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畫像
解縉是江西吉水人,明代內閣首輔,著名文學家和書法家,世界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總編纂,為傳承中華文脈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解縉在江西及周邊老百姓中有著巨大影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創作的對聯家喻戶曉、口口相傳,被公認為中國對聯第一人。
解縉出身書香門第,天賦異稟、聰明伶俐,從小就表現出特殊的語言天賦,具有超常的記憶力和思維能力,不僅知識全面、應答迅捷,而且金句頻出,被十里八鄉的人稱為“神童”。
解縉家學淵源深厚。其父解開對儒家經典爛熟于心,潛心研究古文和詩歌。其母高妙瑩是大家閨秀,飽讀經典,對經史、傳記、天文、地理、醫藥、烹飪皆有研究。解縉自幼在這樣的氛圍中耳濡目染,成長很快。
5歲時,父親挑選淺顯易懂的文章試著教解縉學習。誰知所學習書目,解縉全能立刻背誦。6歲時,族叔祖給他出了個小題目《小兒何所愛》,解縉脫口而出:
“小兒何所愛?愛此芝蘭室。更欲附飛龍,上天看紅日。”
“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不省雞鳴時,泠然鐘磬音。”
人們紛紛驚嘆這個小娃吟出的詩,其胸襟這樣開闊,氣魄如此雄偉,語言充滿哲理。
江西吉水
解縉喜歡玩水,7歲那年,他偷偷到贛江游泳,又怕濕了衣裳被父親責罵,便將自己的衣裳掛在江邊的一棵老樹上。 父親找到后讓他對對聯,對好過關才能上岸。 父親出聯道: “千年古樹為衣架。 ”他立馬對了一句: “萬里長江作浴盆。 ”氣勢更超其父,避免了挨打之罰。
解縉在家鄉留下的流傳最廣的一副對聯,是他15歲過年時寫的一副春聯:“門對千棵竹,家藏萬卷書。”他將此聯貼在門上后,許多老鄉都跑來看。對面的財主很不高興,覺得解縉在說自己雖有家財萬貫,但不及他家自有書香,于是派人將竹子全部砍倒,這樣對聯就不成立了。解縉看后,微微一笑,給對聯加了兩個字,改為“門對千棵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一“長”一“短”,高下立判。財主更不高興了,馬上派人把竹篼也挖掉,心想看你這次怎么改。解縉見狀,揮筆又改成“門對千棵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一個“無”、一個“有”,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層層遞進。財主氣得無可奈何。這副對聯被解縉從10個字加到14個字,字字對仗,逐次意深,十分巧妙,令人叫絕。
上聯曰:
門對千棵竹短無
下聯曰:
家藏萬卷書長有
明成祖朱棣要考校解縉對聯水平,一日清晨請解縉對對聯,告訴他昨晚后宮誕生一名嬰兒,以此為題。
解縉第一句說: “吾皇昨夜降金龍。 ” 朱棣說: “不,是女兒。 ”
解縉隨即接著說: “化作嫦娥飛九重。 ”朱棣又說: “可惜夭折了。 ”
解縉忙轉道: “料是人間留不住。 ”朱棣又說: “已經投到水里了。 ”
解縉毫不慌張,道出最后一句: “翻身跳入水晶宮。 ”朱棣贊道: “好! ”
雖是一個主題,但是四個不同場景,要求即時對聯不但句句工整,而且合乎韻律、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且構成一首完整的詩歌。 如此敏捷的才思,連皇帝也不得不服。
吉水縣城文化公園里的解縉石刻像。 謝東/攝
解縉雖才華橫溢,當朝無人能及,但他性格耿直,對不合理的人和事,敢于建言、大膽批評,因而得罪了不少朝臣。如當時的錦衣衛紀綱是皇帝最寵幸的內臣,陰險奸詐、無惡不作,雖小有文墨,但喜歡賣弄,解縉早就看不慣他。一次在宴會上,紀綱當著朝中大臣們的面,吟出“塘里水鴨,嘴扁腳短叫呷呷;洞中烏龜,頸長殼硬矮趴趴”的對子讓解縉對,諷刺解縉身材矮小、愛發議論。解縉聽出他不懷好意,也沒客氣,就回了個“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對子。在場的大臣們聽了,都知道是諷刺紀綱才學粗陋、為人淺薄。紀綱雖沒有當場發作,但恨意更增。當解縉因對皇室更替發表意見而得罪皇帝被捕入獄時,紀綱趁機拱火,并來到牢房請解縉喝酒吃肉,趁其酒醉不醒,將其拉到監獄外的冰天雪地里。年僅47歲的大明第一才子解縉,就這樣英年早逝。在他的墓前,我們看到一副對他一生定評的對聯:“義節千秋壯,文章百代尊。”
解縉 人物浮雕像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干部會上作了《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這是毛澤東同志關于整風運動的基本著作之一。他在報告中批評主觀主義時說,許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們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無實事求是之意,有嘩眾取寵之心。華而不實,脆而不堅,自以為是,老子天下第一,欽差大臣滿天飛,這就是我們隊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風。有一副對子是替這種人畫像的,那對子說“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澤東同志高度評價了解縉的對聯,對其觀察事物之細、所論道理之深、現實針對性之強,給予了充分肯定,并古為今用,嚴肅批評了黨內華而不實、自以為是的空洞理論家,賦予解縉對聯在新的革命和建設中的重大意義。(來源:《當代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