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最近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首名為《秋天2002》的歌曲突然引起廣泛關注和用戶的爭相翻唱。原視頻中一位長著雙大大眼睛的男孩坐在沙發上輕聲地唱著“春天怎么還不來,花兒怎么還不開”,隨后是男孩的父親在畫面里與他合唱。男孩清亮單純的聲音和父親低聲溫柔的淺唱讓這首原本充滿絕望的歌曲平添了很多溫情。
這首最新發行的《秋天2002(福仔版)》原是音樂人楊嘉松發表于十八年前的作品《秋天2002》。如今楊嘉松與兒子福仔的合唱版讓這首作品跨越十八年的光景再次重現,楊嘉松感慨命運的輪回兜轉,也更加堅定此生終是要與音樂為伴。
一、年少的春天
如果從首都體育館的上空俯瞰,巨大的T字紅毯橫亙在場館舞臺的中央,無數聚光燈投射在臺上正在表演的歌者。那是沒有所謂應援燈牌的年代,如果不是現場偶爾回響歌迷的歡呼,你全然不知那臺下是座無虛席的觀眾。時值2000年的年初,那也是華語樂壇排行榜的時代。
那晚在首都體育館舉行的中國歌曲排行榜頒獎典禮重頭戲便是頒出1999年年度“十大金曲”。那英《干脆》、劉歡《從頭再來》、陳琳《走開》、樸樹《白樺林》、田震《靠近我》……如今提起依然是華語歌壇不能忘記的聲音。而其中田震演唱的《靠近我》不僅在當晚將十大金曲收入囊中,還在這些原創音樂中脫穎而出獲得當年中國歌曲排行榜的最佳詞曲作者獎。第二年田震的《愛不后悔》再次獲得十大金曲和最佳創作獎,而這兩首作品都出自于一位名叫楊嘉松的創作者。
對于當時還不滿24歲的楊嘉松來說,一切都像是一場夢。在此之前他組過樂隊、在酒吧駐過唱,從16歲用一把和別人借的吉他創作的第一首音樂作品《玫瑰淚》開始,楊嘉松的音樂夢直到到今天從未停止過。
2002年,他從幕后成功走到幕前,推出自己的首支單曲《秋天2002》,在中國歌曲排行榜上榜11周,并獲季度十大金曲。那一天開始,楊嘉松期盼著自己的音樂人生可以如秋天一樣開花結果,像春天一樣充滿希望和燦爛。十八年間,伴隨楊嘉松這個名字出現的標簽很多:“年少成名”、“田震御用制作人”、“國內城市民謠先驅”……但在他自己的眼里,他的前半生其實從未迎接過“春天”。
二、秋天的心愿
某種程度上來說,楊嘉松的音樂歷程可以從《秋天2002》這首歌開始。或許如今很多人對楊嘉松的名字并不熟知,或許對這首作品名字也沒有太過具體的印象,但只要當“秋天怎么還不來,花兒怎么還不開”這段歌響起的時候,很多人其實都會自然哼唱它的旋律。在這首《秋天2002》歌曲的評論區有人說它“太絕望了”,而事實上楊嘉松創作這首作品時也是全然的猶豫和對未知的一種徘徊。
楊嘉松在很小的時候毅然選擇退學,和母親承諾以后要用唱歌組樂隊來養活自己,并要讓她過上幸福的日子。年輕時的自己始終帶著那種渴望和沖動,期望通過努力來改變命運。盡管在此之前他已經是音樂行業里知名的制作人和創作人,但屬于自己的歌手之路并不是一番坦途。
《秋天2002》的創作和發行對于楊嘉松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想向當時已因腦瘤而導致失明的母親證明,證明自己的能力,希望她可以不必為其擔憂。那是一個秋天的尾聲,窗外飄揚起的紛紛雪花和手機里無窮無盡發來的催債信息,讓當時楊嘉松的心里慨嘆:秋天竟如此悄無聲息地逝去,而命運依然沒能給一個他想要的“結果”。于是在作品里那反復的慨嘆實則是他對命運最深的感悟和期盼:
“秋天怎么還不來,花兒怎么還不開”
“我欠下的債和欠下的愛,怎么去交代”
只是,楊嘉松的母親最終沒有等來《秋天2002》的發行,歌中流淌出的絕望是當時錄制時楊嘉松對母親逝去的眷戀。母親的離世是至今楊嘉松命運里最大的遺憾,他曾說年輕時候的自己追求的是萬人歡呼的舞臺,讓身邊最重要的人可以因自己的能力可以生活得更好。隨著母親和父親的相繼離世,楊嘉松更加明白,原來幸福就是可以親眼看見身邊重要的人可以時刻露出笑臉,楊嘉松說“這就是我現在最大的心愿”。
