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持續極端高溫的四川省終于迎來大范圍降雨。今年54歲的余大忠正在自家葡萄園里和工人們頂著雨收葡萄。
雖然沒有耀眼陽光的襯托,葡萄卻依舊晶瑩剔透,粒粒飽滿,那是“肉眼可見”的甜。平時不茍言笑的余大忠看見這些葡萄也不由得露出笑容,慶幸著自己聽了中和農信的宣傳,搞起科學種植。
“當一輩子農民,種十幾年葡萄,還不如這兩三年見識的多,以前一說什么科學啊,技術啊都很不在乎的,那老一輩的經驗怎么可能比不上這幾年才冒出來的科學呢?現在我服了!”看著架上還沒摘的那些沉甸甸的葡萄余大忠感慨道。
2012年,余大忠開始響應鎮上的號召,建大棚種葡萄,開始的幾年還挺掙錢,可是隨著周邊種葡萄的農戶越來越多,自己家的葡萄園效益日漸衰落。
他始終想不明白,為什么花了一樣的錢買農資化肥,自己也天天泡在大棚里,到年底一算賬就是虧本或者小賺,但是別人家就賺得盆滿缽滿。
起初,他以為是規模不夠大,于是拿出全部積蓄擴大規模,租種面積達到百畝,在當地一眾葡萄專業合作社里規模也數得上了,然而收效甚微。為了繼續經營,余大忠一邊通過貸款進行種植周轉,一邊想辦法擴大利潤。
2019年,余大忠遇到了中和農信。
故事的開始不過是最簡單的資金供求關系,余大忠缺資金,而中和農信恰好有信貸業務。那年的4月,余大忠在中和農信借了10萬塊錢,經營他的葡萄園。自從放了這筆款,中和農信的客戶經理有事沒事就會去葡萄園里看看,葡萄熟了就買幾串,言談親切,語出至誠,一來二去余大忠和客戶經理成了好朋友。
2020年和2021年的秋天,哪怕是換了葡萄品種,注意了溫濕控制,葡萄收入都沒有達到余大忠的預期,這讓他十分難受。
“聊天就跟他們說我這兩年收入雖然還可以,但是跟別人比起來,同樣的支出,我最后收益就少,很難過的。他們(中和農信客戶經理)就說可能是種葡萄管理方法不科學,或者用肥不合理,不如試試他們中和農服的方法和肥料。大家關系也蠻好,就不好意思拒絕嘛,也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定了一部分。”余大忠坦言。
沒想到一個小小的嘗試讓他徹底被“科學”征服。以前上肥用量看經驗,現在上肥看土壤指標和植物狀態;以前田間管理靠經驗和同行傳授,現在有問題直接問專家。就他家的葡萄園,中和農服技術員已經“光顧”過兩三次了,線上交流更是不計其數。
今年四川極端高溫持續月余,葡萄大規模減產,就在他家周圍,一些種植戶直呼“賠得好慘”,而余大忠家的葡萄雖然產量達不到年初預期,但在這樣的條件下已經算是個不大不小的奇跡。
中和農服技術服務中心的悉心指導下,這些棚的葡萄產量明顯高于其他棚。用事實說話,看著眼前誘人的葡萄,余大忠徹底成了科學種植的擁躉。
中和農信在開展業務過程中,時刻關注農戶生產發展需求變化,在提供金融服務的同時,不斷拓展服務邊界,即不僅向客戶提供金融服務,也圍繞產業發展和人才賦能,豐富服務內涵,完善服務體系,促進農村產業綠色升級、持續發展。
2019年以來,中和農信在積極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理念,進一步開展“減肥增效”,收到了農業減肥、農民增收、土壤增碳的多重效果。在“減肥”上,我們與一線農資企業及相關技術研發單位合作,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以有機肥替代化肥、選取緩釋肥等高利用率產品,從源頭上減少碳排放。截至2021年底,中和農信共為農戶提供土壤調理劑3500噸,覆蓋土地畝數達到10萬畝以上。科學用肥,優化管理,不但可以達到“減肥增效”,保護土壤的目的,更可以幫助農民降低綜合成本,在極端情況下最大程度保證收獲。
像余大忠這樣嘗到“科學”甜頭的農戶也會越來越多。
免責聲明:此文內容為本網站轉載企業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所涉內容不構成投資、消費建議,僅供讀者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