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忠生于1967年,湖南長沙市人,新寫意派創始人,研究白石畫蝦30年。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文物委員會委員。
羅文忠淺談國畫傳承:
中國畫寫意,西方畫寫實。一直以來是對東西方繪畫的一個概述,隨著西方繪畫藝術的傳入,寫實繪畫,成為了一個大的趨勢,以寫意為主的畫家,少之又少,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照片般的效果,其實這脫離了中國畫的精髓。以齊白石繪畫藝術為例,看似簡單,但是,已經是中國畫藝術巔峰,無人能及,無人超越,無人能仿,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這就是中國畫精髓所在。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工匠畫,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對物象自身的精準刻刻畫,這是大的趨勢。然而注重畫家自身文化修養,強調抒發個人情感的文人畫卻沒有得到發展,而另一種稱作‘丑拙’風格的畫卻在盛行。
雖然當今中國畫壇創新意識強烈,創新思維也積極而活躍,藝術形式多樣化,也是前所未有,但從其規劃理念藝術的追求和創作宗旨上來說,中國畫的精髓,這種寫意的風格并沒有得到發展,大家千篇一律追求真實的感覺,寫實風格繪畫影響最大,范圍也最廣,從花鳥,山水,人物,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大多以寫實的表現手法展現作品風格。從形式上來看,都是借鑒西方17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繪畫理念,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理念,刻畫外在形象。
中國畫的表現藝術手段為筆法,墨法,皴法,潑墨。中國畫應該始終以中國本民族的文化為根基,畫家應借客觀自然寫意來抒發個人的情感,表達主觀感覺,胸有成竹,一氣呵成來表達作品,沒必要將客觀自然物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俏,那樣脫離了中國畫的宗旨和精髓。
“丑拙”的繪畫風格是西方歐洲17世紀的產物,法國的野獸派,挪威的表現主義,西班牙的立體主義對中國‘丑拙’繪畫影響很大,這些并不是中國寫意畫的創新,就象歌手將國外已流行的歌曲歌詞改成中文翻唱一樣。那些用國畫形式畫油畫,畫素描一樣談不上是創新。
精神層面的追求,是畫家要表達的終極追求,畫家需要在客觀自然中尋找靈感,并通過合適的表現手法,舒以表達。
還有一種形式就是‘行畫’象是批量生產,形式艷俗的產品,不能稱作品,這里應該歸納于裝飾畫的一種特殊技法的工藝品繪畫。更不是國畫的創新。