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肖像畫雜說
我國的人物肖像畫發展到明清時期。它的聲勢及繁榮程度是無法和山水畫、花鳥畫相匹敵的。它在整個畫壇上的地位已經從前期為主的局面下跌到從屬的位置上。作品數量減少且不說,從事人物肖像畫的畫家地位亦日趨下降,被世人目為藝匠。
這種情況的出現,說明元代以后文人畫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已經成為畫壇的主流。不過不能就此認為人物肖像畫日薄西山,毫無建樹了,它本身仍在不斷發展變化。明末清初時,隨著歐洲傳教士的東來。西方的科學文化傳入中國,西洋繪畫的一些表現手法被中國畫家所吸收與掌握,我國傳統的肖像畫也開始出現了某種新的風格和面貌。在這方面較突出的例子就是曾鯨及所傳“波臣派”的肖像畫作品。
我國傳統的肖像畫在表現手法上主要以線描來塑造形象,人物的眉、目、口、鼻、耳、發、須、均用變化多端、或輕或重、或粗或細、或柔或剛、或濃或淡的線條加以描畫,由這些線組成了有生命的形象。優秀的人物肖像畫家不光是觀者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人,還能從中覺察出被畫人物內在的性格,達到形神兼備的境界。
隨著繪畫手段的不斷豐富,僅僅使用線條來描繪人物肖像的技法似乎逐漸不敷使用了。為了能夠畫出人物面部的皺紋,能從正面表現出鼻子是高于臉部的,于是畫家在不斷探索實踐的基礎上,將畫山水樹石用側筆皴擦的技法也適當引進到人物肖像畫中來了,豐富了肖像畫的表現手法。
清末上海畫壇上的虛谷和尚任頤、任預等人在肖像上又有新的成就。他們的作品人物形象生動,筆墨灑脫,色彩淡雅。從虛谷的《沈麟元葑山釣圖像》和《秦贊堯像》中可以看到,作者有相當高超塑造形象的能力,用筆細膩,渲染得法,頗具立體感。而在衣紋的畫法上,則仍然保留了虛谷畫花鳥、金魚、松鼠枯筆簡率的特點,作品融工筆寫意于一體,結合得非常自然。任頤的肖像畫明顯受到虛谷的影響,但線條運用較前者更為突出。任伯年少年時期跟隨其父任淞云和任熊之弟任學任薰學畫,在掌握傳統肖像畫技法方面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年長后又接觸到西洋繪畫,據有的記載說他曾經使用鉛筆畫過素描。通過任頤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他對于人物面部的解剖結構有相當透徹的了解。他所畫的《任淞云像》、《吳淦像》、《高邕像》等,面頰上的線條準確、肯定,額部用淡墨畫出轉折,都是很符合骨骼結構的,除去關鍵部位外,其他地方一筆不著。筆墨精煉,老到,既體現了任頤具有傳統肖像畫的功底,又反映了他不拘成法,善于吸收外來藝術長處的魄力,融會貫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得清末的肖像畫提高到了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