誰也沒有想到,在《秋天2002》發行后的十八年一天,楊嘉松個人音樂短視頻平臺上與兒子福仔的合唱視頻突然火了起來。跨越十八年的時光,那個屬于楊嘉松秋天的心愿或許在這首新版《秋天2002(福仔版)》里已然得到回響。
三、冬天的不甘
疫情數據的增長、新聞中那些被口罩遮擋的容顏、生命的脆弱與堅強…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里,楊嘉松和很多人一樣對生命和命運都有了全新的感悟。今年3月27日發行的單曲《春天2020》的創作就是在這樣的情景下寫出來的,盡管這并不是他一直以來期盼的音樂事業的“春天”,但在他更為平和的音樂里,我們聽到他對這個時代的闡述以及對個人命運的吟唱。
歌中有句唱著“雖然眼前,就像2003,可我再也回不去那一年……”。歌中提到的2003那年,他創作了一首名叫《夏天2003》的作品,那年的非典他和很多人也一樣待在家里無事可做,歌中記錄著那時的自己、家人和朋友的狀態。后來這首歌也被楊嘉松編劇并主演了同名的電視電影在央視播出,盡管他笑稱對自己的表現以及電影都不甚滿意,但也必須承認這也是自己人生中難得的一次經歷。
就像后來很少有人聽說的那首《冬天2007》,那個如今只能在百度百科上看到歌詞的作品。這首歌實則是楊嘉松在創立自己音樂公司期間,為當時旗下一位名叫柏文的音樂人宣傳所隨性創作的一部作品。和以往大眾聽到的他的作品不同,歌詞犀利、不羈、直白、坦蕩,不用旋律就能感受到彼時楊嘉松心里的百般無奈和不甘。
他仍然記得當年自己錄制電視臺的一檔節目,坐在一起的是當時國內當紅的一些流行歌手,節目間隙歌迷跑來簽名合影,唯獨楊嘉松是不被人簇擁的那個,可歌手們卻紛紛走來向他尋求聯系方式,希望可以為他們寫歌或制作音樂作品。當年的楊嘉松經常是在這樣的境遇中體會到一種無法言明的落差感。
2014年,楊嘉松選擇暫別音樂行業遷居香港。盡管他稱這個選擇更多是為了和自己的孩子每天在一起更好地照顧他,但當時的他也一定是見識過太多的人情冷漠。到了香港之后的楊嘉松給自己兩條路,要么去做洗碗工,要么就去開大巴,因為這兩種職業都不需要他講太多的粵語,以免造成語言不通帶來的不便。本以為就這樣在香港度過自己后半生的楊嘉松卻在2016年突然發行全新專輯,名為《肆張》。40歲的楊嘉松依然用音樂在告訴大家,告訴自己,他不想放棄!
四、一直活在音樂里
從“秋天”開始到“春天”結束,再到與兒子福仔將“秋天”重生。楊嘉松回顧自己過去的十八年,就是一眨眼般轉瞬即逝的流年。有些事情永遠無法倒回,他說他只想珍惜當下,讓身邊的親人感受到辛福和快樂。
“命運有時讓你無法拒絕很多事情”,楊嘉松這樣說著。如果當初不是年少時就有為田震做音樂的機遇,他現在或許會和當年那些一同在酒吧里唱歌的哥們兒們一樣,一步步走到今天,或許有了相對固定的演出和歌迷,或許也沒有了后來的那些困惑與不甘。
現在的楊嘉松除了做音樂,寫歌,就是陪在兒子的身邊,帶他去河邊釣魚、爬山、和他一起唱歌。他說等到兒子福仔長大,就找一處有田園的地方生活,自己釀酒、唱歌,時常約三五好友喝喝酒,和愛人能一起旅行看看風景,平凡地生活著。
“其實我覺音樂現在對于我來講,已經不是特別的刻意的一件事兒了,它就是我的呼吸一樣,像我的血液,變成了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楊嘉松創作的音樂作品曾成就了很多音樂人,也獲得過無數的褒獎和鼓勵。時過境遷后留下的依然只有對音樂的執著,就像他在歌里唱到的那樣:我的希望很燦爛,我的夢想沒改變。
這個世界每一天都在變,但是當楊嘉松與福仔合唱的這版《秋天2002》的旋律再度響起,你就會知道,音樂未曾改變,走過十八年的時光依然有著它不可言喻的力量。說到這里,筆者想起在近十年前楊嘉松接受《文藝生活周刊》采訪時被問到一個問題:“明年的希望是什么”,他說,“不是明年,是一生的希望,就是我能一直活在音樂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