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屋蒲團圖》為紙本,設色,縱八二●三厘米,橫二七●七厘米,繪江南初秋之景色。前景畫茅屋于高山腳下,屋內一文士抱膝坐于蒲團之上,仰首注視行走在石板橋上的書童,屋內幾上放著書卷,似在晨讀。人物面部神色刻劃生動入微,眼睛炯炯有神,衣紋線描流暢有力。茅屋左面巨石豎立,五株墨竹拔地參天,筆墨蒼勁,虛實得當,時隱時現,給人以動感。背景以水墨烘染群山,遠山略施花青;山腰間云霧飄動,富于變化;山谷間泉水飛流而下,形成清溪,環繞草屋湍流而過。整個畫面環境幽雅清靜,并給人以渾厚、凝重之感,呈現出大自然的生動景象,正謂“此時無聲勝有聲”。此圖同時也體現了文人的高潔品格,與人無爭,追求安 逸恬情的生活情趣,更是作者隱居世外、超脫現實的心情寫照。
唐寅,字伯虎,又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生于明成化六年(公元四七0年),卒于嘉靖二年(公元一五二三年)。唐寅是一位很有才華的畫家,初師沈周,后學周臣,遠宗李唐、劉松年,近攻元四家,山水、花鳥、人物、仕女無所不精,在技法上雖取法前人,但不落俗套,自出新意。其詩詞、書法功底也很深厚,正如清代文學家王文治在唐寅這幅《草屋蒲團
圖》的綾裱上題語所云:“唐六如居士畫宗李唏古,書宗李北海,詩宗白香山,天資既超,學力尤邃,惜其詩與書為畫所掩。”
從唐寅傳世作品看,多見雅淡,秀潤、細膩,而此《草屋蒲團圖》卻多渾厚、凝重,這在唐氏作品中還是少見的。此圖右上端作者自題:“虛亭林木里,傍水著欄干,試展團蒲坐,葉聲生早寒。唐寅畫。”鈴“吳趨”、“唐居士”、“南京解元”三方印。無年款。那么此圖作于何時,不妨作個分析。
唐寅生在蘇州,青年時以沈周為師,與文徵明為友,因此,他的作品多少受到沈、文的影響。文徵明三十九歲時畫的《煙江疊嶂圖卷》,其中山水的烘染與此《草屋蒲團圖》十分相近, 可以資印證。從觀察作者自題五言詩字跡來看,其書風頗受李北海影響,與李邕《云麾將軍碑》作一比較,從字的結構到運筆,都有相似之處。但從個別字的下筆重、圓頭多肉、橫筆較細、直筆微粗的特點來看,如“生”、“早”兩字每一橫的收筆較重, 又有顏真卿的余韻。據有關資料考證,唐寅三十歲后書初學顏真卿,三十六歲至三十七歲起,又轉學李北海、趙孟頫的書體。故此圖作畫時間可能距離這時期較近。再分析考證唐寅在此畫上所鈴的二方印:第一方印“唐居士”,從何時起
用,不詳,似應在他建桃花庵以后,建桃花庵時間是一五O七年, 就是說此印在唐寅三十八歲后始用。第二方印“南京解元”使用時間,始于唐寅會試歸來之后,那么這幅作品創作時間的上限,不能早于唐寅二十九歲。據有關資料考證,唐寅在會試后(三十歲左右)始向周臣學畫,如果這點確切,那么唐寅三十歲后的作品,應既有沈周、 文徵明畫風,又有周臣的筆路。觀《草屋蒲團圖》,遠山云霧的烘染法接近沈、文,近景及巨石的畫法又具有周臣筆路。綜上所述,唐寅這幅《草屋蒲團圖》的作畫時間的下限,應在他四十歲左右。故此圖可稱得上唐寅中年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