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徐悲鴻的八駿,今有曹洪森的九龍”,提起現如今的畫壇來,最繞不開的,就是曹洪森這個名字。作為塞外畫派創始人、當代畫馬大師,曹洪森先生不僅在畫作上頗有建樹,同時還設計出了長城專鑲玉這一項專利作品,可謂是長城史上的一大創舉。本期節目讓我們一起歡迎國家一級美術師曹洪森先生做客演播室,聽他講述與畫作之間的故事!
左:嘉賓曹洪森先生 右:主持人楊楠老師
曹洪森,男,1961年出生,北京人,祖籍河北省南皮縣。塞外畫派創始人,被譽為當代畫馬大師。現任中國書畫研究院北京創作院副院長、中國長城學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中國馬文化博物館總顧問、北京市總工會特聘藝術專家、北京塞外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主席、塞外畫派書畫院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
主持人楊楠:“您從事繪畫這些年,您覺得什么樣的一種心態對于持續的創作和學習是最有利的?”
曹洪森先生:“要有一個平常的心態,平靜的心態,在繪畫過程當中,如果想的太多反而不利于創作。”
主持人楊楠:“您在繪畫的過程當中,往往會選擇馬這樣一個主體,為什么會選擇馬這個形象呢?”
曹洪森先生:“因為這個馬它有一個咱們平常說的龍馬精神,桀驁不馴的這種性格。再一個馬有開疆拓土的這種精神,給人一種力量。”
曹洪森先生做客演播廳
主持人楊楠:“那您還開創了塞外畫派,首先您幫我們介紹一下,這個塞外畫派它和我們比較熟知的一些比如說素描、水粉等等,它有什么樣的區別嗎?”
曹洪森先生:“這個塞外畫派,在我看來就是長城以外,長城以外在古代這都屬于草原的部落,我在這個地方生活,不管是在部隊也好,后來走在地方在長城工作也好,一天在這個地方穿梭,使我思考了一些問題。”
主持人楊楠:“那它是比較偏重于什么樣的一種技法嗎,還是說您覺得它其實更著重于技法以外的一些東西?”
曹洪森先生:“技法是為創作而服務的,所以說后來我在創作馬的過程當中,就把技法拋在以外了,因為我在畫馬的時候,就是一個忘我的精神,就已經把自己都忘了。”
主持人楊楠:“那塞外畫派,您的定義是他一定畫的主體是馬嗎,還是說其它的一些塞外的風光,或者是生活的景象也可以被定義成塞外畫派?”
曹洪森先生:“不光是馬,在這當中畫塞外的,你比如說老樹頭它也非常有特色,長城腳下,那個柳樹甚至很細,那頭非常大,我查了好多資料,這種繪畫在現在還沒有,對于后面這個樹的表現我還是第一人,而就是在塞外,表現塞外的這種風情吧,就是這樣。下面我還準備走一走長城,畫一畫每個長城的關口。”
曹洪森先生與楊楠老師演播廳合影
大漠孤煙,衰草黃沙……文人對于塞外的描述,大多染了蒼涼的底色,但擁有二十余年軍旅生涯的曹洪森先生偏從中抽離出剽悍與豪放的生命力來,然后镕鑄于骨血,傾注于筆尖。太廟之中,奔騰著有“瘦骨銅聲”之稱的矯健駿馬;長城以北,蜿蜒出塞外與邊關的莽蒼與壯闊,只需寥寥數筆,便可見獵獵長風、龍馬精神。
神馳塞外,龍馬精神,在那豪邁且彪悍的骨血里,生生不息著的,正是曹洪森先生的胸襟、氣魄和不懈追求的真情流露。深入生活,走進自然,用自然靈氣成就畫作的靈魂,也成就了生命中最濃墨重彩的落筆。塞外、金戈、鐵馬……當用文字中最具力量感的詞匯繪就了一幅畫,那就是在告訴我們,立足盛世,我們仍然要一馬當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