的尷尬場面了。這是非常讓人欣喜、欣慰之處的所在。同樣對敵方,國民黨方面也沒有再去臉譜化,甚至更沒有去簡單丑化,編導能夠站在歷史的高度上,去客觀公正的為他們造像,畢竟那段歷史是敵我雙方共同創造書就的,他們是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缺一不可。
試想如果劇中的杜聿明、范漢杰、傅作義、黃維、黃百韜、胡璉、邱清泉等這一批國民黨軍悍將們都被演成一幫酒囊飯袋、不堪一擊的模樣,這三大戰役便無什么價值可言了,如果喪失了戰役本身的復雜性、艱難性,我黨的開國領袖、開國元勛們雄才大略、深謀遠慮的過人智慧,指戰員們信仰堅定、英勇無畏、敢于犧牲的英雄氣概便無從談起。其實實際的歷史實際狀況也是如此,比如戰役前期的東北戰場上,曾是一代抗日名將的陳明仁、孫立人在四平等地兇悍作戰,令以林彪為首的東北野戰軍吃了很多苦頭。只有有了敵方在歷史上客觀存在的強,才能彰顯出我人民解放軍不懼危險勇向前的革命大無畏精神。敵我雙方的硬碰硬、刺刀見紅,才會真正讓戲好看,讓劇抓人。
若將兩部《大決戰》相比較會不難發現,劇版的在人物塑造、刻畫上略勝一籌,特別是國軍方面有了較大突破。電影版因創作重點和角度不同,在時間與篇幅的限制下,更多的是將筆墨投放于宏觀龐大的歷史敘述中,而未過多的在人物表現上多下功夫,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僅是國共雙方的林彪和傅作義,其他的人物幾乎都被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所淹沒了。這次的電視劇《大決戰》有了充裕的展示時間去在講述歷史故事的同時,可以去潛心打造一系列人物形象,尤為令人眼前一亮的是在國軍將領的展現上有了很大的突破。該劇中前面遼沈戰役里的范漢杰,淮海戰役中的杜聿明、黃百韜等人都有著很形象生動的塑造。特別是三大戰役乃至整個大陸解放前的戰爭里,有一個非常特殊、影響力很大的人物,在國共雙方最高統帥的眼中都是很特殊的存在,評價都很高,他就是國民黨一級上將胡璉。
毛澤東的評價是:“十八軍胡璉,狡如狐,勇如虎。”蔣介石則說他:“有張靈甫的“悍”,但無張靈甫的“驕”;其“忠”不比黃百韜少,其“謀”絕比黃百韜多。”熟悉和了解歷史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在淮海戰役進程中,在電視劇《大決戰》里胡璉算是最為狡猾的一名國民黨軍將領。無論是在戰役開始前,還是在戰役開始后,胡璉帶著他胡璉這支戰斗力很強,是蔣介石手中不多的王牌部隊多次躲過和逃脫被我軍殲滅的包圍圈,播出以來一直高居收視率榜首的大制作電視劇《大決戰》,隨著劇情不斷深入,愈加精彩紛呈,著名演員李夢男扮演的一代國軍名將胡璉,這是個令蔣介石和毛澤東都贊賞高看的戰將,也就是他制造了后來的金門登陸戰的慘案,令三野九千多將士全軍覆沒于金門島上。即便是1948年12月12日,解放軍華野、中野兩大野戰軍聯手發動總攻,黃維的十二兵團在雙堆集除少數漏網者外,大部被殲。這其中,就有胡璉。他在12月15日和黃維等軍官分乘坦克突圍出逃,結果黃維的坦克掉河里了,在亂軍奔逃當中被俘。而胡璉的坦克卻一路向南疾馳逃跑,在逃跑路上背部中彈,最后還是逃回了南京。胡璉這只老狐貍,后來追隨蔣介石逃到了臺灣,而后還成了“金門王”,于1949年10月25日,胡璉指揮第十二兵團與李良榮第二十二兵團,在金門西北角的古寧頭村,擊潰一萬多登陸金門的解放軍,俘虜約五千人,取得金門戰役的勝利。
此戰讓缺乏海島登陸戰經驗,一路所向披靡打勝仗的三野部隊,在心理上盲目自信又有些輕敵思想,結果導致了一次9000多人全軍覆沒的慘烈后果。許多三野老人認為,從胡璉的整十一師(十八軍)是國民黨“五大主力”中最后一支被殲滅的王牌部隊來看,說胡璉“能戰”,不算是溢美之詞。這便是胡璉這個人物特殊的地方,電影版《大決戰》中幾乎沒有他的鏡頭和畫面。這次的劇版《大決戰》中,總導演高希希此番邀請演技派明星李夢男扮演國民黨悍將胡璉一角,他看重的應該是這位中國國家話劇院一級演員身上所具備的較強氣場,運用到劇中胡璉角色的打造上顯得恰如其分。雖說這個人物在劇中篇幅不是很多,但內容很是豐富,與其他國軍人物有著明顯不同,他兩次出現在蔣介石身邊,兩次乘飛機趕赴徐州前線,心態、境況卻極為迥異,第一次是意氣風發被蔣介石寄予挽救危局的厚望去與黃維等人并肩戰斗的,第二次則是在目睹了戰場慘狀和人心浮動后,帶著黃維要軍需和安排將士們后事所托的一身硝煙未褪心情沉重的回到南京,目睹的是笙歌美酒的曼妙舞會,還要陪同蔣介石等人看講述文天祥故事的電影《國魂》,最終他在蔣介石的激勵下冒著我軍的炮火再度飛回戰場,直到十二兵團被我軍圍殲時的狼狽逃脫。
李夢男把握住了胡璉身上有勇有謀,剛柔并濟的特點,在面對蔣介石、顧祝同這樣的高層人物,以及面對黃維、楊伯濤等同僚、部下時,他各自不同的態度;目睹著殘酷無望的戰場和南京高層的奢華的巨大反差,這一切李夢男都用細膩、準確的眼神和剛勁有力的軍人的肢體語言進行了深入的詮釋與演繹。使得胡璉這個人物得以立了起來,立起的不僅是這個人物,更多的是在借這樣一個人物深刻闡述了蔣家王朝無可避免覆滅的必然命運,揭示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的樸素真理!這應該也是革命歷史劇《大決戰》播出以來,能夠一直高居收視率榜首的重要原因吧!
(作者簡介朱志恒,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力作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攝影家協會會員。三十多年來他的文學、文藝類作品,作品大量發表于各優秀文學、文藝類報刊雜志,亦被中央及省市各級廣播電視臺所采用,現供職于國網合肥供電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